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课程中的地域性红色文化研究

2023-03-21刘梦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坊红色文化河南

摘 要:红色美术工作坊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在价值判断、资源选取、内容呈现等方面,对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河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工作坊课程的全过程,不仅深化了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使德育更具“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同时也使美术教育中的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创造教育及其体验性特征呈现更加鲜明。

关键词:河南;红色文化;美育;工作坊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河南红色文化转化为高校美育资源的途径与方法研究”(2022JKZD35)阶段性成果。

红色文化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围绕立德树人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德育层面,而是作为与德育连接的中间环节渗透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红色美术工作坊可以从价值判断标准、教育教学内容、课程呈现方式等方面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深化提供持续、有力且“润物细无声”的内在驱动,这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红色文化应用于高校美术工作坊的原则

(一)寓教于乐

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育目标的主要途径。美育具有不同于德育的独特性质和特点,美育的特点在于愉悦和引导,强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的趣味性和自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寓教于乐。柏拉图要求用美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但是,这种寓教于乐与一般人所理解的不同,不是用审美的或艺术的方式来说教或灌输,而是通过美育达到心灵的和谐,从而为道德意志和理智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真正发挥美育本身独特的德育功能、尊重美育独特规律的寓教于乐。美育通过在个体心灵中培养起一种明晰的形式秩序感,而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开辟道路。贴近该阶段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情感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避免枯燥的说教,在灵活、轻松、生动、有趣的红色主题课堂的创设中,进行红色文化精神的正向疏导和艺术的趣味性疗愈,帮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诊断和调整,使学生乐在其中,保持身心愉悦,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力等得到综合提升,学习与传承红色文化的内在驱动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

(二)潜移默化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滋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红色文化所体现的教育意义,通过其中诸多美的形象典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中真切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美的本质和审美价值。潜移默化是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客观基础是对象的高度表现力、思想的滲透力和情感的感染力,其主观条件是较高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当主体面对与自己心理结构适应或不适应的对象时,会认同、同化或者顺应、重建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美的事物被潜移默化地接收后,可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高。将红色文化之美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美术工作坊教室空间环境、课堂教学实施和作品成果展示的各个环节,通过红色主题课堂的创设,让红色文化的魅力“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注重体验

红色美术工作坊注重体验,需要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和创造。实现美育目的的审美体验活动过程本身是主体能动创造的过程。不仅运用物质媒介的创作(如绘画、演戏或音乐演唱和演奏等)是创造,而且对各种审美对象的欣赏也是积极的创造与表现活动,没有个体富于个性化的创造便没有真正的审美对象,也就无审美活动可言。虽然美育过程离不开一定的教材,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组织,但是审美创造活动以及审美能力、审美意识,乃至艺术技巧(主要指掌握和运用艺术媒介的技能)等的获得与发展都只能靠个体自身的积极投入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是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但是在传统的教与学的两端,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而非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严重剥夺了。这种课堂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和高等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相违背。对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平等参与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唤醒自我意识。

(四)循序渐进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前后连贯的教育过程,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逐步培养。可将红色美术工作坊纳入科学化、体系化管理,构建分层分类的红色美术工作坊课程体系。不同层次类型的美术工作坊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上均有所侧重,以点带面地进行红色美术工作坊课程改革实践。在课程整体规划中选出若干个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兴趣的模块,进而把课程模块集群化,逐步引导学生从红色文化中吸取营养,关注社会生活,坚守使命担当,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这些零散的小课程模块镶嵌在红色美术工作坊系列化课程的总结构中,优点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红色文化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具有面对复杂情境,思考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河南红色文化应用于高校美术工作坊的

路径方法

(一)目标和任务:核心素养提升

要明晰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所具备的关键品格和能力的培养,即核心素养的培养。红色文化转化为高校育人资源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核心素养的培养框架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建构。2016年,国家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这其中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六项指标。对于中国学生发展的目标,红色美术工作坊教学应当围绕培养学生能够受益终身的关键能力与品格意义,以此来寻找课程的“推动点”。教师要深入研读核心素养方面的相关理论,理清河南红色文化中哪些内容能够、可以、适合进行高校育人方面的资源转化。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突出以实践内化理念,并转化为教育力。

