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美术教师的角色重置

2023-03-21林蔚然陈程显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林蔚然 陈程显

摘 要:通过对互联网时代高校美术教师所面临的外部推动和内驱动力等因素的分析,讨论其以专业特点和原有教师责任为基础的角色重置与转换的必要性,指出当下高校美术教师应是学生的审美引导者、知识系统的构建者、综合培育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榜样这四位一体的角色。同时,面对网络的发展,作为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高校美术教师在新形势面前应有自身的判断和坚持,做到既不盲从也不抗拒。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师;角色重置;“互联网+”

一、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美术教学

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尽管那时的高等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存在极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西方的教学模式,但由于中国文化特性与社会原有的艺人群体及组织长期存在,因此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西式的学校教育与中国传统的师徒相授一直在社会上相伴而行①。

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的生活化,使我国高校进入了互联网美术教学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高校美术教学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除了教学形式的转变外,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他们的个人审美、绘画风格甚至生活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而这种影响力是其他非艺术学科难以比拟的。新式学校教育制度替代了师徒制,成为主流以后,原有的地域美术特点、流派的继承和发展依然没有脱出旧有的传承范围,特别是同一工作室的学生,他们的作品面貌大部分都带有导师作品风格的些许意味,这无不在彰显着教师深远的影响力。

然而,近些年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导向正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美术教学模式,使教师退到了一个次要位置。当然,这也使得教师可以跳出原先局内人的视角,从一个更客观、更清晰的角度去设计、掌握教学过程。在这一前提下,与以往的传授演绎法教学相比,互联网时代下的美术教师个人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就大大降低了。可以说,直到这一时期,“师傅”这一角色才被弱化。

二、多因素影响下高校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基于美术教学特点的教师角色定位

美术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形成了其特有的教学模式。

1.图像化

在美术专业教学中,图像化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美术教学是一种形象塑造技能与创作思维训练的教学过程。它的核心部分是图像的呈现,因此,需要大量的图像资料作为支撑。在彩印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除了观摩美术图像资料原作外,教师摹本、粉本、画谱等是主要的学习资料。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印刷技术的出现,让图像资料以更廉价的方式满足了美术教学的需要。在高清电子图像拍摄还原技术的支持下,以往难得一见的世界各地美术瑰宝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使用。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和教学过程可视化与图像化的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对图像的运用由最初的主要临摹复制者、解说者转为图像资料的筛选者,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往往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并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作为“网络土著”,其检索能力和范围常常超出教师原有的预期,教师此时就要转变为审美引导者,指引学生能独立筛选图像资料并进行学习。

2.引导性

美术教学有引导性的特点。审美的观念、技术的掌握都基于个人的感悟和理解。因此,美术教学的考核无法实现标准化评价。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师徒制还是高校教育都相当一致。其中的差异只是在师徒制中,师傅往往只通过个体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引导学生。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除了自身的影响力外,还借助了教师群体与学校教学资源的力量。基于此,探讨美术教学引导性的特点。

第一,在课堂上(包括线上课堂),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掌握公式、原理、法则后就能自行推演。美术教师可以讲授艺术原理、法则,但抽象化的法则转换成可视图像的过程很难有效进行量化。教师对学生图像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凭借自身经验与知识来判断并加以引导。而课堂上的引导,要以学生作品完成程度来决定时长和下一步的学习目标。第二,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引导主要体现在线上线下展览、交流、观摩这种直观性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艺术法则进一步图像化。学生转化程度到底能达到多少,则要回归课堂或艺术实践的检验才能确认。第三,学生自主探究期间的引导。美术图像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对审美取向、技艺特色等的判断来自教师所展示的图像和技术,即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向性让学生无论是在眼界还是心理上,都建立了筛选原则,进而做出取舍。

3.实践性

在美术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学习伴生现象十分明显。从本质来看,美术是一种技艺的展示。任何理论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对美术教学而言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因此,在各学科中,美术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科,并且这种实践性无法用数据或标准来统一衡量。这就使美术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存在较多的“实训项目”或“实践项目”。这种非标准化的实践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单一的指标来指导学生。同时,实践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个性和内在情感的展示,并附著于图像之上。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引导,可以调整,但不能强制。

图像化、引导性、实践性的特点使高校美术教师不能以一种固化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当外部条件变化时,教师要迅速地做出调整。

