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剧中的近代早期英国中产阶级婚姻
——以《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为例

2023-03-21

名家名作 2023年31期
关键词:温莎中产阶级大娘

黄 欣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中,《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以下简称《温》)独树一帜,因为该剧是莎翁笔下唯一一部设置在真实历史语境及英国城镇的喜剧作品。著名莎评家乔治·亨特认为《温》是一部可以称之为“资产阶级喜剧”的早期现代英国戏剧,剧中充满了浓厚的资产阶级生活气息。[1]“整体而言,其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在舞台上展现出一幅有关小乡镇里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其中有店主、医生、法官、牧师、市民及其妻子儿女。”[2]99剧中的主要角色除了福斯塔夫和范顿,均是拥有中产阶级背景的工商业主和普通市民。本剧的主要情节是落魄爵士福斯塔夫调戏两位有夫之妇福德大娘与培琪大娘,两位大娘随即运用智谋巧妙地捉弄福斯塔夫,次要情节是培琪夫妇的女儿安·培琪的婚事进展。由此可见,温莎市民的婚姻生活推动着整部剧的情节发展,剖析文本背后中产阶级婚姻的本质特征极具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以《温》为例,结合该剧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分析剧中的中产阶级婚姻,指出近代早期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复杂特征,具体表现为中产阶级夫妇解决家庭意愿与个人意愿、经济追求与情感追求以及家庭约束与女性解放之间的冲突。

一、家庭意愿与个人意愿的冲突

婚姻是维系家庭财富、延续家族血脉的正当途径,不仅仅是个体的结合,还是连接夫妻双方家人,建立一个包括仆人、亲属以及共同的朋友的大家庭的方式。[3]625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世界观也被打破,新教组织鼓励人们恋爱、结婚。在这一背景下,英格兰人的结婚热情空前高涨,甚至连贵族与商人的联姻数目也明显增加。[4]74而这一点在《温》的第一幕第一场便得到验证,夏禄和斯兰德叔侄二人原本在痛斥福斯塔夫强占他人财物,可当他们听到爱文斯牧师说培琪夫妇的女儿安·培琪将来财产颇丰,便立即转移谈话焦点,夏禄甚至提出要去“瞧瞧培琪大爷”[5]9。可见,在被人欺辱的“深仇大恨”面前,缔结良缘是更为紧要的事情。

安·培琪未满十七,长相标致,她的爷爷还给她留了一大笔财产,这让她成为温莎最受欢迎的女孩。斯兰德、卡厄斯医生和少年绅士范顿都想把她娶回家,然而,安却没有婚姻的决定权。培琪夫妇分别支持斯兰德和卡厄斯,都坚信自己能决定女儿的婚姻。培琪擅自称呼斯兰德为“贤婿”,而培琪大娘则打着“为女儿好”的旗号,要把安嫁给脾气暴躁的大龄医生。虽然培琪夫妇在女婿人选上有分歧,但是他们的基本方向一致,即女儿的婚姻应由父母决定。

结婚的个人意愿服从于家庭意愿,这一点在斯兰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虽然出身士绅阶层,一年也有不菲的收入,在结婚这件事情上却完全听从他的叔叔夏禄。“叔叔,您叫我娶她,我就娶她……”[5]19斯兰德的这些话将他只是个唯叔叔是从的傻小子的事实暴露无遗,究其根本,还是家长在年轻人的婚事安排上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在中世纪结束之前,英国父母参与甚至主导年轻人的婚姻,个人的情感诉求让位于家族利益。[6]176这一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虽有所减弱,但父母及家族长辈在左右年轻人的婚姻观上仍不可小觑。

庆幸的是,安最终还是摆脱了被父母安排婚姻的命运,与范顿结婚。在三位求婚者当中,范顿虽然没有获得培琪夫妇任意一方的青睐,但却最聪明,知道寻求快嘴桂嫂及饭店店主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婚事的关键还在安自己,便极力劝说安“应当自己做主才是”[5]117。一些评论家认为,安在整部戏中一直被动地接受父母和范顿的安排。尤其当范顿向安表明心意时,安说:“好范顿大爷,您还是去向我父亲说说吧,多亲近亲近他吧。”[5]117安因此被打上“消极被动”“不活跃”等标签。然而,仔细对比这三位求婚者,不难发现安做出了最利于自己的选择。

