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提升家校共育效果的三方协同机制构建
2023-03-21曾全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靖煤小学
曾全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靖煤小学)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中小学家校共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双减”之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居家闲暇时间增多。鉴于此,构建互联网时代提升家校共育效果的三方协同机制,利用互联网创新性地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对于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一、学校层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共育,需要从学校层面创设“硬软件”条件,进行制度建设,以便为家校共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互联网空间应用的“硬件”建设
充分利用“宽带网络校校通”所打造的“互联网+教育”信息高速路,提高学校及班级宽带网络接入速率,全面落实“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等多种应用场景或平台的建设,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分享给班级与家庭。同时,加强在线课堂的常态化应用场景或平台建设,依托在线课堂或在线活动,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覆盖面,与所有学生的家庭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加强互联网空间应用的“软件”建设
利用一年一度的教师继续教育对全员教师进行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培训,快速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一是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内容和技术手段应用的融合能力。例如,在上年度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全员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了《酷微课创作与翻转课堂实践》《怎样做微课题研究》《研究型教师核心素养专业梳理》《教学活动中极简的信息技术实操》等诸多内容。从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数字化教学需要出发,全面学习相关知识与技术手段,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互联网空间应用能力。二是为学校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入开展培养网络平台建设和维护人员。学校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日常也服务于学校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但是,对于支持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的深层次参与,力量还显不足。信息技术人员配备的不足、应用信息技术氛围的不浓、信息化教学条件创新团队的缺乏等,都在一种程度上制约着互联网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为此,面对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2.0 技术提升的需要,学校或者引进网络平台建设与维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或者选派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深造,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家校共育网络平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开通、运营校园网或学校微信公众号,为学校与家长的多边沟通与交流开辟通道,为家长学习科学家庭教育观、家庭教育方法、获得学校教育教学信息提供保障。例如,利用校园网这一新型教育工具,一方面,确保校园网信息推送的科学、系统和高效,按照制订的家长教育规划,按期推送教育专家的指导信息和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为家长学习科学家庭教育观、家庭教育方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由学校政教处、教务处把关,及时发布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信息、各班教育目标和班级工作内容,设置每个学生专属网络空间,以班级为单位组成“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交流、学习团队,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有效拓展交流空间和对话向度。
(三)加强互联网空间应用的制度建设
利用互联网空间实施家校共育工作,极具有挑战性,更需要用制度建设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卓有成效。一是健全家校共育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行为,明确学校、教师、家长的具体工作,为发挥彼此之间的优势、形成育人合力提供强有力保障。例如,成立由学校校长或书记、学校教务处等各部门、学校年级组等各组室、学校所在社区领导、家长代表所组成的家长委员会,整体负责家校共育工作。再如,制定《家长学校章程》,根据家校共育需求,指导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制定家长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采取灵活便捷的形式开展家长培训,为家长学习家教理念、方法、技巧和网络平台应用技术提供服务。二是专门制定网络平台和软件应用管理办法,就QQ、微信、博客等网络平台管理作出规定,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禁止在班级QQ、微信群等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信息,并由领导班子成员加入各班级群,从通知发布、作业布置、教学活动、教育互动、舆情掌握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管理,确保家校利用安全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延伸教育教学的“触角”至家庭。
二、教师层面:创新高效率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共育,与传统的家校共育相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需要适应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在共育方式上进行创新。尤其是教师,作为班级学生家校共育的“旗手”,创新高效率的家校共育方式,责任在肩,义不容辞。
(一)利用线上教育教学平台,提高家校共育效率
学校为教师搭建了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平台的独特优势或强大功能,创新家校共育内容,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合理制订线上教育计划,有序开展线上教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线上学习兴趣,有力吸引家长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一是建立班级微信、QQ 群,充分利用校园网和班级微信公众号,明确学校制定的网络平台和软件应用管理办法,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美篇、家长学校及时传送文件、发布通知、布置作业、展示活动等,做到与家长的互通互联。二是发布经典教育教学实录或视频等,包括课堂教学中的精彩课堂或片段、主题班会活动场景、课外服务活动剪影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交流、分享教育教学中的成果,让家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目睹”学校教育历程和孩子成长过程,并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或方法。三是组织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按照疫情防控办及学校线上教学的要求,在学校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按时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抓住线上教学的特点和实际,精心备课,高质量录制或即时进行线上教学,克服线上教学的难点,在家长的管理与配合下及时、顺利、有效完成每日的学科教学任务。例如,语文学科线上教学,其特点是通过网络呈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资源丰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像《小马过河》,通过多媒体即时教学,把小马过河的故事通过动画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理解内容,而且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但是,结合场景设计具体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小马为什么停了下来”等问题,互动的难度就比较大,学生从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中得到真切地感受和获得深刻地启发就比较困难。这也是线上教学需要突破的主要问题,毕竟,线上教学缺乏的是面对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情感共鸣的环境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克服线上教学过程中互动效果的强化难题,着力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情感,用课文本有的感染力感染教育学生,提高学习实效性。
