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研究

2023-03-21中共海林市委党校陈小雨

区域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基层人才

中共海林市委党校 陈小雨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的“智力”支撑,新时代的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0底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中国迈入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乡村要振兴,必须要培养更多乡土之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因此人才是强力引擎。但相较于城市拥有各类完备保障政策,基层乡镇的物质条件及发展前景均不及城市,造成了仅有一小部分人才愿意植根于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如何吸引全国各类优秀人才汇集乡村、扎根乡土已然成为现代化征程上不可忽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发展的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乡村人才的队伍建设,并出台一系列保障人才发展的政策与举措。2018年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显示,农民认为乡村振兴最急需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分别占比64.6%、52.3%、50.8%。资金紧张、技术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瓶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指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明确了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以及要为人才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意味着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需要更加综合、全面和专业的人才队伍。[1]于是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乡村人才振兴的总体要求、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及农村科技人才等等,释放出国家培养全方位多专业人才的强烈信号。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鼓励地方出台城市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等,“政策的出台立足当前乡村人才发展困境,旨在更好地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人才发展环境“筑巢”,以破除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发展瓶颈,培育良好的内外部人才环境,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汇聚提供强大支撑”[2]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当前各省市地区纷纷制定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管理机制,例如定向选调高校人才去基层任职;同中高职院校合作,引进技术技能型青年人才,或是通过激励当地新乡贤助力家乡发展,但当前乡村人才仍然面临着“引不来、留不下、用不好”的问题,如何为扶乡返乡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乡村振兴人才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发展面临的困境

(1)队伍建设结构失衡。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面的人才支撑体系,例如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才、技术科技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等等方面。特别是乡镇基层部门,是乡村治理与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一只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能够更好地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振兴乡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第一,“引不来”造成的乡村人才匮乏。随着近年来各地开展“抢人大战”,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政策,例如人才公寓、交通医疗补助、职业晋升通道等举措,大量人才涌入城市,使得基层乡村在吸引人才上缺乏竞争力,无法通过人才引进来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人才紧缺,导致基层人才比例失调,例如应届毕业生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而本地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又缺少现代化视角,造成了乡村人才质量和数量及年龄结构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第二,人才专业种类失衡。从专业结构上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主要分布在传统的农业劳动生产一线,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推广人才紧缺,致使乡村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3]并且任何行业都要高质量人才支撑,从乡镇视角来看,需要掌握先进农科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管理型实用之士,以及对于基层治理有经验有胆魄的中青年优秀党员干部等,但大多乡村地区人才教育背景普遍偏低,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机会较少,对于先进生产方式的接受程度与应用能力较低,乡村振兴缺乏后备人才有生力量,造成人才队伍结构失衡的现象。

(2)激励保障机制措施欠缺。“用不好”人才是当前阻碍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相较于城市,乡镇基层在制度红利上缺乏竞争力,为了广纳各类人才,国家相继出台各类政策,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选调生”等号召青年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各地也纷纷出台支持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例如黑龙江从2020年开始启动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振兴亟须人才的困境。但在农村就业意愿调查中,仅有8.9% 的农业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且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致使流入乡村的人才离职率高。[4]综上所述乡村人才建设在人才的分配、管理、激励等方面存在短板。第一,目前有些乡村缺乏优质特色产业和发展环境,而当地对于产业振兴的扶持力度又较弱,迫使一些拥有专业技术的高端人才无用武之地。对于就职于乡镇的基层干部来说,乡镇工作冗杂繁重,工作内容多有交叉,难以发挥出自身专业优势;第二,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由于缺少激励机制,基层乡村的晋升制度不明确、管理方式混乱、绩效考核不统一,以及某些欠发达地区仍存在着官本位思想,没有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造成很多人才对职业发展丧失信心,部分乡村人才仅仅是将乡镇基层工作经验当作是个人发展的“跳板”造成了人才留不住的局面。

(3)资源要素较为匮乏。物质资源保障和精神世界的归属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关乎人才资源的生命、心理安全与生活保障质量。乡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着乡村对人才资源的保护程度与吸引力。[5]目前乡村人才需求量大,但在后续保障措施却无法与之相匹配。从物质生活上来说,各地市纷纷建设“人才公寓”保障人才的居住条件,但基层乡镇不仅缺少居住条件,人才的薪资水平、医疗保险、交通出行、配偶安置、后勤保障以及心理安抚等多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人才从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从而加速人才的外流。

三、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路径

“拴心”是一种政治上、思想上、物质上的引领,政治上鼓励人才积极投身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踔厉奋发、物质上保障人才的工作与生活需求,使其没有后顾之忧,通过“拴心”达到“留人的效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人才层面应统筹做好主体对象、任务内容、工作机制、政策落实 等方面的衔接,防止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在人才供给上断层脱节。[6]因此选好人、用好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而如何爱护人才、留住人才是考验着乡村治理水平及可持续发展。

