多措并举筑牢粮食安全生产底线
2023-03-22杨文武
杨文武
(弥勒市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云南 弥勒 652300)
弥勒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形势,以新思维、新视野全面审视农业生产各项工作,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打基础、补短板、谋长远,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快实施“良地、良种、良技”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稳则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弥勒市共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6.94万hm2,较“十二五”期间增加8 900 hm2,增幅3.4%;实现粮食总产134.11万t,较“十二五”期间增加17.09万t,增幅14.6%;平均亩产331.93 kg,较“十二五”期间平均亩产增加32.5 kg,增幅10.9%。“十三五”期间较“十二五”期间在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及单产方面均实现稳定增长,全市稳粮保供工作有效实现。弥勒市于2015年入围国家常规产粮大县,并累计获得财政部奖励资金1.05亿元。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5.52万hm2,总产量28.23万t,平均亩产341.51 kg,较上年增长0.68%,实现了“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开门红。“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将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夯实三农“压舱石”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工作举措,确保弥勒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2万hm2以上,总产量28.23万t以上的底线任务。
二、筑牢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举措
(一)着力夯实藏粮于地战略基础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是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1.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种植草坪、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确保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均高于省、州(市)下达的数量指标。弥勒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调整方案耕地保有量为10.03万hm2,2020年末耕地面积为10.92万hm2,2020年末耕地面积大于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2021年变更调查正在开展)。弥勒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调整方案下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68万hm2,2017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6.69万hm2。弥勒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大于规划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
2.切实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稳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2021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4.0 8亿元完成2.16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上图入库的基础上,投资6 953.71万元继续做好2022年3 033.33 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力争到2025年全市完成3.33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能排能灌能机耕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达2万hm2,占比达60%。同时积极探索以奖代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3.着力提升耕地质量。依托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通过财政补助奖励支持,完成粪肥还田6 666.67 hm2以上,扶持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初步构建市场化运作的粪肥还田长效机制,明显减少化肥使用量。“十三五”期间,以烤烟轮作为抓手,每年实施不低于1.33万hm2的耕地轮作,切实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减轻连作障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绿肥种植、轮作休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综合措施,切实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减轻连作障碍,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87%、94.3%、86.3%,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4.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和建设。在完成3.67万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的基础上,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切实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下一步将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问题整改,对耕地性质已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划足划优。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引导种植粮食作物,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防止粮食生产功能区不种粮的行为。
(二)多举措提升藏粮于技战略水平
1.依托科技创新体制改造,让广大农技队伍回归本位。近年来,为了脱贫攻坚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层农技队伍中有大批人员被抽派到脱贫攻坚一线或行政机关从事脱贫业务工作,导致为民咨询、为农服务、为农培训的农技人员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种粮水平。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造,让广大科技人员回归本位、回归田间地头,为实施藏粮于技奠定人才基础。
2.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聚焦稻谷、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切实提高单产水平。多年来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机制,先后筛选出适宜弥勒种植的各类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作物新品种进行繁育和推广,提高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应用水平,到2021年末,水稻、玉米、小麦3大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99%和98%。
3.大力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依托中央、省级农业发展专项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项目,开展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工作,建立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片、万亩示范带动区,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集成推广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水稻氮肥后施、玉米覆膜栽培、马铃薯膜下滴灌等技术,推进粮食生产提质发展。强化病虫监测预警,集成示范推广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动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大力推进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全力实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应用,大力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稻侧深施肥等施肥方式,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4.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提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精准性,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注重应用先进适用农机,推动粮食作物农机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扶持和培育从事农机化生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推进农机跨区作业。坚持农机农艺紧密融合,优化完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各环节技术路线和作业标准,总结建立具有弥勒区域特点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提升”,促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8.5%。
5.推进粮食生产环节减损。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增收、减损就是增供增效”的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发芽率高、适宜机收、易储存的玉米优良品种。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合理确定用种量。强化农机实用人才培训,规范机具作业速度、喂入量等操作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机播机收作业质量监督检查,最大限度减少粮食作物机播机收环节损失。
(三)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一是合理优化稻谷播种面积,筑牢“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多年来,弥勒市结合“两区”划定成果及自然资源部门大力实施的“旱改水”项目之际,逐级压实稻谷栽种面积;多年来,全市稻谷播种面积均稳定在6 666.67 hm2以上,同时把推广优质稻作为粮食需求侧改革的切入点,进一步提升优质稻覆盖率,优质稻面积占全市稻谷播种面积的96%以上。二是扩大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原则,在适度扩大籽粒玉米面积的基础上,增加鲜食玉米、青贮玉米面积,确保“十三五”期间玉米播种面积达2.13万hm2以上。三是扩大大豆播种面积。围绕“扩面积、提单产”,依托冬大豆种植技术的集成推广,压实冬大豆生产任务,多途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同时积极支持经营服务主体开展套种、间种大豆,确保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发展。四是扩大薯类栽培面积。在做好冬马铃薯种植基础上,根据市场供需找准定位,依托电商错峰发展“西瓜红”等适应市场需求的甘薯优良品种,积极扩大薯类栽培面积。五是积极发展特色小杂粮。本着“因地制宜、订单规模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增粮增收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实现小杂粮面积稳中有升、零星分散种植逐步向规模经营转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品质逐步提高、品牌逐渐创立、效益明显提高。
(四)全力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严格落实重大病虫害防控责任和措施,实施“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全市“十三五”期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5%以内。水稻、玉米、小麦3大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全市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突出抓好草地贪夜蛾防控、水稻“两迁”害虫、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实行“一虫一策、 一病一方”,分类指导、协同治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有效落到实处。二是抓好气象灾害防御及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工作。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密切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查勘、定损、理赔相关工作,为灾区恢复生产提供物资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展政策性粮食作物种植保险10.17万hm2,灾害理赔1 811万元。
(五)全面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一是扎实落实惠农政策。围绕增加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精准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精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政策。加强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巩固提高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险种参保率,提高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全面落实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二是全力保障农资供应。全力以赴为抓春管、备春耕保驾护航,努力保障农资供应。抓住春季用种、用肥、用药高峰期,加强农资供需监测调度,协调产销对接和余缺调剂。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会同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防范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不法行为,确保广大农民买到“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
三、稳粮保供的建议
(一)提高粮食最低保护收购价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对时鲜果蔬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导致种植果蔬的效益远远高于种粮效益,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加之新冠病毒感染的影响,整体经济下滑导致农户种粮收益的空间日益缩小。在种粮效益日益下滑的情形下,为切实维护广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建议国家将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的政策,扩大到全国实施,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二)恢复对种粮农民的农资补贴政策
在种粮收益相对低下,且日益下滑的情况下,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却大幅上涨,导致农户的种粮效益日益低下。国家出台种粮农民,每亩10元的一次性补助远远难以抵消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损失。因此恢复出台对种粮农民的农资补贴政策是稳定农户种粮收益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