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扶智

2023-03-22珠海中山大学附属小学

师道(教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扶智贫困地区精准

文珠海中山大学附属小学 李 乐

当下教育扶贫已经成为我国对于贫困地区扶持的重要内容,且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寻找突破口,尤其是结合各项基础政策提出的“补齐教育短板”这一措施,旨在巩固教育扶贫长期性这一特征,同时以期将脱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各项政策支持下,“教育信息化”与“扶贫扶智”相结合,在贫困地区建设信息化平台,为学校配备全面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措施,改善该地区学校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等,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在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扶智的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需求最优方案。本研究核心内容在于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扶智,解读其逻辑内涵,分析发现二者融合推进中的困境问题,寻求突破路径,以期为脱贫攻坚、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难题、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提供参考。

一、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扶智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展扶贫工作,区域对口帮扶成为典例,到21世纪,该项工作已取得巨大成效,全国仅剩部分地区贫困度高,“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措施难以适应现阶段扶贫任务。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湖南进行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时就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随后结合国情又做了进一步详细阐述,“精准扶贫”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央广网,2016)。结合习进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的阐述及各学者的研究内容,可将教育精准扶贫具体划分为六个部分:教育扶贫对象精准,教育扶贫对象是贫困家庭应接受教育及正在接受教育的适龄子女;教育扶贫项目精准,对于扶贫对象的贫困现状和原因做具体分析,安排针对性强的扶贫项目;教育资源配备精准,对扶贫项目、资源等进行追踪评价,做到资源的配置合理;教育扶贫监管精准,各部门各环节公开透明,严格监管;教育扶贫效果精准,安排配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团队能力;对扶贫对象的生活、学业、就业、心理等情况进行追踪监测,及时调整政策,做到效果明显(任友群等,2017)。精准扶贫战略随之开展,帮扶对象细化到家庭、个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在众多扶贫措施中,教育扶贫尤为重要,针对贫困地区投入教育资源,以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式,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相关知识技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最终摆脱贫困(谢君君,2012)。

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已取得巨大成果,教育精准扶贫扶智系列政策持续出台,国家在教育扶贫项目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教育扶贫工作在全国相继展开。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2)》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措施(国务院,2011)。各级政府作为教育精准扶贫扶智的实施主体,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作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建全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了教师的培养体系,同时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覆盖面上逐渐扩大,涉及到的整个学段,所有类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育质量。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的同时,“大数据、大扶贫”战略也增进了学校、扶贫办、民政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了对教育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度,改变了以往“自下而上”式的扶贫信息流通方式,让帮扶真正给到有困难的学生和家庭。

二、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扶智困境

1.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全

信息化方式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扶智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服务、教学水平,并将其各个服务平台进行联通,共享有效数据,从而实现各部门协同化、精准化与一体化发展。目前虽然各类平台建设基本完成,但出于安全考虑,政府部门之间的部分数据在共享和流通中受到限制,无法在时间、空间上做到数据和人员的现实统一,从而遗漏了部分重点扶贫对象,甚至出现“脱贫后再返贫”的现象。

2.扶贫责任集中、主体单一

我国脱贫攻坚战是由中央统筹领导,地方政府落实实施,精准对口到每家每户。这样的扶贫形式,确实能够发挥政府的主导统领作用,但企业、社区等社会其他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建立广泛参与的扶贫机制,也容易使得政府负担过重。

3.教育扶贫观念存在偏差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最终是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为目标,转变贫困地区教育群体(老师、学生)的观念,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贫困地区的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经济困难,而是学习动力不强、自我认知偏差等非智力因素,他们欠缺的不仅是教育资源,更是对于教育以及自我的正确认知(刘军等,2020)。政府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方式目前主要集中于外界条件的强化,比如改善教学的设施设备、输送教育资源,给与资金上的专项补贴,而对于“精神意识脱贫”还有一定认识上的欠缺,地区内动力不足,无法有效利用信息化达到教育扶智的目标,这也与“脱贫”的内涵存在差异。教育信息化资金下拨给学校后,大部分用于购置改善硬件设施,忽略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资,导致有些学校设备齐全、资源丰富,却由于缺少专业使用人员而导致资源浪费,没有发挥效用。在现阶段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许多贫困地区教师不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经验,难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大部分依旧秉承“分数优先”原则来衡量学生优秀程度,忽视教育教学方法改进和自身思维发展。教师是信息化精准扶贫扶智的直接实践者,一些不符合素质化教育的落后理念,会直接影响工作开展进行,制约教育扶贫绩效提升。

4.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能够保障信息化精准扶贫的高效进行。而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仅在宏观调控指导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方向,而地方政府缺少针对符合当地精准扶贫需求的具体可操作措施,在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和信息化考核评价制度方面都有空白。现阶段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扶智的地区基本没有主管教育信息化的专业人员,许多工作都由教育部门负责,划分给各学校自行实施。学校的管理领导层讨论决定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向,再由办公室发布相关指导文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也缺乏反馈,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推动教育扶贫扶智。且在长期的政府决策中,都会倾向于“城市优先”,而教育精准扶贫对象大多在乡镇农村,相关项目的开展并不会选定真正需要的地方,而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去“锦上添花”,这严重了制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三、信息化主力教育精准扶贫扶智的突破路径

教育贫困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意识、文化氛围等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合理充分利用信息化,关注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素养、精准确切识别对象进行教育扶贫扶智,是扶贫新形式下的挑战。

1.构建全方位教育信息化平台

推进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共享大数据,及时更新数据,充分的体现有效数据的功能性,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政府部门应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信息平台建设,优化简化扶贫流程和体系,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增强各项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任友群等,2017)。另一方面,平台信息来源不应局限于政府部门,向群众收集诉求、反馈扶贫成效等都是需要纳入的部分。扶贫主体和对象的协同沟通以及数据开放共享,将推进资源整合,在精准性上进行提升,从而为各方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信息化综合分析,能够更加准确把握区域内教育质量与教育资源分布,动态监测区域内的各类资源,从而进行合理配置,解决如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

2.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扶贫

构建协作扶贫模式,鼓励多主体共同参与。在教育领域中,信息化作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扶贫模式,发挥各主体特点,借助社会力量,全面系统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3.转变信息化教育扶贫理念

脱贫攻坚中,出现许多对政府资助及帮扶过度依赖的问题,激发贫困人口内动力是根本所在。“扶贫先扶智”,“从思想上做到脱贫”,这就需要将信息化教育扶贫的重点从设施建设转为思想引领。在信息化设施支持下,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新时代关系,课堂课后相互协作,宣传推广现代化学习观和教育观,把握贫困群体的心理变化,做到思想观念上的改变。

在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扶智的道路上,学校是最为关键的阵地,需要通过各类资源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办学理念、教育评价指标等,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做到“扶智”。当然,这项工作无法一蹴而就,必须以当前地区的教育需求和理念相适应,重视当地文化价值,弘扬宣传教育信息化相关内容,才能够真正改变、重塑家长、学生的教育观念、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扶智贫困地区精准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扶贫·扶志·扶智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