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3-03-22

新农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孢菌病株侵染

曲 慧

(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太阳街道办事处,辽宁 瓦房店 116300)

玉米茎腐病别名茎基腐病,属于世界性病害。是一类在玉米茎或玉米茎基部开始腐烂,导致整株玉米迅速枯死的病害,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均发生过此病,一般年份发生率在5%~10%,严重时可达到20%~30%,也有个别产区可高达50%~60%,减产2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收。一般茎腐病病菌从根系侵入,在植物体内延展蔓延,发现有褐色的不规则病斑从病茎地上部第1、2节向上纵向扩展,整株叶片自下至上失水,突然褪色,干枯,无光泽,呈现青枯症状。剖开玉米茎检查发现,维管束游离呈丝状,大部分病株根须减少,初生根和次生根坏死,变成红色,内部组织腐烂分解,茎秆变软易倒。玉米地上部分在得不到水分时,病情发展迅速,整株突然干死,尤其是在雨后猛晴时,萎蔫和青枯显得更加明显,因此,也被称之为青枯病。

1 病原

多种病原菌复合或单独侵染将引起玉米茎腐病的发生。目前,已明确其病原菌包括肿囊腐霉菌、瓜果腐霉菌、禾谷镰孢菌、禾生腐霉菌和串珠镰孢菌等。不同地区的病原菌种类不同,黑龙江地区一般以禾生腐霉菌和谷镰孢菌为主要病原菌。茎腐病病原菌之间存在演替现象,采样和分离时间影响病原分离结果。根据经验,未做到当天采样或超过采样适宜期半个月,分离结果容易受到镰孢菌的干扰。

2 表现症状

在我国,玉米茎腐病的叶片症状主要变现为青黄枯型、青枯型和黄枯型3种表现形式,后两种较为常见。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当品种易感病或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时则易表现为青枯,病发后从下至上迅速枯死,表面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显症历程较短。黄枯型又称慢性型,当环境条件不利于发病或选取品种较为抗病时通常表现为黄枯型,病发后叶片从下至上逐渐黄枯,显症历程较长。有研究表明:无论是青枯型、黄枯型还是茎基腐症状都是从根部受害开始,且均与病程发展速度有关。

3 传播途径

禾谷镰孢菌存活在土壤、种子和病株残体组织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菌源。玉米茎腐病属于靠土壤传播的病害。有研究表明,种子带菌成为田间初次侵染来源。有超过一半的植株可产生带镰孢菌的子囊壳,次年3月释放出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完成初次侵染。带菌种子在生育前期会引起苗枯,其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通过刮风下雨,昆虫、灌溉机械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再次进行侵染。

4 病害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措施

最好在发病初期,立刻清除病株,使用生石灰封闭病穴,并使用杀菌剂喷雾喷洒健康株,且着重喷洒基部,以防侵染健康株,防止病害蔓延。

4.2 药剂防治

细菌性茎腐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药物的防治效果极好。在发现有茎腐症状出现后,第一步应确定该病症是否由细菌性茎腐病引起,若发现有恶臭气味从腐烂部位传出,可立刻使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物和农用链霉素进行药剂防治。

4.3 加强日常管理

在干旱季节应注意合理灌溉田地,在多雨季节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涝。中耕松土,定期培土。初发期,清除叶鞘,在茎伤部位涂刷石灰水,增加防治效果。对于病症较轻的植株,可将病斑割除,茎部发病时及时扒开四周培土,降低湿度,减少侵染,待发病盛期过后重新培土。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选用抗病性品种

结合实际经验,选择茎秆坚硬粗壮、熟期适中、后期不早衰的优良品种,预防茎腐病。

5.2 深翻土地

秋收后及时进行土地深翻,改良和疏化土壤,清理病残植物将其移出田间,彻底清除发病株,减少病原侵染,避免传播。

5.3 优化种植结构

有计划的实行轮作,尽量不种重茬、迎茬玉米,适量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积极推广作物(小麦、薯类、花生、豆类和玉米等)间作套种,尽可能的降低发病程度。

5.4 合理施肥,增施农家肥料

在施肥时,应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适量增加钾肥用量可有效减轻病害。注意及时浇灌、排涝,提高玉米抗病性。优化配方施肥每公顷田地施37500公斤以上的农家肥。

5.5 采用包衣种子或用药剂处理种子

浸泡在质量分数为80%的402水剂5000倍溶液中24小时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将25%的铁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2%进行拌种,可在防止玉米茎腐病的同时起到防治玉米黑穗病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孢菌病株侵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湖北省蔬菜根际土壤中的镰孢菌分布特征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尖镰孢菌细胞色素P45055A1与NO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