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党团和班级建设难点及对策研究*
2023-03-22常艳祺
常艳祺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一、大类招生的含义
近年来,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内的天津市多所高校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模式。大类招生主要有按学科招生、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三种模式。其中,按学科招生是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模式,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大类招生(按学科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1-2年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实施专业分流[1]。笔者所在的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类专业于2017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将翻译、商务英语、英语三个专业合并在一起统一招生和培养,经过2年的通识教育和基础培养后(自2020年开始改革为1年),到大二学年末以“志愿优先”为原则,综合考量兴趣、成绩、名额等因素将学生分流至三个不同专业,从首批大类招生的2017级本科生至今,已累计招生1000余人。
相对按专业招生而言,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改革。大类招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对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对学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避免原有高考填报志愿定专业的盲目性,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大类招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新的趋势。
二、辅导员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党团和班级建设,即:开展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工作,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可见,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是辅导员的主责主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党团和班级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学生党支部是与学生群体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基层党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坚强战斗堡垒。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支部是共青团引领、团结、凝聚、服务广大青年团员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在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党建对团支部、班级建设具有朋辈引领作用,同时党建需要依赖在团支部、班级建设之上,三者既有分工,也紧密联系、相互协作。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作用
每一名学生自入学起都需要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去,党团班建设贯穿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际关系能力提升、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培养等全过程,辅导员开展党团班级建设的成效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辅导员通过高质量地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工作,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充分发挥党、团、班级组织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党团和班级建设为加强学生骨干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
辅导员肩负着开展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工作,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职责,而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教育离不开党团班级建设的具体实践。辅导员通过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集体建设、服务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考察、选拔出政治素养、思想素质、综合能力过硬的班委、团干部、学生党员等学生骨干队伍,能够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有效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大类招生对辅导员开展党团班建设带来的难点
作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首批大类招生学生的辅导员,笔者在日常实践探索中切身体会专业分流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难点,特别是党团班级建设方面较以往发生较大转变。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大类招生对辅导员开展党团班级建设的影响,笔者对专业分流后学生在集体适应性、参与组织建设热情度、组织建设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抽样调研,并与同样承担专业分流前后党团班级建设的学工同仁进行座谈走访后,发现在大类招生中,辅导员开展党团班级建设存在着以下突出难点和问题。
(一)学生党建工作不连续不均衡问题凸显
为发挥学生党支部对班级、团支部的引领辐射作用,学生党支部通常以班级+专业的纵向划分,专业分流后学生的流动性使得传统党建工作模式面临较大难点和挑战。包括笔者所在的英语学院等一部分二级学院,会在分流后按照学生所在新班级、新专业重新调整至新的党支部,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继续发挥党建对新的团支部、班级的引领作用,保持党、团和班级间的密切联系和连接。但与此同时,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党员对应支部的流动调整,也给辅导员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导致党支部成员数量不均衡的情况。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下,大一或大二学年结束后,学生会依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分入不同专业,而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在专业分流前已开展了较长时间,有的积极分子会在大二学年发展入党。专业分流后,党支部成员按照新的专业重新调整,很有可能出现各支部人员不均衡的问题。二是党支部对于新转入的党员和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申请人情况了解不够,影响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考察工作的连续性。但如果不重新划分支部,则面临着同一支部成员分属不同班级、不同团支部甚至不同专业的情况,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
(二)新的班级和团支部组织建设难度增大
