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丰富内涵及原创性贡献*

2023-03-21范丽娟

江淮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思想

范丽娟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合肥 23005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战略眼光、深沉的文化担当、坚定的文化自信,科学研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短板,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畅通、理论和实践相融通上,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聚焦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具有原理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思想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继承创新的理论之集大成,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由习近平同志创立和提出的,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来源于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是具有中国特色、当代意蕴、世界视野、个人特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有着深刻的出场逻辑和历史必然,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再到习近平文化思想逐步递进发展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魂脉”与“根脉”,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创新、焕发生机活力。

(一)历史逻辑: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极其深邃的道理学理哲理,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鉴别对待、扬弃继承”,明确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和历史情怀,以“不忘本来”为基础、以“面向未来”为方向、以“吸收外来”为借鉴,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 标明了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双创”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列出了天下为公、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厚德载物、革故鼎新、居安思危、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突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强调这是中国人民始终恪守的宇宙观、 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扬弃结合、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发展, 注重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把文化建设纳入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坚持把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因与思想沃土, 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理论逻辑:传承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是产生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思想始终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化, 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创造历史是有条件的, 文化传承创新也是有独特的历史条件的。 整个世界历史都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文化也是在人们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并不断传承的。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忠实实践者,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使命型政党,善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依靠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人逐渐确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的、科学的态度,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历史进程中, 始终重视党的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全党的统一意识和共同理想。 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古鉴今、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方针。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命题, 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 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4)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文化的地位作用更加重要,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以及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 从文化传承、思想渊源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史背景不同、 发展来源不同,但彼此间的哲学基础、理念价值、精神特质存在高度的相通性、契合性。如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共享、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的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和我们党提出的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内涵就具有共同点。 再如, 马克思主义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民贵君轻、民惟邦本”和我们党强调的“人民至上、发展依靠人民”也是内在统一的。 “两个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生发、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全新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机融通、有效贯通,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阶级性、革命性、人民性,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我们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讲,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5)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运动学说, 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 文化建设发展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新思维新战略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人民的立场作为文化工作的根本立场,强调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民性,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导向、研究导向。

(三)实践逻辑:形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 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回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目标。 从国内看,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团结奋斗。 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更加旺盛,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品质化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我国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公共文化建设欠账较多,文化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较小,文化供需矛盾愈发突出。从国际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所未有,西方错误思潮洪水般涌入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益激烈,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日益白热化,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健全,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还较弱,美西方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华文明终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崩溃论”等错误言论,不断污名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合法性和治理有效性,通过包装的文化产品等“文化鸦片”麻醉腐蚀中国青少年,严重影响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 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6)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统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局,先后出席宣传思想、网络安全、精神文明、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传承发展等专题会议,先后赴山东曲阜孔府孔庙、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四川眉山三苏祠、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甘肃敦煌莫高窟等100 多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考察,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搜寻制约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坚定历史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加强互联网治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等。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开放性, 强调要促进中华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文化多元性深度融合, 不断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践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来源于习近平同志多年基层实践经验积累和治国理政战略思考。 在陕北梁家河,他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创办识字夜校,发展乡村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在河北正定,他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挖掘传承,修复古城墙,激活历史文化遗产;在福建,他注重挖掘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组织录制《山海的交响》专题片,组织推动鼓浪屿、三坊七巷、万寿岩、武夷山、福建土楼等重点文物保护,推动构建福建文化标识体系,大力传播利用“八闽文化”;在浙江,他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首次提出并科学阐释“红船精神”,强调保护好杭州西湖、杭州大运河拱辰桥、良渚古城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大禹祭典”入列国家非遗名录,推动实施浙江文化工程, 促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上海,他提出要充分挖掘利用好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红色资源, 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要求保护和利用好历史街区遗存,当好中国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 我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思想引领力、文化感召力、文化供给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等全面提升,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实践证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精神力量和理论支撑。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两个巩固”“三个事关”“五项任务”“七个着力”“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思想,对文化使命、文化自信、两个文明、两个结合、工作导向、核心价值观、文明交流互鉴等思想价值层面的“体”,作出全新的理论概括,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新闻舆论、网络综合治理、文化遗产保护、 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等实践操作层面的“用”,作出全面的具体部署,初步构建起开放式的、科学系统的、不断展开的、体用贯通的文化思想理论体系。

(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 明晰了党的中心工作与党的极端重要工作的辩证关系, 强调党的极端重要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忽视轻视极端重要工作, 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面临意识形态工作一度有所放松、 责任制工作落实不到位甚至一度被动的严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 强调要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巩固红色地带、消除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确保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三个事关” 的重要论断是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极大深化, 也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科学总结。

(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深邃洞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深刻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追求物质富足更要实现精神富有, 必须持续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创新之处在于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物质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了人民创造的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动作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和时代特征,为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2018 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九个坚持”的基本要求,科学概括了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趋势性认识,“九个坚持” 包括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方向、 根本任务和重要原则。 “九个坚持”是一个整体,九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七个着力”的工作要求,对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七个着力”要求既是思想上的认识论又是实践上的方法论,既是科学的理论指导,又是行动的科学指南。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其核心观点、体系架构、思维方法、话语体系等是创新的、独创的,既包括“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等前人未言的首创首提的开拓性创新理论, 也包括“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等前人提及但未综合未成系统的拓展性创新思想,是传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典范。

(一) 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创新之处在于把党的领导提升到新的高度, 突出了党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高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是确保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保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性和人民性。针对网络管理不力、舆情不断,意识形态风险不断增大的严峻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主导权, 强调党管互联网和党管媒体是党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原则。

(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能。 文化自信是一种积极、稳定、开放的心理状态。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的主体意识、自主立场以及文化价值是否自信及自信程度,决定着自身文化发展定力、耐力、创新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2014 年全国两会“四个自信” 作为一个整体概念首次集体出场,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文化自信的系统理论阐释,再到2023 年6 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坚定文化自信与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等一同列为文化建设战略支点,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日益凸显, 有力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 是最基础、 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8)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四个自信”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内在统一的,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

(三)“两个结合”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并强调“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遵循。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第二个结合”的前提、过程、结果,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阐释,明确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两者结合是深刻的、复杂的、有机的“化学反应”,造就了全新的文化生命体。 “两个结合”消解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从根本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结合”、为什么能“结合”、怎样来“结合”、“结合” 后会怎样等一系列文化综合创新的方法论问题,“两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书写了解决长达百年中国文化建设“古今中西”纷争问题的时代答案。

(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创新、勇于改革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不同的文化建设纲领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思想。在2023 年6 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人民的“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使命从文化强国建设跃升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高度。文化繁荣体现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能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成果,成为重大标识性理论概念,创新之处在于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有效彰显了5000 多年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五)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性, 是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的价值特质和核心要素。通过文化主体性的导向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引领力;依靠文化主体性的向心力,能够形成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借助文化主体性的创造力,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依托文化主体性的包容性,可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始终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人民的文化, 十四亿中国人民就是中华文化最为坚实的主体。 文化主体性论断的创新点在于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主张, 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

(六)文明交流互鉴展现人类共同价值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特质,首次提出并阐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理念新思想,为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智慧”。针对我国对外传播能力不足,国际话语权缺失,中华文化软实力不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强调要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9)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基本规律及未来趋势,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开放情怀和责任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 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全面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宣传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中华文明智慧,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 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年4 月版,第194 页。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