安与范顿的结合也表明在缔结婚姻时个人意愿的胜利,中产阶级子女不再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他们渴望真挚、热烈的感情,在与父母关于婚姻的斡旋中坚定不移地表达自由恋爱的诉求。年轻人的声音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寻找结婚对象时应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家族的利益。宗教改革背景下的人文主义之风也开始吹向婚恋市场和家庭生活,听从父母之命的传统婚姻逐渐让位于兼顾个人意愿和家庭意愿的现代婚姻。同时,“个人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的幸福和发展,鼓励年轻人自主择偶”[7],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摆脱家庭的束缚,与心上人步入婚姻殿堂。

二、经济追求与情感追求的冲突

英国近代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提高,却也同时助长了对金钱盲目崇拜的社会风气。金钱的影响渗透到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人们的婚恋观。人们结婚的原因五花八门,可以是赚取财富或者维持经济状况,抑或是为了通过血亲关系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盟,实现子孙后代的繁衍昌盛。结婚后,人们就有了正当理由享受身体和精神的欢愉,至于浪漫的爱情存在与否,这不是人们考虑结婚的决定性因素。[3]621这一点也在《温》中得到验证,剧中的情感追求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

在本剧的一开头,莎士比亚就塑造了一个因为经济拮据而侵犯他人财产的落魄爵士形象。为了一个星期能节省几英镑,福斯塔夫只好辞掉三个跟班,只留一个侍童在身边。他“快要穷得鞋子都没有后跟”[5]29,所以迫切想找到捞快钱的方法。在确定福德大娘和培琪大娘手握家庭财政大权之后,他便动起了歪心思,写信调戏两位大娘,希望可以从中获利。他把两位大娘比作是“东印度”和“西印度”,幻想着“在这两地之间开辟他的生财大道”[5]29。在福斯塔夫看来,维护个人尊严在享受物质财富面前不值一提。他追求两位大娘的行为中也完全没有任何浪漫因素[2]102,盲目自信让他将这场调戏视作各取所需的交易。

剧中另外一位来自贵族阶级的男性角色是范顿,他热情洋溢,品行算得上绅士,但也同样面临经济危机。尽管范顿是剧中最适合安的结婚对象,培琪大爷仍然对他没有好感。培琪夫妇完全是出于经济利益挑选女婿,丝毫不顾及女儿的感受,他们的婚姻观背后是相同的价值观,即婚姻关系的本质就是金钱关系。中产阶级在谈婚论嫁上比贵族更加务实,他们只希望家庭财富通过婚姻得以延续甚至不断增加。徒有虚名的贵族身份在他们这里毫无吸引力,相反,他们知道贵族地位的维系离不开金钱的支持,浮华奢侈的生活方式让他们退避三舍。

可以说,范顿在求婚过程中的苦心经营暗示着贵族阶级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开始逐渐靠近甚至讨好中产阶级。“在伊丽莎白时代后期,许多贵族发现自己处于极端经济困境之中,其中的一个结果是,一些更大胆或者更具有悲观失望情感的贵族,开始越过隔离了贵族和商人达30 年之久的藩篱。”[8]355比起贵族的向下兼容,剧中的中产阶级在向上实现阶级跨越上则显得兴趣不大,阶级地位的提升对于中产阶级的吸引力显然不如两个富有家庭的强强联合。然而就在同一时期,“完全以金钱或者甚至主要以金钱为目的的婚姻,正越来越不受欢迎”[8]348。男女双方无法在因为经济利益而缔结的婚姻中获取幸福的例子司空见惯,人们逐渐意识到双方的感情远比金钱重要,只有具备坚实的感情基础才能在婚姻中获得更多幸福。在《温》的最后一场戏,范顿和安在培琪夫妇面前宣告他们爱情的胜利,而培琪夫妇的诡计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从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对于金钱至上和利益至上婚姻观的鄙视。

