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策略探究*

2023-03-22丁雪梅

智库时代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明校园绿色

丁雪梅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一、绿色校园建设的必然性

(一)顺应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趋势

跨时代的科普读物美国学者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唤起了人类的环保意识。不同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宗旨是彻底改变工业时代的高污染、高消耗产业,促使人类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自然环境的生态农业、服务业、工业等产业体系,同时还应该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正确处理这种联系。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到2022年,60%以上的学校达到绿色学校创建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达到70%。并明确指出绿色学校创建要“导向鲜明,目标明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深刻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明确的创建目标。”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③作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生态文明的理念正在洗礼着中国的社会,高等教育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大学,从研究型大学到新建本科高校,到高职高专,都在重新考虑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置。在生态文明时代,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追求,也是新时代对大学校园建设的呼唤。

(二)符合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顺应绿色发展理念,教育部提出发展绿色校园,这不仅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更为重要的是绿色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自身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据教育部发布《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最新或2022(历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高校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大大增加、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荷量也日益增加,同时大学教育承载了中国青年教育的主体责任。在此背景下,建设绿色校园不仅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相契合,更与青年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大学既承担着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自己也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提供环境永续发展的意识、创建永续发展的大学文化、培养人的环境意识,实现大学的绿色、生态化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责任和理想。

(三)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责任感使然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强调: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生态文明时代,少年尊重保护自然,则自然可以和人类和谐相处。大学培养的人不仅是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经济人,也应当是充满爱心、守护自然,负责任的“地球公民”。大学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生产和消费的主力,更是新思想传播的旗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栋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不仅自身生产和生活决策会影响高校校园自身建设、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消耗,而且还会对社会有较为强烈的示范效应,影响着其他群体的生产生活决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不仅是这一特定群体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水平的指标,也是整个社会对先进的人与自然关系认可和接受程度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建设绿色校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从少数学校的探索逐步转变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在绿色校园建设、绿色人才培养、绿色科技研究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工作,为推动绿色大学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绿色低碳校园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自身对绿色校园建设力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领导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对大学发展的影响等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响应中央节能减排与绿色持续发展的政策需求,是近年来高校的增量工作,该项工作没有被纳入主管部门的考核范围,但是,要做好节约型校园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经费,而实际效果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才能体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推进力度。此外,高校师生的节约、环保、低碳理念、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待形成。绿色校园、气候变暖、环境恶化与校园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研究的直接感受相关性并不紧密,激发高校师生主体对环保低碳、绿色校园建设的热情还需要持续的努力。绿色校园建设缺乏外在动力和内在压力,也和相关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的执行效果较差有直接关系。

(二)校园规划不合理,高校自身能力建设欠缺

目前,出于成本的考虑,大部分高等院校建校较早,均为老旧建筑,有些更是建在郊区。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有些节能减排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校园规划的科学性和便利性也有待提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校园规划的合理性。校园规划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高校在绿色校园建设上的专业化水平欠缺,直接影响相关政策制度、标准规范文件的有效执行。绿色校园建设虽然已展开,但管理机构多属于松散型管理,协调能力、技术水平、专业程度有待加强。大部分高校的节能监管平台还在建设中,存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监测方案,高效低成本搭建平台等问题。即使是已经通过验收的高校,也同样面临后续的完善平台,深化建设和维护升级等技术支撑问题;校园节能改造,也存在如何正确引入并合理应用各项节能技术和产品,保证节能改造效果等技术问题;在校园节能运行管理方面,也急需提高管理人员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养与业务能力。

(三)环保意识欠缺,绿色教育环节薄弱

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对绿色校园建设普遍认同,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且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生态素养,但在绿色校园理念上仍存在认知差异,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自觉性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在具体绿色校园建设的践行上存在知行分离、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参与绿色校园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主动性创新性意识欠缺。多数高校一般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的生态课程,仅仅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片段式的生态文明理论教学,不足以让学生掌握生态环境知识的来龙去脉、领会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难以产生理论浸入人心、激发学生自觉自发生态行为的动力的显著效果,不利于绿色校园的建设。

(四)绿色活动开展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

近几年我国高校对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绿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部分高校组织的关于绿色校园主题活动频次较少,绿色活动存在流于形式、内容缺乏新意、吸引力不足,导致并未起到广泛动员学生的作用。例如,学校随处可见环保标识,但是其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规章制度方面,学校的制度一般多年未变,这就难以适应绿色校园的时代性要求。学生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如果学校不重视这方面规章制度的建设,缺少生态行为评价和约束机制,那么学生就会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此外,绿色校园建设缺乏外在动力和内在压力,也和相关绿色校园建设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的执行效果较差有直接关系。

