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发展及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023-03-22冯雅静杨希洁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培智智力障碍

冯雅静 杨希洁 吴 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088)

进入“十四五”时期,“质量提升”已经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核心要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及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更离不开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智力障碍儿童一直以来都是特殊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2020年,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88.08万人,除普通学校送教上门外的智力障碍在校生有37.50万人(我国年度教育统计数据中未将普通学校送教上门的学生分类型统计,故无法将其中的智力障碍学生数据计入)[1],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2.57%,是我国所有特殊教育对象中数量最多的类型,其发展和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特殊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虽然近年来孤独症、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等新兴研究热点不断涌现,但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教育及干预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研究者围绕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学习、培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智力障碍儿童的干预策略等议题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取得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本文即对近五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热点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的深化、智力障碍儿童的全面发展乃至整个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相关研究

(一)智力障碍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研究。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是研究相对成熟、系统的主题,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记忆、注意、心理理论、推理能力等方面,整体来看不断丰富和深入。例如,孙圣涛团队开展了两项围绕智力障碍儿童交通安全认知的实验研究,主要探讨记忆、注意、方位概念、认知灵活性等心理特征对其交通安全认知的影响[2-3]。刘艳春等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与说谎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4],还有研究者探讨了唐氏综合征儿童语音识别能力与言语短时记忆的关系,发现语音识别能力不是导致其言语短时记忆差的主要原因[5]。

(二)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性、情绪等发展的相关研究。郑杜甫等探究了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澄清请求技能的水平及特点,发现随着年级上升,其澄清请求的比率逐渐提高,主要通过确认请求的方式进行澄清请求,且澄清请求的方式受到刺激难度的影响[6]。此外,情绪识别能力方面,董平等通过综述已有相关理论和研究,发现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存在基本情绪识别困难、各类识别任务表现不同、情绪加工方式偏好和特定性综合征差异等特征,同时分析了传统身心二元论及具身认知理论在解释智力障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上的局限和优势,以此对智力障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干预提出借鉴和启示[7]。除上述研究外,还有探讨智力障碍儿童自我决定[8]、自尊[9]、积极心理品质[10]等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和全面。

(三)智力障碍儿童学习的相关研究。田惠东团队围绕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数学能力开展了若干项实验研究。针对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智力结构与数学能力的关系,他发现,智力障碍儿童智力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相对的优势和弱势,并且智力成分在两种数学能力上的作用模式可能不同[11]。另一项研究关注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结果发现其数学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数学能力在青少年早期达到顶峰,之后没有显著提升[12]。这些发现能够更好地指导智力障碍儿童数学能力的培养实践以及培智学校生活数学的课程教学工作。

整体来看,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且相关研究更加聚焦、深入,采用的研究方法日益规范、科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单纯关注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有研究者关注其学科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进一步拉近了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距离。但整体来看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纵向的持续性研究相对缺乏的局限。此外,该领域的研究以量化研究为主,但目前缺乏对大量量化研究的有机整合,还未形成更多可推广性更强的理论性和规律性结论,未来需要更多成体系的追踪研究以及高水平的元分析来充实和完善。

二、培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相关研究

尽管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13],但培智学校仍然是大部分智力障碍儿童,尤其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逐步有学者聚焦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开展研究,以服务于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培智学校课堂教学及训练的相关研究。朱涵等聚焦培智学校数学课堂师生的言语互动行为,发现培智学校数学优质课堂的教学呈现教师主导,以讲授和指示为主,智力障碍学生以问题应答为主、缺乏操作技术机会等特征[14]。此外,基于感知觉训练在培智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段艳婷等对云南省56所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感知觉训练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出了其中有待规范和完善的问题,同时为日后培智学校感知觉训练的有效实施提出了方向和建议[15]。

(二)培智学校顶层设计和管理的相关研究。李雁等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当前培智学校的育人模式进行了反思和建构,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探索了培智学校学生个别化教育的有效模式,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命成长”育人体系,丰富了个别化教育模式[16]。除义务教育阶段外,还有研究者聚焦培智学校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问题,采用个案研究法,分析了培智学校校企合作的形成原因、实施过程及基本特征[17],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有效管理模式,为培智学校职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建议,也为相关主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基础和思路。

整体来看,关于培智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相关研究近年来逐步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这对提升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当前我国培智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点仅集中在上述提到的若干问题上,较为零散,彼此间缺乏系统性和有机联系,从研究方法上看也以小范围的现状调研及经验式论述为主,缺乏深入的学理探讨和更大规模的调研,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均需要提升和完善。

