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叔与《五祖庙》
2023-03-21龙悦
龙悦
1941年12月8日,日本进一步发动了向东南亚进攻的战争,侵略矛头首先是指向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亚和新加坡。由于英军无力抵抗,侵略者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占领了整个马来亚,到了同新加坡仅隔一个海峡的柔佛。新加坡危在旦夕。这时,住在新加坡的以陈嘉庚为首的一批爱国侨领和以胡愈之、郁达夫为首的一批进步文化界人士,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便决定分批撤离新加坡,疏散到印尼的各个岛屿上去。当年9月刚到新加坡工作的王任叔,也只好随同文化界人士撤到苏岛。开始时是住在苏西,后来又迁移到苏北的先达和棉兰,隐蔽在一些爱国华侨的家里。
王任叔在中国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士。在流亡期间,他忘不了祖国正在被侵略被奴役,也忘不了全世界人民正在受到法西斯的蹂躏和屠杀。当他到达先达和棉兰稍为安顿以后,便开始联络当地华侨特别是当地的爱国进步华侨青年,共同商讨开展抗日救亡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工作。不久,他便参加和领导由当地华侨所组成的秘密抗日组织“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并出版了一份由他编辑的地下油印刊物《前进报》,号召华侨同当地印尼人民团结合作,为反法西斯侵略而斗争。
为做好团结印尼人民的工作,王任叔还利用工余之暇刻苦学习印尼文学。经过一两年时间,他便学会了阅读印尼文,这对他了解印尼人民过去受压迫、受奴役的情况和当前他们争取独立斗争的活动是大有帮助的。他后来创作《五祖庙》剧本,由于他能阅读印尼文,因而也得到了有关华工被虐待被杀害的印尼文史料作为依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反法西斯侵略战争胜利结束了。当地华侨无不欢欣鼓舞,庆获新生。但过后不久,祖国方面便传来了内战的消息。在印尼方面,荷兰殖民主义者也试图卷土重来,恢复殖民统治。在这一新形势下,华侨面临着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对祖国,要发动爱国民主运动,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对侨居地方面,也必须加强同印尼人民的友好团结,支持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在爱国华侨中原有的地下抗日组织“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已不适应当时形势,该同盟的领导人便决定将其改组为“苏岛华侨民主同盟”(不久,又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苏岛支部”),领导和推动侨社的爱国民主运动。
“苏岛华侨民主同盟”除了在其领导下的工、青、妇等组织外,还建立了一个以爱好文艺的华侨青年为主所组成的文艺团体——“新中国剧艺社”。该社的主要任务是:以文艺形式,宣传和推动华侨的爱国民主运动;传播祖国的革命文艺,开展和活跃侨社中的文娱活动。此外,还负有宣传和推动华侨加强同印尼人民的友好团结,支持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的任务。
1946年3月,在“新中艺”酝酿成立期间,就先后演出过两个话剧和举办过革命歌曲的演唱会。两个话剧是:《别后》(由徐安如编导。主题是揭露荷兰殖民当局统治华侨所利用的“甲必丹制度”);《暴风雨之夜》(由林人欢编导。主题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东南亚时的暴行)。革命歌曲演唱会曾演唱过《黄河大合唱》和中国、印尼的革命歌曲,这些演出得到侨胞的好评。在“新中艺”的带动下,苏北各地的华侨青年、妇女等团体,也都陆续开展了文艺活动。
王任叔除了积极支持和参加华侨社团所发动的爱国民主运动外,还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促进华侨同印尼人民的友好团结和支持印尼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上。他主持出版了一份印尼文的《民主日报》。报上除了报道有关中国和国际上的重要新闻外,还着重发表当时各个原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消息。他亲自撰写评论文章,表示支持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并提供个人的见解和建议。
1946年4—5月,“新中艺”组成后,即着手准备到苏北各地去巡回演出,以扩大对爱国民主运动和支持印尼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宣传。为适应斗争需要,“新中艺”便向王任叔求援剧本,他慨然答应,立刻动手,写成了以五个被绞死华工的故事和印尼农民反对荷兰资本家掠夺耕地的斗争相结合的剧本《五祖庙》,供“新中艺”去试演。
“新中艺”还考虑到,当地侨胞大部分是闽南人,其次是潮汕和海陆丰人,侨胞之间通用的是闽南话,闽南话和潮州话是相通的。剧中的五个主角都是潮汕人,如果用潮州方言演出就显得更为逼真,闽南人也完全能听懂,效果会更好。此外,在有印尼人物出场时,“新中艺”又采用華工常用的华、印(尼)语混合的特殊语言,这样,印尼人也可以听懂。经过紧张的排练以后,《五祖庙》便在棉兰试演了两场,受到侨胞们的好评。在看到五个华工被绞死时,许多侨胞都纷纷落泪,对殖民主义者表示无限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