三、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策略分析

(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价值指引,创新绿色教育方式

建设绿色校园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是一个体系工程,需要有思想指导和制度保证。把高校作为主阵地,在绿色校园建设融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高校对办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有效促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建设过程当中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实现大众化,也有助于推进高效绿色校园研究体系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一方面,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开设与生态文明有关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生态知识和态度。高校可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学校相关专业发展的需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地融入到专门的课程教学中,系统性地为学生传授最新生态理论成果,促进教育内容的生态化,植入生态理念。同时,采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形成发展、框架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等一系列知识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全面传授,还需要发挥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边际效应,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成为学生心中的真正信仰。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息息相关。学校应结合绿色节能教育教学特点推进教育模式创新,借助数字化校园平台,开辟绿色节能网络课堂教学渠道。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探索与绿色节能技术研发或与绿色节能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开展联合办学的教育模式。

(二)科学规划,多层次、全方位构建绿色校园环境体系

绿色校园环境体系主要包括绿色校园环境、绿色文化环境、绿色制度环境等。为致力于为师生创造美好校园环境,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科技实

力,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最具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布局,合理规划每一寸空间。在绿色校园环境上,整体规划,打造适宜的室内外环境。学生在校时间长,大部分时间进行室内学习、生活。因此,室内环境除了满足基本的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被动环境调节手段,多与室外自然接触,确保师生的身心健康。在室外,优化利用包括校内广场、运动场、花园、林地、草坪、湿地、水体、道路、停车场等,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环保效果,吸引更多学生积极、能动地投入绿色校园室外环境的建设、改造、创意、组织与实施工作。另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校园文化对学生形成科学生态价值观、绿色行为观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作为培养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必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构建绿色校园文化,这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制度环境上,建立绿色校园评价制度、绿色校园激励制度、绿色校园监控制度。可以成立专门的节能校园建设工作委员会,其主要负责制定绿色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把绿色校园建设具体指标考核与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学科建设和发展、日常教学、基本建设、校园景观建设、干部业绩考核和选拔任用等相结合。在具体制度制定时注意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应考虑指标的科学性、可量化性、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等原则,然后通过科学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将师生日常生态行为纳入制度规范,明确奖惩标准,在实现约束性行为的同时为优秀生态作为给予适当鼓励和示范宣传。确保在激励制度下,师生员工参与建设低碳绿色校园文化的热情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运用技术监督手段实现对校园内部的水、电、热能等方面的实时监测,建立数字化能源和资源消耗监控系统,实现精细化绿色校园管理。比如,对学校食堂的浪费现象和各实验室排放的废气、废水进行监督。在监控制度下,学校能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废物产生,节约资源。

(三)坚持经常化、多样化相结合,开展绿色实践活动

积极的绿色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和教职工的抉择能力和执行能力,而且能使他们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增进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于社会贡献的认识,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接触到更多样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对可持续发展形成更深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回馈绿色校园建设。可以以学生社团组织、学工部门、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体,结合学校的专业背景、优势领域、科研、教学和实践等各方面特点开展绿色校园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在校师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和理念,实现校园建设的绿色平衡,创造和谐、健康、舒适的校园环境。第一,开展绿色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及教职工、学校、学院及职能部处、学生组织及群团组织对绿色校园的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将绿色行为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将其付诸实践,绿色校园才能高效运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如减少水电浪费,实现绿色节流效应;降低环境污染,建设零废弃校园;成立实体书店,并在网上建立对应的网上平台,建立旧书区域和新书区域,实现数及循环利用。第二,开展绿色专业实践活动。学校各部门可结合学科专业自身特点,开展百花齐放的绿色专业实践活动,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绿色活动体系,在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生态科学、环境工程、农经等专业领域启发学生将绿色理念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的绿色活动实践,渗透绿色思维、绿色科学方法、绿色技术专业知识,在活动中培植学生的生态情怀。第三,开展绿色科研活动。在高校绿色校园建设中,科研与教学是同样重要的校园活动,因此,要想使绿色校园有效运行,必须整合资源,将科研活动绿色化,如积极推进科研场所的绿色化,保证“三废”的绿色化处理与再利用,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绿化等操作管理制度作为指导科研人员工作的指南,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在科研过程中,使用绿色产品、具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技术,力求将能耗和环境污染都降到最低;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绿色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突出自主创新和应用效果,努力促进绿色科研成果及相关产品在校内外的转化与应用。

【注释】

①《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51356-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03.

②《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教发厅函[2020]13号).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

猜你喜欢

文明校园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明歌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