三、智力障碍儿童有效干预策略的相关研究

(一)智力障碍儿童动作能力干预的相关研究。该领域研究以综述和元分析为主。郭成根等对国外智力障碍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的干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提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干预策略对不同被试干预有效性的差异,提高研究的内部一致性,开展纵向研究,加快我国本土化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发工作[18]。还有研究者对运动干预对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归纳总结了其对不同程度智力障碍者的效果[19]。

(二)智力障碍儿童阅读能力干预的相关研究。阅读能力的干预是近年来相关学者关注的重要方面,不仅有国外智力障碍儿童阅读教学干预实证研究的综述[20],还有利用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对智力障碍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干预研究[21]、对绘本阅读教育价值和建议的探讨[22-23],成为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干预研究中的新主题。

(三)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干预的相关研究。徐添喜等梳理了国外智力障碍学生出行技能的相关研究,归纳了智力障碍儿童在步行出行、公共交通出行、驾驶机动车出行方面的特征及具体干预举措,为信息化背景下智力障碍学生出行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提供了有效建议[24]。黄珊等对中国台湾地区智力障碍学生社交技能教学的介入成效进行了元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具体干预建议[25]。还有研究者探讨智力障碍儿童规则意识的建立[26]、游戏训练在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水平提升中的作用[27]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际上针对发展障碍儿童开展的单一被试实验设计越来越多,通过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功能性关系来验证干预策略的有效性[28],我国也有个别学者进行尝试。例如,张焱等采用单一被试设计中的跨被试多探测实验设计,探索自然情境教学法对智力障碍幼儿口语沟通行为的干预效果[29]。

整体来看,近年来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干预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作及社交技能的干预上,既有科学的实验研究,也有全面规范的综述,研究内容丰富且质量较高。阅读能力的干预逐渐受到关注,这与近年来我国对于培智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密切相关。但智力障碍学生的语言、思维及学业能力的干预涉及较少,且基于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实验研究通常被试量较少的局限,未来需开展涉及更多技能领域的、验证性干预研究,以探寻科学高效的干预策略。

除上述研究之外,还有研究者关注智力障碍儿童父母的特殊教育素养[30]、智力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支持[31]、小学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的同伴关系[32]等热点问题。

四、总体特征和趋势

(一)更加注重研究的循证基础。整体来看,近几年智力障碍儿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的循证基础,使用实验法、测量法等量化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提升了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此外,单一被试研究法是特殊教育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被试数量通常较少的特殊群体的干预研究。这一方法在孤独症儿童的干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使用,而近年来已有研究者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法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进行探讨,体现了研究者对于新兴研究方法的大胆尝试,以及对于研究循证基础的重视。

(二)研究内容和视角更加丰富全面。以往关于智力障碍儿童的研究大多围绕其身心发展特征、问题行为干预等主题,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越来越多学者关注智力障碍儿童数学、阅读等学科能力的发展,说明人们不仅关注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和身心缺陷,而更注重其受教育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还有学者对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育人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些对于培智学校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逐步达成共识,培智教育中的家校共育问题也走进了研究者的视野,有研究者开始探讨智力障碍儿童父母的特殊教育素养及其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这些都充分说明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和视角日益丰富、立体、全面,真正从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

五、未来展望

(一)加强培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相关研究。如前所述,培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相关研究在近年来逐步得到重视,但与传统热点主题的研究相比还较少,且不够深入。201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对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纲领性要求,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于培智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截至2020年,我国有21.99万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力障碍学生,在智力障碍在校生(普通学校送教上门智力障碍学生除外)中占58.6%[1],特殊教育学校仍然是智力障碍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其发展和完善中仍然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未来应继续加强培智学校课程、教材、文化建设及育人、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聚焦和破解培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的瓶颈性问题,探究个体、家庭、社会等层面的关键影响因素,推动培智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关注融合教育背景下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疑,融合教育的深入推进是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2020年,我国分别有11.15万和4.04万名智力障碍学生在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随班就读[1],且这一数据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有部分研究关注到智力障碍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中的教育和发展问题,但总体来讲仍然相对薄弱。未来应重点探索融合教育背景下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学业、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面临的困境、需要的支持以及发展成效等问题,为智力障碍儿童融合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持,也使智力障碍儿童的相关研究更加立体、丰富。

(三)开展更多纵向跟踪研究。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实证研究以横断研究为主,纵向、追踪性研究还比较少,这对相关研究的总体深度有所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不仅具有一般性,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未来,在横断研究相对较为成熟的领域,可探索开展小范围的追踪研究,探究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规律、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例如,除了探索智力障碍儿童记忆、注意、心理理论、自尊、情绪识别等能力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之外,还应从纵向视角探究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明确各阶段发展的动因、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提升教育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培智智力障碍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