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3-03-22杨雅瑶
杨雅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首先,从黄河文化本体角度来说,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黄河文化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二者融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新的视野。其次,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他们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正确性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借助地域文化的熏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研究现状
1.黄河文化的定义和精神特质
徐吉军(1999)认为,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等。[1]安作璋、王克奇(1992)认为,黄河文化是一种产生发展于黄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2]众多学者从黄河文化的地域性、物质性和精神性层面进行定义。
林野、张斌强、赛炳文(1994)提出,黄河文化蕴含天行人健,自强不息;开物成务,创造不辍;天地人合,聚而不散;厚德载物,吸纳不闭的精神特质。[3]牛建强(2019)总结了黄河文化含有海纳百川、博大包容、求同存异、民胞物与、共生共荣等精神内涵。[4]
2.地域性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
理论界主要围绕地域性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价值或意义、现状问题、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地域性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或意义,该层面研究成果颇多,众多研究者大体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进行论述。于文皓(2020)以“龙江精神”为例,认为地域性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有利于地域文化中红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5]第二,地域性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研究者主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高等学校等层面展开调查研究。王文平(2012)以湖湘文化为例,分析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6]第三,地域性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理论界主要从教育原则和规律、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队伍建设、外部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练翠滢(2017)提出地方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对策。[7]
综上,学界目前能够结合某一具体的地域性文化,阐述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路径。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理论构建。地域性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关联以及如何关联。二是缺乏对黄河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黄河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论述黄河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的具体内容和路径,彰显黄河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二、黄河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容
(一)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思想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天人合一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天”指天道、自然,“人”指人民生活。天人合一指人民生活和天道的统一,而天道即在人民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彰显出来,人民生活的具体实践要顺应天道和自然,不能一味地违背自然规律。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人民顺应黄河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尊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关系。在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以黄河文化的这一精神特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重大。当代大学生在为经济建设努力的同时,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而努力。
(二)以同根同源、团结统一的精神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中华文明中的炎黄始祖、民间信仰、风俗人情、伦理道德、文明文化、百家思想等统一的精神和物质活动,大多诞生于黄河流域。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宗亲观念和归属感。利用好以上素材,能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即爱党、爱国家、爱社会,大学生能够认识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激发其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同时,黄河文化蕴含的团结统一的精神也使大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力量,从而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1.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全长5464公里,九曲蜿蜒,跌宕起伏,一往无前。黄河的自然形态充分体现了黄河历经千险,奔流入海的自强不息精神。诞生于黄河流域的语言文字、科技发明、哲学艺术等文明也在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进步,充分体现了黄河文化蕴藏的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黄河文化的这一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创新勇气和动力,以国家需求定位人生目标,重视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2.进行艰苦奋斗、公民责任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长于和平年代,又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人缺少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社会责任感缺失。黄河文化从起源、发展、壮大到没落、新生的历史能够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汲取黄河文化不畏艰险的精神,使他们在大变局和新时代中勇担社会责任,敢于迎难而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拓进取。
3.以求同存异、和谐包容的精神进行人类关怀教育
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碰撞、摩擦与日俱增,世界范围内需要有一种更具包容性、普适性的共同价值和文化来应对,而黄河文化就有这样的特质。汉代时期,张骞、甘英等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今天,中国开通了中欧班列,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重焕光彩。黄河文化在对外开放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了自身文化的影响力,也吸收了国外文化的精华,成为具有包容并蓄特质的文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家国情怀,更要有观照天下的人类关怀,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的基础上,以更广博的胸怀和视野认识世界、造福世界,同时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黄河故事,为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黄河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黄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难度大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与流,其中蕴含着许多非常深刻的古典哲学和智慧,如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思想、《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的淡泊名利思想、古代朴素的辨证思想等。这些内容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机械记忆和解读错误的问题,教育者不能准确地将其中的本义解释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不理解其内涵和精髓,只能照搬照抄,无法将其中的道理和实践相结合。二是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知识灌输和说教的方式,无法激发当代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主体的参与、互动和创新,这样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受教育者对其内容产生反感,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差。