(1)树立正确人才培养理念,搭建“引育”结合的人才平台。“引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前提是尊重人才、认可人才,给予人才发展的平台与空间。因此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与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基层政府应改变固有观念,由过去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为人才推动本 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才能使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制度摒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空话套话。[7]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打造本土优秀人才队伍为主,引进外来人才为辅的策略,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吸引相关领域专的精兵强将主动去基层施展抱负,用人才反哺产业振兴。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根据乡村需求号召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聚集,例如教育、医疗、管理、文化、农业、化工科技等领域的人才都是乡村振兴亟须的。同时积极与省市高校、名企、发达地区的乡镇联动,通过兼职聘用、实践活动、交流访问等方式定期为乡村输送“新鲜血液”,引导优秀青年学生毕业后能够投身基层,建设美丽乡村。为了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各类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渠道和条件。如派遣专业技术人才赴农科类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修充电,或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或是开展交流讲座,为人才提供智力输送;建立农业领域科研考察点,让相关的科研团队赴乡村调研,让本土人才参与其中,从而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依托网络平台、文化培训教育机构、党性教育基地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自身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与道德修养,培养一批真正懂乡村、爱乡村、爱乡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本地村民争当本土人才,借助社会公益性组织力量或政策的出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授人以渔,例如各类培训机构、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统筹公益性机构和社会力量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如人才服务公司、职业培训学、业内知名技术骨干等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掌握农耕生产技巧,成长为新乡贤助力家乡发展。

(2)完善激励政策机制,实现人才的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激发人才内生力,靶向赋能人才特长,实现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为避免存在“人不能尽其用”的现象,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人才在管理上需要精准化科学化。成立专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整合信息达到效用最大化。对于本地人才要根据其自身的个性禀赋、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规划设置和分配岗位,做到人尽其才,知人善任,使人才的自身价值与需求导向能够得到耦合,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农村实用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农村教师和乡村医生等几大类构成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主体,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大力支持和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培育的人才。[8]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首先给予人才更多的自主权,最大限度激发干事创业热情,通过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具有创新创业思维、敢于担当干事的人才撑腰鼓劲,避免出现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担责的困境。其次,畅通人才的晋升渠道,为其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优化人才的考核晋升机制,是其发展的最大原动力。对于人才的考核要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干事平台,肯定其工作成果并兑现引进时的各项红利,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氛围,让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完善人才的薪资系统、职称评定、创新评优的体制机制,制定完善的人才考核培养计划,总结阶段性成果,对于有特殊贡献和成就的优秀人才,迎畅通其晋升渠道,给予更多的机会与岗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使其德才能够配位。

(3)健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基础配套设施。当前乡村人才流失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欠缺,社会普遍认为基层工作繁重、待遇与薪资不成正比、物质资源匮乏,住宿条件难以保证、交通出行不便利、医疗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不仅导致人才引不进,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甚至本土的村民也纷纷迁居县城,乡村空壳化、老龄化更为严重,通过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也难以实现。因此想要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硬设施的配备必须要满足人才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就考验着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而我国多数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质量不高,因此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基层政府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式,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不断完善配套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补齐短板保障人才工作和生活的宜居性和便捷性,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要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环境,保障人才在乡村的居住条件,基层乡镇由于受资金与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为人才打造专属的人才公寓,也应竭尽全力为人才提供居住保障,例如标准统一、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独立住所,切实满足乡镇人才生活住宿多元化需求。改善道路交通、公共照明、数字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卫生、文娱设施、商超场所等基本公共服务,为人才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从资金上支持乡村人才的创业力度,完善人才创业贷款的审核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提升贷款额度,让好项目好成果能落地转化为实际。

(4)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为人才营造暖心留人的整体氛围。上乘者,以心留人;中乘者,以物留人;下乘者,以制服留人”用心用情是留住人才的精神渠道。“乡情”正是中华民族割舍不掉的情感血脉,无论是返乡、引进或是新乡贤等人才,通过增进文化认同,能真正做到融入乡村扎根乡村。依托好地缘、亲情、乡亲等情感,使在外的人才能够将经验、技术及资金等优渥条件带回家乡。第一要打造先进典型,激励干事创业热情,大力宣传基层好干部的典型事迹、优秀返乡创业成果、以及扎根农村的能工巧匠,形成干事创业的热烈氛围,从而激励人才迸发新的活力,最大限度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第二要加强情感关怀,为人才纾忧解虑。对于人才工作也要坚持要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因此也要及时关注人才的心理波动,大部分人才是背井离乡选择扎根基层投身乡村建设,面对新环境新任务难免会产生焦虑心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仅要以诚意待人,更要用情感人,注重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其是否存在实际困难,增强其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心理获得感。第三是提升乡风文明建设,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村民素质,破除封建守旧的陋习,坚决清理乡村黑恶势力,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理乡村,弘扬新时代文明,引导村民与人才之间形成良性沟通、相互理解,创造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人才对乡村的情感依托与文化认同,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四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的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使乡村人才能够仅仅依靠在党中央的核心下,练就一支过硬的人才梯队,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及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综上所述,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人才是发展前提和战略支撑,“拴心留人”并非狭义的表现为通过政策红利、物质诱惑留住人才,而是通过构建科学有序的人才梯队,公平公正的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物质保障与精神慰藉共同发展的优良环境,从源头处“引凤筑巢”,既要给人才以保障,又要给人才“松绑”,革故鼎新敢于打破只认学历与经验的惯性思维,多为青年人才创造机会,让有为者有位。通过人才振兴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让乡村事业真正为人才提更多机遇,实现自身价值与乡村振兴伟大历史使命的契合。

猜你喜欢

基层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