一是学生对新集体融入感较差。专业分流后,如果行政班重新划分,同在一个集体的同学大多并不认识,且进入高年级后专业教学任务较重,课外集体活动相对较少,同学间互动交流较少。二是学生参与组织建设的热情度降低。分流前担任班团干部的学生,经过系统培训和工作实践之后,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已经有较大提升,特别是班长对于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团支书对于团支部建设和团员推优等工作经验都比较丰富。专业分流后,班团干部需要重新选举配备,学生参选的积极性不高、工作经验欠缺等问题突显。三是推优和评议工作开展难度大。团支部推优、班级民主评议等常项工作均依赖于集体成员互相之间的充分了解,但专业分流后新的集体成员相互之间交往交流不够充分,导致推选、评议等效果不佳,容易出现走形式的问题,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群众基础,为树立学生典型、遴选学生骨干等工作带来隐患问题。除学生个人评优评议外,先进集体典型培育和推选也受到较大影响。专业分流后的新组织由于建立时间短,在组织凝聚力、活动开展效果等方面相较于分流前的原班、原团支部都会有所欠缺。
(三)辅导员开展党团班级建设工作的复杂度和任务量激增
在专业分流后的学生处于认知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失去了刚入学时的新鲜和主动,对于新辅导员的主动接纳和熟悉的速度较慢。对于未带过的学生,辅导员需要和前辅导员交接学生前两年各项材料,了解和掌握每一名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业成绩、综合测评、家庭经济、党员档案、心理状况、性格特点等等。即使是前两年带过的学生,辅导员也需要重新熟悉学生所学专业、所在班级情况。专业分流之后,新班级组建、学生干部培养、党团支部调整等工作量也远超过平时,占据辅导员大量时间和精力。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辅导员开展党团班级建设的对策研究
目前,对于专业分流后是否重新划分党团班级这一问题还存在一定争议。有的学生工作者建议在专业分流之后继续保留原有党团支部和班级组织不变,但这种模式存在班内学生作息时间不统一、专业学习话题少、不利于学风建设等问题。有些学生工作者建议实行教学班+管理班双建制模式,但这种将专业学习与学生管理相隔断的方式,很可能会导致辅导员工作量更加繁重,更不符合新形势下“三全育人”的要求。从笔者调研和实践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学生工作应适应和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学生工作者更不能固守原有的旧模式,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大类招生背景下党团班级建设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招法。
(一)建立学生党建均衡性连续性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培育学生党建“蓄水池”。为避免出现专业分流后,个别专业入党申请人或积极分子少,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辅导员要注重加强大一入学阶段的入党启蒙教育,提升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比率,筑牢“蓄水池”。二是结合学院特点,探索多维度设置党支部的模式。探索建立由本科低年级和研究生低年级共同组成的低年级学生党支部,选配优秀的研究生担任低年级学生党支部书记职务,解决本科大一年级没有党员的问题。低年级学生党支部主要承担申请人、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为专业分流后进入高年级学生党支部继续培养打下基础。三是完善学生入党评价体系。设置可量化的考评指标,从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到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由所在党支部负责对学生思想认识、发挥作用、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考察,在原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纪实表》《预备党员培养考察纪实表》等规定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发展档案。专业分流后,如涉及划分新的学生党支部,支部间交接档案,能够尽快完成接续培养,帮助新的党支部尽快熟悉学生情况。
(二)创新团支部和班级建设模式
一是打造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班团建设模式。在辅导员的组织带领下,各班团组织探索云团课、云班会、云活动、云讨论、云学习等新形式。相比较于传统互动交流方式,互联网平台减少了专业分流后同学们之间的陌生感,更有利于大类招生背景下“新生集体”凝聚力的建设。在后疫情时期,“云端”班团建设的模式应继续强化和延伸。二是建立和完善班级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在专业分流之前,注重加强学生干部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充实学生骨干队伍。比如,在新生入学时,面向全体新生开展素质教育,并组织开展班级学生干部系列培训,由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等教师担任主讲人;由优秀学生骨干担任分享人,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技巧。专业分流后,采取民主选举制度和聘任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更多有经验的班委继续担任新班级的班委,同时也鼓励有热情的学生加入学生干部的队伍。三是常项工作前置。专业分流后的新班级、团支部通常是在大二或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形成,基于原集体的综合测评评定、民主评议等工作应在新班级形成之前完成,比如在大一或大二学年的第二个学期,这样能够减少新、老集体和辅导员管理工作的交叉,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先进集体培育工作也应根据专业分流的时间节点进行规划,比如:如学院实行的是在大二学年末专业分流的大类招生模式,可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重点培育。
(三)形成了教育管理合力
一是发挥专业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类招生模式下,应加快建设以学生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的学生工作队伍,发挥班导师、专业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通过定期发布班导师工作提示等方式,针对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为班导师开展工作提供重要抓手。二是推进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协调发展。从人才培养、学生成长、学院发展的整体出发,不断促进教学与学生工作相互融合、协同育人。以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为例,自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院教学和学工队伍进行了多方位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多年研究基础,从2021级本科生开始,改革为1年基础培养、1年后专业分流的模式。这一转变既实现了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同时也为分流后辅导员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三是全过程参与党团和班级建设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基础信息、个人特点、现实表现、评奖评助等成长轨迹,在专业分流之后,辅导员可以快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同时,在专业分流之后,辅导员应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第一时间深入班级、团支部,与学生开展一对一深度辅导,尽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迅速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工作,提升深度辅导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