(二)基于时代的推动

线上课程的普及是互联网时代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在此之前,美术教育除学历教育外,各种培训机构也遍地开花,但由于它们各有受众群体,因此对高校美术教学的冲击并不大。然而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各高校、机构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特色课程,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更多的课程资源,对高校内课堂讲授的依赖程度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网络的便利使得高校美术教师也可以将更好的课程资源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随着网络渗入生活各方面,教师、学生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大幅度提升。而现代艺术观念、技术、工艺等更迭速度也是过去的数倍,大量学习资源涌现出来。就教育而言,各种讯息的增加使得学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有更清晰的头脑和更明确的方向,也就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甄别。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图像资源的呈现为例,各种高清图、动态影像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在学习上也能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尤其是手机移动端的应用普及,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便利性和丰富性。手机中的各种程式、软件催生出新媒体传播方式,如自媒体等,这一传播方式有效地补充了原有传播渠道的一些盲区,也让大众有了更便利的展示平台。多元共生的媒体传播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所有的课程资源几乎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使得学生对本校教师在知识获取方面的依赖程度下降。

当然,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许多未经筛选的信息带到学生面前,往往会被学生不分良莠一起吸收。就教学管理而言,手机成为课堂教学中令人头疼的所在,学生上课刷手机、玩游戏的情况经常打乱课堂教学秩序,这些都属于负面影响。

在科技发展的大潮下,知识结构、教学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求高校美术教师由课堂的唯一核心转向了抽离辅助的状态。这都建立在教师对新的技术和形式能熟练运用的基础上,否则无法抽离。如果高校美术教师仍停留在过往的单一资料来源或纯手绘进行教学,将可能陷入非常被动的困境中。

(三)高校美术教师內在的驱动力

高校美术教师的创作与教学研究无法分离。在美术创作中,创新是首位,这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共识。对社会的关注及对技术的探索就面临着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持续补充和更新,特别是在如今多种技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无论从人文角度还是科技角度,教师都要迅速消化新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创作中,进而转入教学实践。这也促使了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另外,近几年线上教学的普及,使原来许多设备技术上的阻碍被克服,大部分教师也逐渐适应线上教学的方式和设计。对于线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原来在线下使用的许多方法已不能满足线上的教学需求,教师们对此展开分析,且不断思考高校美术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美术教师角色重审

在“互联网+”这一大背景下,高校美术教师的角色比之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教师内在改革教学需求的催动,也有来自外部的技术革新,就是知识扩张和教学形式改变所带来的压力。当然,二者又都需基于美术教学的特点产生影响和被教师接受。对于高校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目前更多的声音是“转变”。“变”固然是必要的,但坚守也是保证教师角色不会被异化的一个关键。

(一)转变

在外部与内部因素的合击下,高校美术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势之所趋。这是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知识技术,也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导向的要求。基于此,高校美教师要实现换位思考、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需求、榜样化教学四个方面的改变。

首先,换位思考。教师与学生易地而处,将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思考方式等,也就更能有效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对于美术教师而言,学生到底是处于茫然状态,还是基本掌握绘画技巧并对理论有一定认知,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应当有所不同。然而学生的求知方式往往会受自身地位限制,例如学生遇到问题不敢问、不敢说或是抓不到重点等,教师若能对此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置于同等地位,将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差异化教学,即因材施教。美术学科对差异化教学有着学科上的特殊需求:对于“眼高手低”的同学,教师要加强技术的实训;对于审美欠缺的学生,教师则需增加图像分辨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学科知识架构、自身的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并能够随时融入或抽离,以应对学生的个体变化。

再次,学生需求的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解惑、授业。高校美术教师要为学生解惑,引导他们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运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个人的知识容量远远比不过整个网络的容量。新现象、新知识不断涌现,让教师由原先的“人体知识库”蜕变成一个知识的融通者、指路人,为学生答疑解惑,或是提供有效的导向和方法。

最后,榜样化教学。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将美术知识以一种更生活化、更鲜活的形象融合呈现。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到更综合的知识与技能,教师成为其生活与学习中的智者与标杆。

经过这四重转变,教师的角色应重置为一个“智者”,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方向、审美的判断、生活的智慧,而不是变成一个“百事通”。如在某些大学讲堂中,许多教师以表现自己强大的记忆力为荣,但这似乎更有利于教师个人形象的包装,而非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各种超大储存的资料库面前,人脑的博闻强记实在有限。因此,教师应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和分辨能力,这都归于教师“智者”的定位。

