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2023-03-22高自权
高自权
(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陆良 655603)
蚕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蚕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云南省是我国蚕豆种植大省,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一年四季温度适宜,十分适合蚕豆生长。实际种植过程中,由于种植户缺乏疾病预防意识,从而导致蚕豆疾病高发,进而降低其产量和品质。蚕豆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该病可造成蚕豆减产30%以上,甚至绝收。为了减少蚕豆锈病的发病率,本文主要对该病的病因、流行规律等进行阐述,用以指导生产。
1 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1.1 发病规律
蚕豆锈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于蚕豆的生长中后期。病原体为单胞锈菌。单胞锈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夏孢子、担孢子以及锈孢子等。夏孢子堆会造成叶片上布满锈褐色小疱和粉末。夏孢子堆通常在叶片上成圈或不规则排列。在破裂后会传播大量粉末状夏孢子。冬孢子大小为1~5毫米,黑褐色、椭圆形。冬孢子堆在形成后可快速裂开,露出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从而影响蚕豆植株和叶片的正常生长,同时对植株茎部危害严重。单胞锈菌产生的冬孢子会在蚕豆叶片上越夏,越夏后的冬孢子在出苗以后会逐渐萌发成担孢子,依靠雨水和风传播至田间健康蚕豆植株上。病菌产生的冬孢子和夏孢子均可在病株上越冬,直至第二年春天随气流或雨水传播给健康的蚕豆植株。担孢子在感染植株后可直接侵入表皮组织,在植株体内寄生形成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锈孢子在成熟后随风飘散,落于蚕豆茎秆、叶片等部位萌发出芽管,通过气管侵入,一周左右即可形成夏孢子堆,重复感染植株。
蚕豆锈病主要发生于15~24℃的环境内,因此,气温低的地区该病发病率较低;对于温暖湿热的地区该病发病率较高。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易高发于湿度大、积水严重、光照不足、透气性差的田间。云南地区冬初蚕豆处于苗期,透风性良好,光照充足,温湿度低,因此,蚕豆锈病发病轻。3~4月时随着雨天增多,温度升高,蚕豆锈病可快速蔓延。
1.2 影响因素
造成蚕豆锈病发生的因素较多,主要分为温湿度、品种抗病性以及栽培管理三大类。第一,云南省冬春季节湿度适宜,但由于昼夜温差大,植株叶片清晨有大量露水,日间温度适宜,容易导致单胞锈菌感染蚕豆植株。另外,由于冬季气温低,病原菌繁殖速度慢,该病在冬季发病率相对较低。春季气温回升,该病可迅速发病及蔓延。第二,不同蚕豆品种的抗病性显著不同。目前,蚕豆品种中缺少高抗品种以及免疫品种,但仍具有大量中抗品种。选择抗病能力低的品种可导致蚕豆锈病发病率提高。第三,栽培管理。田间栽培不当也可导致蚕豆锈病高发。例如,种植密度过高、地势低洼,排水性能差、田间有大量积水、土壤肥力低等均可导致蚕豆锈病的发生。早播也可导致蚕豆锈病高发,大面积连片种植也是导致蚕豆诱病大规模暴发,连片种植导致植株距离近,病菌传播速度快。另外,疾病发生关键时期未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例如,立春后是蚕豆锈病的高发阶段,但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种植人员外出时间减少,田间作物疏于管理,从而未及时对该病进行防治导致局部地区病情严重。
2 临床症状
单胞锈菌主要感染蚕豆的茎、豆荚和叶片,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病菌感染叶片后,首先,叶片正面和背面出现黄色或白色的斑点,直径为1毫米左右。随后,斑点逐渐转变为红褐色脓疱状凸起,斑点周围有黄色的晕圈,此时的凸起斑点为夏孢子堆。早期发病的蚕豆田内会出现火烧状,造成蚕豆果荚不长,植株甚至干枯死亡,严重影响蚕豆的质量和产量。冬孢子会造成叶片发黑。
3 防治措施
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通常提高农业防治水平以及加强药物防治的方法对蚕豆锈病进行科学防治,从而有效防止蚕豆锈病的发生和扩散。
3.1 治疗
对于发病初期的蚕豆植株,种植人员可选用15%的粉锈灵粉剂或50%的农利灵粉剂或65%的代森锌进行治疗。将药粉对水后喷施于病株叶片和茎秆,连续喷施2~3次,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植株,还可选用0.5%的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进行喷施治疗,每隔一周喷施两次,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2 预防措施
农业预防:种植人员在种植前,首先,需挑选具有高抗病能力、高产量、早熟等优良品质的品种,例如凤豆十六号。种植人员选育抗病品种可有效防止蚕豆锈病的发生,建立稳定、高效的蚕豆锈病抗体鉴定体系是育种的前提。早熟品种可帮助植株有效避开蚕豆锈病的高发期。播种时,应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集体播种,防止蚕豆植株冬前发病,从而减少田间病株数量。控制种植密度,保证后期田间通风性及光照性良好。由于蚕豆苗期锈病主要发生于植株茎秆上,因此,早播植株应打去茎秆,推迟花期,从而有效减少冬前蚕豆锈病的发生,同时,也可减轻霜冻危害。打下的病株茎秆需集中焚烧处理,防治病菌传播。另外,种植人员还可通过深耕灭茬的方式,对蚕豆锈病进行科学防治。田间管理过程中,应及时增施有机肥或钾肥、磷肥等,为植株提供充足营养,提高植株整体抗病性。种植过程中应注意减少氮肥的施加。施加氮肥可有效提高蚕豆锈病的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因此,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合理降低氮肥施用量。夏季应做好田间的排水工作。夏季降雨量大,田间容易出现大量积水,导致空气湿度大,此时种植人员应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从而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蚕豆收获后,种植人员应及时清理田地,对于病残体应进行集中焚烧,减少越冬病菌,降低来年春季疾病的发病率,为蚕豆高产、稳产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蚕豆通常不宜连作,种植人员可将其与豌豆等作物进行轮作,从而有效减少蚕豆锈病的发生。
药物预防:研究发现,对于蚕豆锈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甲霜灵锰锌、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等。对于种植面积较大的蚕豆田园,通常选用甲霜灵锰锌进行药物预防。该药物可在蚕豆花期进行喷洒,由于该阶段是蚕豆植株生长最快的阶段,因此,该阶段喷洒药物可有效保护植株叶片,防止蚕豆锈病的发生。另外,种植人员应做好田蚕豆锈病的动态监测工作,在疾病发病初期或高峰期等应进行有效的防治,通常可选用10%的己唑醇和苯醚甲环唑进行防治,连续喷洒10天,每天喷洒2~3次。发病初期,种植人员还可对病株喷洒石硫合剂、萎锈灵乳油、硫黄悬浮剂、戊唑醇等药物,每隔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效果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蚕豆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疾病。该病可导致蚕豆产量、品质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绝收,给我国蚕豆种植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田间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不当操作可导致该病大规模暴发。为保证种植经济效益,种植人员应做好该病的农业防治和药物防治工作,农业防治应做好抗病品种筛选、田间管理以及病残体清除工作。药物防治主要以降低冬前发病率为主要目的。多重防治手段可有效降低该病发病率,保证蚕豆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