(二)传承和发扬:内涵挖掘

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红色文化能够以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薪火相传的原因所在。以学生为本,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出发、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对河南红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进行传承和发扬的探索与尝试,形成基于河南红色文化的“民歌中的大别山精神”“版画中的红旗渠精神”“动画中的焦裕禄精神”等红色美育工作坊系列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其内涵,汲取其中的思想文化精华并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有鉴别、有选择地加以扬弃,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加以改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激活其生命力。将其中蕴含的具有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行为规范等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并将之应用于解决当代面临的诸多难题。这不仅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同时也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艺术和科技:形式创新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动能,使其变得异彩纷呈。我们要把握好现代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运用好数智时代现代媒体技术赋能中的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河南红色文化传统文本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数字网络资源的收集、归纳和整理,不断进行工作坊课程内容的形式创新。拓展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美术工作坊中的运用,使红色文化精神在高校中得到充分弘扬。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专业优势,主动转变思路、强化跨专业合作,构建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打造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课程资源平台,开展以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来提升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课程改革,按照认知启发、审美体验、自我实现的层进式逻辑,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创造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动力、艺术是创造力培养的最佳途径进行实践探索。

(四)展示和传播:氛围营造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营造健康高雅的红色文化环境,对于弘扬红色美育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应精心设计工作坊的室内环境,多角度、立体化宣传和展示河南红色文化元素。充分发挥工作坊中黑板报、宣传栏、置物架等环境空间的宣传功能,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红色文化之美,让学生时刻沉浸红色文化氛围中。另外,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手机、社交软件等日益普及,高校红色美术工作坊的成果展示和传播有了更多的载体。现代化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十分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普遍喜欢并擅长运用现代媒体艺术中的摄影摄像、数码绘画、数字编辑、影像剪辑等方式表达观念、思想和情感,这对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红色美术工作坊的成果展示渠道十分重要。

三、河南红色文化应用于高校美术工作坊的案例

(一)项目内容的选择

红色文化是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河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别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水北調精神……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坚持文化自信,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在具体的组织和操作中教师可以选择艺术性、趣味性、操作性较强的红色文化项目,通过展演、展示、体验、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有趣、好玩的氛围中,走近河南红色文化,触摸红色文化中不同类型的美,思考红色文化深度结合对自身成长的价值。以项目驱动的红色美术工作坊实践平台是强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成效的载体,能够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

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影视纪录片《红旗渠》、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愚公移山》、大型现代豫剧《丹水情》等,让学生了解生动感人的河南红色文化故事,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

形式构建:通过分析作品中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语言,让学生认识到艺术知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坊中受教育者多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现实,以及开坊时对学生审美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教师从几种便于操作实施的艺术形式中选择其一,对此进行详细介绍并将具体的制作方法讲解给学生。

情感体验:采取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体验和实践深化学生对河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例如:运用某一书体对红旗渠精神内涵进行书写,运用自己的身体对愚公移山精神中的人物工作动态进行模仿,运用定格动画对焦裕禄精神中的带病工作场景进行再现。

(三)课堂成果的展示

工作坊不仅是红色文化审美育人的实践场地,同时也是课堂成果展示的有效空间。相比较传统的作品展示方式中作品陈列固定、更换周期较低、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状况,采用主题工作坊动态展示的形式则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同时其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建设成本低,易于推广普及。河南红色文化中发生的动人故事、涌现的模范人物、智慧的创造性做法、传递的精神理念都可以作为工作坊展示的重要内容。对此,按照时间、空间、类别进行系统规划,结合预计展示周期进行某一时间段的更新。主题性动态展示的红色美术工作坊,既是美育课堂的真切再现,又是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延续开展,同时也是学生创造性发挥的舞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课间活动空间和课堂体验空间。

四、结语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时代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决定了美术课堂中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框架中,围绕地域性红色文化开展美术工作坊教学,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渗透力更强,同时也更具地域性特点。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受益的品格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从时代延续性维度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坚定走中国特色艺术教育发展之路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别敦荣.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3]加纳罗,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M].舒予,吴珊,译.8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汤旭梅.大学美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刘梦梅,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工作坊红色文化河南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