(二)创新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家长教育孩子
“双减”之下,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变多。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阶段性规划需要和家长对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的参差不齐,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教育目标或活动计划,创新性地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家长在双休日、节假日利用家务劳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增强学生的自立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家长开展主题教育。在每一次活动前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活动目的与开展方式,以及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要求,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管理、指导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达到活动目的,收到活动教益。例如,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设计安全、环保、诚信等各类主题教育,通过活动时的引导、活动时的安排、活动路线规划、活动内容展示、活动过程提示等关键性环节和内容的明确,在家长的带领与监护下,让学生完成活动内容,达到活动目的。二是利用网络平台与家长共同设计校内亲子活动,充分发挥老师和家长的聪明才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亲子活动。例如,在教师的主导下与家长共同设计家长·教师·学生诗歌诵读会、家长亲子运动会、家长教师学生才艺表演会等,教师尽可能与所有家长沟通,选择家长闲暇的双休日等时间,邀请家长到校与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在拉近教师、家长、学生彼此之间距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搭建增强能力的舞台。
(三)创新传统家校共育方式,营造良好共育氛围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为创新传统家校共育方式打开了空间,创造了条件。借助这一有利条件,教师就要敢于创新传统家校共育方式,引导家长与学校一道,开启家校共育新形式:一是创新班级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班级社区,拟定班级建设目标、学生成长寄语,创建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相册、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等等。班级社区就是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社区”,三者可以在这里或“畅所欲言”,进行交流;或发布感受或心得,彼此分享。二是创建“书香班级”,导航家校共育,引领学生成长。例如,教师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等形式开展“共读名著”活动,激发读书兴趣,将阅读变成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良好习惯。在“共读名著”活动中,教师、家长、学生都可以把共读名著的照片、音频、视频、心得或感想等传入班级QQ 或微信群,与大家共享;还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故事情节等,以讲一讲、演一演的形式,丰富课后服务活动内容,并把讲、演的照片、音频、视频等传入班级QQ 或微信群,把快乐分享出去,把收获展示出来。三是设立学习之窗,架设与学生共同成长、与家长共同发展的桥梁。在学习之窗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教学、教研等情况或心得记录下来,包括学习、自主或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评课、作业批改、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或创新成果,给学生做表率;并欢迎科任老师、家长、学生提出意见、建议或看法,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创造一个交流、提升的新空间。四是开辟家长课堂,针对班级学生情况,通过讲座、咨询、经验交流等方式,对班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指导他们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科学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
三、家长层面:迈开协同化的步伐
有了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在家校共育中,家长与时俱进,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平台,放心、自信、主动、积极地迈开与学校、老师“协同作战”的步伐,不扯皮,不掣肘,则家庭教育效果就会立竿见影,家校共育目的就能达到。
(一)利用学校班级网络平台,加强政策、方法学习
相比之下,家长无论如何优秀,但是,学校肩负着教育主阵地的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专业,而且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都比较了解。为此,家长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相信学校、相信老师;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全力配合学校,对学校、老师转发的“双减”政策和教育文件,发布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家校共育制度与办法等,都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协同学校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二)实施家校共育活动方案,配合老师开展活动
家校共育一般都以活动为依托。这就需要家长注重学校、老师设计的家校共育活动。例如,学校、老师会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按照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设计家庭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日常生活劳动四个任务群的学段劳动内容,有计划地和家长沟通,帮助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家务劳动的开展锻炼孩子体魄、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良好的劳动品质和正确的劳动价值。像7 ~9 年级的任务群5“传统工艺制作”,结合学校、老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安排,在七年级设计“纸工”劳动方案,在八年级设计“陶艺”劳动方案,在九年级设计“篆刻”劳动方案,帮助家长了解劳动教育目标、过程、方法等内容,带领孩子去实践活动场地参加劳动实践。这样,家长配合学校、老师,带领孩子参与劳动教育,在拉近家长与孩子距离的同时,教给孩子劳动的方法,激发孩子参加劳动的兴趣,就能有效磨砺孩子的意志,锻炼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重视家风家教家训教育,形成自家教育特色
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家长还要重视家风家教家训教育,以身作则树家风,传承传统立家训,严格家教定家规,形成自家教育特色:一是和古代文化经典的“共读”和国学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督促孩子诵读《弟子规》《诫子书》《颜氏家训》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孩子,立家训,定家规;二是时刻做孩子学习、生活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教育感染孩子,收到潜移默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庭教育的新内容,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利用学校、老师推送的教育内容或典型事例,或者互联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善于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通过讲故事、读文章、谈体会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共育,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三方从不同层面同心协力,创新应用网络空间,以有效促成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