三、家庭约束与女性解放的冲突

近代早期英国中产阶级婚姻的另一显著特征在于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摆脱婚姻和家庭对她们的束缚,要求在婚姻关系中拥有更平等的地位。受传统的影响,妻子被认为是丈夫的附属品,一位合格的妻子应该在家相夫教子。温顺、体贴是女性的传统美德,相反,强悍泼辣、不守常规等个性则因为违背以男性为核心的社会秩序而受到批判。[9]33然而,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下的社会转型期,“妇女要求获得平等权力的愿望有所出现,尤其在城镇,妇女享有一定程度的行动自由”[10]。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她们不再满足于饰演丈夫背后的角色,要求从单调乏味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

《温》中的培琪大娘和福德大娘就是这一时期女性地位提高的代表,她们机智勇敢,使温莎上演了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闹剧,也巧妙化解了家庭危机。在同时收到福斯塔夫爵士的调戏信后,两位大娘很快就想法一致、行动一致[3]628,势必要报复福斯塔夫爵士。面对热烈的表白,她们异常清醒,一眼识破所谓情书实则是对自己能否恪守贞操的试探。她们没有将收到表白信一事告诉丈夫,一来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猜疑,二来能够用她们认为的更好的方式捉弄福斯塔夫,不动声色地让他尝尽苦头。

虽然报复福斯塔夫的过程没有完全按照计划开展,甚至福德大爷的突然介入让两位大娘极有可能背负不忠的污名,但是她们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随机应变,从而顺利化解了危机。她们的见机行事不仅达到了报复福斯塔夫的目的,还让福德大爷当众出丑,因为过分爱吃醋而受到嘲笑。在决定实施最后一次报复前,两位大娘向众人坦白了事情的真相,引得爱文斯连连称赞。福德大爷也意识到自己争风吃醋的问题,并表示成为福德大娘的“一个忠实的信徒”[5]155。两位大娘完全主导了针对福斯塔夫的报复行动,她们敢于为自己发声,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丈夫的救援或者为了宝贵的名节而忍气吞声。

妇唱夫随的戏码说明温莎的中产阶级女性在婚姻中努力争取更平等的地位,从而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言论自由。培琪大娘在婚姻中的地位也能通过快嘴桂嫂的话窥见一二:“在温莎地方,谁也不及培琪大娘那样享福啦;她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爱说什么,就说什么。”[5]67另外,当培琪大爷听闻妻子受人引诱时,他表现出十足的信任,并说:“他要是真想勾搭我的妻子,我可以假装痴聋,给他一个下手的机会,看他除了一顿臭骂之外,还会从她身上得到什么好处。”[5]55培琪大爷对妻子的忠诚深信不疑,他甚至都预料到妻子会如何有力回击冒犯她的人。[11]

不难推测,如果两位大娘对福斯塔夫的报复行动不顺利,那么戏剧的结尾则会是另一番风景。虽然她们主导了整个复仇行动,但归根结底,是她们在婚姻中相对被动的地位让她们别无选择。她们越是愤怒与反抗,越能突出在婚姻中地位的不平等。然而,中产阶级女性心中的独立意识已经觉醒,她们敢于用实际行动对男性的压制说不,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四、结束语

《温》中诙谐幽默的剧情发展和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幅英国近代早期中产阶级的生活画卷,剧中的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均围绕温莎市民的婚恋观和婚姻状况展开,可以说是了解这一时期婚姻的重要资料。尽管中产阶级女性依然难以摆脱父母安排婚姻及婚后受制于丈夫的命运,但要求自由恋爱和呼吁真实情感的声音已经开始出现。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中产阶级掌握的财富不断增加,社会地位不断上升,也催生了金钱至上的婚姻观。身陷经济窘境的贵族阶级能通过向下与中产阶级联姻攫取巨额财富,从而维持体面的生活。然而,完全因为经济利益而走到一起的夫妻婚后往往并不幸福,这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金钱能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却保证不了婚姻的幸福。因此,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产阶级在尽量调和家庭意愿与个人意愿、经济追求与情感追求以及家庭约束与女性解放之间的矛盾,探索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婚姻模式。本剧的大团圆结局和安·培琪个人意愿的胜利反映出莎士比亚对自由恋爱和真挚情感的歌颂,而琴瑟和鸣的婚姻也根植于对情感的重视和夫妻地位的相对平等。

猜你喜欢

温莎中产阶级大娘
王大娘钉缸
煎饼赛跑
目击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推销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在美国哪些州生活成本最低
温莎小镇的自省碑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