(二)黄河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课堂载体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也没有开设能够体现黄河文化内容的选修课程,如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等课程。二是新媒体平台没有充分运用。当代大学生热衷于借助互联网平台了解知识和资讯,熟练运用QQ、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软件。而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把黄河文化中丰富的内容用PPT、线上讲坛、短视频、网上公开课、微电影等新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不利于黄河文化占据网络的主流文化阵地,缺少关注度和传播力。
(三)黄河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种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体制的保障,而大部分高校没有将黄河文化的教育和传播纳入教育教学大纲、课程学分、教科研等规章制度中,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黄河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在二课活动方面,高校相关部门也没有将黄河文化相关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纳入考查和奖励范围之内。在地域层面虽有关于黄河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但缺少高校如何弘扬黄河文化的具体运行机制。
四、黄河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教学
作为高校教育者,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审视和挖掘黄河文化的教育价值。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中华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的延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从早期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农耕文明到当代中国现代农业、工业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黄河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提供精神动力,是国家发展繁荣和民族延续的精神密码。教育者要重视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整合黄河文化教育资源,发挥黄河文化的教育价值。二是要将黄河文化融入思政课,发挥优秀地域文化的教育作用。教育者要把黄河文化教育内容编入教学大纲、教案中,重视对其传统内涵和时代内涵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习感受黄河文化蕴含的自然伦理、人文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使黄河文化真正入脑入心。三是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让黄河文化浸润学生思想。文化存在于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中,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教育者要利用文化润物无声的特点,除了课堂教学这一显性方式融入黄河文化,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实训等方式,嵌入黄河文化元素,用隐性的方式融入黄河文化。
(二)融入校园文化,实施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需要外部环境的持续支持。从广义上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学校的建筑、制度、校训、校徽、校纪校风、报刊、社团、沙龙、讲座等。因此把黄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能够浸润其思想和心灵,对其行为习惯、话语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产生影响。实施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着手:一是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来说,在校园建筑物、教学科研设施、工作和生活区域、绿化区域等地方可以适当融入黄河文化元素,一方面体现出校园的历史和沉淀,彰显学校的人文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体现学校依傍的厚重的地域文化底蕴,为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添砖加瓦。二是从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来说,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和新媒体结合的方式,在宣传栏、板报、校园网站、校报、广播等宣传平台上融入黄河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可以成立黄河文化相关社团、开展黄河文化、优秀地域文化相关讲座、沙龙、二课活动、学科竞赛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和感知黄河文化的“前世今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大学生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关于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环保宣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感受黄河作为母亲河的重要价值,加强对其物质文明的保护。其次,可以开展参观访问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与黄河、黄河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到黄河风景名胜游览区,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与黄河文化,这是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第三,可以开展支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支教的过程中宣传、讲解黄河文化,使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历史和文化代代相传。最后,可以开展社会调查类的社会实践,前期精选一个或几个关于黄河文化的主题,通过文献查阅、走访、调查、谈话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和思辨能力,也无形中弘扬和传承了黄河文化,是以学生为主导的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四)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也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要根据黄河文化的现实发展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把对黄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置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做好顶层设计,为各地域、各部门开展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其次,从地域层面来说,相关部门要根据顶层设计,结合所在地域文化特色,深挖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黄河蕴含的文化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和资源。最后,从高校层面来说,立足大学生发展实际,可以设置与黄河文化相关的研修课程并纳入学分体系。
(五)主导网络阵地,弘扬主流思想
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育者要抢占网络阵地,把黄河文化从线下“移植”到线上,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和大学生拉近距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用好教育素材,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教育者可以通过新颖的方式弘扬黄河文化,如利用直播、短视频、小程序等大学生常用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黄河文化相关的课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平台去完成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