(二)坚守

高校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应建立在原有的角色基础之上,既非凭空生发而出,又不完全脱离其应尽的义务。教师最初的形象即“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事实上,这也成为其角色的一个基础,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会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部分的弱化。如“授业”与“解惑”两个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将知识解析和资料提供的任务局部让位于网络。基于这种让位,教师作为“传道者”,在方式、方法上应有别于以往的做法,有必要做出新的引申。如由原来的知识存储与传播者的角色蜕变后,转而去引导学生如何提升审美,如何在海量知识中搜寻适合自己的知识与技术要点。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作为审美的“引路人”,教师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也是在原有角色基础上的一种形式转换。同时,美术教师也是一位“育人者”。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教书育人”这一基础定位,在育人的层面上是以“美”为切入点的一系列熏陶,在审美的引导上必须是全方位的。从近现代许多美术大师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学校及教师对其人生的整体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基于以上需要,面对网络的冲击,教师清楚地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是其转变角色和实施教学的前提。归纳起来,网络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快速。网络中的各种知识更新快、传播快,其速度远胜于传统的纸质文本资源。艺术类的网课制作也层出不穷,比高校教师的课程调整速度更快、更新。二是团队操作。目前,绝大部分网络平台是由团体进行操作的,即使是普通个人公众号的背后,也往往存在一支技术团队。这无疑会比高校美术教师个体完成教学准备要更加高效。三是图像化。较高的图像化水平使网络资讯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四是形式多样。网络教学由于少了线下课程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及一些高校线下教学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其形式会更加自由。有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常会加强知识点的故事性、趣味性和通俗性。这是网络文化基于经济考量目的而发展出的特色。就其吸引力而言,对传统高校美术教学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网络的传播特点有效充补充了高校教育的不足。因此,高校美术教师不应当拒绝网络文化走进教学,应当清晰地看到网络文化的缺陷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妨碍。其一,网络文化以快和新来吸引流量,没有经过时间的打磨,这就会造成其存在时效性和不严谨的风险。对于美术教学而言,审美的建立必须以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为基础,昙花一现的“潮流”极易造成学习对象的混乱,也无法成为学生日后发展的有益补充。其二,网络中的通俗化特点及时下出现的“审丑”趋向,对于个人审美观并未健全的大学生而言,会妨碍其准确认识和分辨艺术现象,甚至会造成以“丑”为“美”的偏离现象。其三,碎片化的网络知识使学生的学习难以成系统。以“短”“快”吸引眼球的网络特性,使得即便是网络学习平台上相对系统的课程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割裂,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导致学生很难单纯地依靠各平台的线上课程,形成知识系统,而这點正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长处。

高校美术教师只有认清互联网时代自身的定位与价值,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状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网络知识中的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取之,不利的则弃之,既有转变,也当有坚守。近几年,有些高校美术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设置在了“网红主播”的位置,其出发点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降低了学术要求,以网络语、流行话题甚至以“审丑”趣味来讲课的方式,可能对教学造成毁灭性影响,这从根本上混淆了大学生对美的认知,也舍弃了高校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系统构建者和引导者的责任。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美术教师的角色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美术教师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最原初的教师职责中派生而来。首先,高校美术教师是学生审美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他们教会学生向美术的殿堂迈进的有效方法,向学生指明路径,而不是将学生固化在教师自己的小学术范围,或是强迫他们以一种统一的模式发展。其次,高校美术教师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者。面对知识碎片化、多样化的网络时代,高校美术教师是学生美的知识体系的设计师,相当于为学生建立了一套免疫系统,引导他们学会应对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再次,高校美术教师是综合培育者。美的感知不能单纯地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言传,更可用身教的形式去影响学生,以一种浸入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整体的塑造。最后,高校美术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育人,先要正自身,其发展轨迹是学生最好的范本。假如其放弃了自有的学术价值与审美趣味,仅为讲课而讲课,或者说成为网络文化裹挟的对象,其影响会比网络本身的负面因素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的角色,既有基于专业要求和科技、时代发展的推动,又有源于自身内在驱动力而做出的重置与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应当是基于教师对其基本责任的坚守,而非对自身的全盘否定。他们应当是学生的审美引导者、知识系统的构建者、综合培育者和学习的榜样。这四个角色四位一体,互相支撑,相互渗透,它们共同构筑了互联网时代高校美术教师的新形象。网络的发展会以更广阔的空间和形式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面前,仍应有自身的判断和坚持。假如拒绝网络,一味固化,无疑会被时代抛弃。同样,如果放弃原有的价值与定位,转而完全投身于以通俗化为特点的网络文化,也会导致高校失去在艺术上的引领地位。

注释:

①如齐白石既有登门拜师的弟子,又在国立艺专授课。高剑父在春睡画院招收弟子的同时,也在国立中山大学讲授图画课。

参考文献:

[1]张道森.中外美术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汪洋,杨芳,刘莉.中国美术教育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3]孙军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增刊1):56-58,72.

[4]张蓝予.对大学生网络从众心理的教育引导[J].现代交际,2018(14):95-96,94.

[5]康小红.“慕课”热潮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与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125-127.

[6]麦影.教师的行为、人格魅力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1):82-84.

[7]魏钢焰.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需求差异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56-59.

[8]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林蔚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画、陶瓷装饰。

陈程显,硕士,广东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