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分析
2023-03-21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中学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中学 耿 丽
小学音乐教学是义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美学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受传统影响,对音乐学科的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未能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学生参与不积极,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提出通过趣味性课堂导入、设计音乐游戏、问答式师生互动、信息技术创设教育情境、搭建鼓励性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打造趣味性音乐教学课堂,以期为现代化的高质量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一定参考。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属于能力提升型教育,与传统的知识型学科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别,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感性认知的培养,在歌唱和聆听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在音乐教学中得到美的学习体验,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美育教学目标落实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授课中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理论讲解和知识背诵构建的音乐教学课堂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为此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入手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为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和音乐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成长。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策略
(一)完善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课堂导入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同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多元化的课堂导入方式,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跟随教师的步伐进入学习活动。常见的导入方式与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要素,但彼此存在一定差别,例如猜谜活动、辩论赛、听歌识曲、创设情境等,合理应用多种导入形式,活跃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力支持。
以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为例,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前分析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动物存在的密切关系,包括“动物说话”“快乐的小熊猫”等,教师可尝试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融入动物要素和猜谜要素,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通过猜测动物名称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明确活动主题:“同学们,大家都见过动物,但是大家有听过动物的叫声吗?教师现在要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大家猜一猜是哪种动物发出的叫声好不好呀?”其次,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准备的动物视频,视频中的动物形象经过处理,被黑色的斑块挡住,教师在每次问答结束后,操作去除视频中的黑色斑块,展示动物形象,解密猜谜答案,在猜谜中,无论学生猜测结果的对与错都起到了烘托课堂氛围的作用,在反复的猜测与揭晓答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听了这么多动物的叫声,认识了这么多动物,我们能不能根据动物的叫声特点编写一首歌曲呢?”通过问题实现课外知识到课内知识的有序过渡,让趣味性要素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后续的音乐知识学习活动中,打破传统的学生被动跟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打好基础。
(二)设计音乐游戏,打造趣味课堂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天然热爱参与各类游戏活动,游戏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堂中构建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对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音乐游戏活动设计应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相互结合,让游戏性赋予教学活动趣味要素,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在共同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知识的内涵,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习兴趣。音乐知识融入游戏活动,避免了课堂教学活动过分偏重游戏和互动性,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以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第八课《新年好》为例,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打击乐器的知识,教师可尝试将do、re、mi、fa、sol、la、si等七个基本音级的唱法与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融合在一起设计音乐游戏,在课堂上随机抽选七名学生,每名学生的身上粘贴一个画有基本音级的标识,教师播放伴奏根据歌曲节奏点指对应的学生,学生接到指示后发出与标识对应的声音,在点指发音的过程中完成唱谱活动。为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音乐游戏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八人小组,七名学生负责唱谱,一名学生负责用手鼓打节拍伴奏,学生跟随手鼓的节拍相互配合演练完成唱谱活动,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回观察,适时指导,保证每组学生都能按照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在认识了解打击乐器的同时掌握音乐唱名的相关知识,在积极、活跃的游戏氛围中完成知识的传递过程。
上述游戏设计形式占用课程时间相对较多,教学节奏把控难度较大,游戏环节时间占比过重会影响其他音乐教学活动的展开,时间过短则难以真正将游戏教学环节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教师可尝试设计多种类型的小游戏,快速开始快速完成,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以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下册》第二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为例,在教学中开展歌曲我来接活动,游戏开始前简单介绍规则:“同学们,接下来的歌曲演唱环节教师来起头,手中的教鞭指到哪个同学就由他来唱下一句,谁接不上来就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好不好?”教师播放伴奏音乐开始唱歌:“一二三,准备好了吗?”指向一名学生,学生唱“时刻准备着”,以此循环直到整首歌曲结束,在短时间内完成游戏介绍,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进度随机融入各类音乐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音乐学习兴趣的养成打好基础。
(三)强化师生互动,凸显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音乐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较为活泼,注意力容易在自主学习中偏移,影响音乐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整个教学活动分解开来使其形成相互关联的小段落,加强各个段落知识内容的联系性,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将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融入音乐教学中,在一问一答中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保证音乐教学质量。
以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第四课《京腔京韵》为例,为加强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程度,培养学生学习京剧艺术的兴趣,教师可在知识导入环节加入师生问答。首先,播放《京剧唱腔联奏》中的行当唱腔,提出问题:“刚刚播放的是乐曲《京剧唱腔联奏》中的选段,大家有没有发现同样是京剧,但发音和唱法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呢?”其次,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京剧四大行当中的扮相图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图片中不同京剧行当人物的扮相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问:“同学们观察,四大行当中的‘生’有扮演帝王和老年人的,也有扮演年轻人的,有扮演武将的,也有扮演孩童的,他们的年龄、外貌、性格特征差异较大,却有一个共同点,大家说是什么呢?”学生分析总结后认识到性别特征是行当划分的关键。最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有专属于男性角色的行当,是否有专属于女性角色的行当呢?”引导学生分析旦、净、丑等行当的人物特征,在提问、发散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原本的被动回答问题转为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对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四)信息技术融入,创设教学情境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视频、音频、文字等多元化的教学素材融入课堂教学环境,构建出形象、直观的音乐教学课堂活动,用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奠定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处于成长阶段,音乐赏析时情感感受力相对较弱,难以体会到音乐背后隐藏的情感内涵,为此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尝试利用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深入情境之中,在情境中将学生的视觉认知与听觉认知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为保证情境创设活动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优势助力,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针对性选择素材内容,让学生快速融入情境,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以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三课《农家乐》为例,为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心情,教师可结合课程音乐主题设计教学课件,在播放《打猪草》歌曲时配合展示劳动人民打猪草喂猪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视频中让学生感受人们劳动时的喜悦氛围,实现意识与歌曲意境相互融合,降低学生学习理解歌曲情感内涵的难度,在情境中体会歌曲的情感内涵。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教师可在授课中播放其他音乐和视频资料,在不同类型的情境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增强音乐赏析课的趣味性,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打好基础。教师在《打猪草》情境结束后播放《苹果丰收》歌曲,搭配人们采摘苹果的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刚刚在《打猪草》中感受到的是热烈、喜悦的情感氛围,《苹果丰收》同样是描写劳动的歌曲,大家在情境中有没有感受到二者在歌曲情感内涵上存在的差异呢?”以问促思,引导学生反思教学活动,体会到《苹果丰收》与《打猪草》之间的差别。《苹果丰收》曲调更加轻松、快乐、舒适,而《打猪草》韵律性更强,带有一定的节奏感,象征着热烈的劳动氛围。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形象化情境的方式,在对比分析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效降低了歌曲赏析理解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五)给予鼓励评价,增强学习自信
小学生对教师角色具有天然的畏惧感,与教师互动对话的过程中经常会因压力过大降低互动质量,影响音乐学习质量,阻碍音乐学习兴趣的形成。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教师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在课堂上建立起以支持、鼓励为主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在正向、支持性的评价中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紧跟教师授课进度,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不断调整学习方法,适应教学节奏,以更高的效率和专注度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提升音乐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
鼓励性的音乐评价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活动总结型评价,二是课堂参与型评价。活动总结型评价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开展,在评价中反思活动过程,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就感,让正向的学习体验成为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驱动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后续的音乐课堂的学习和讨论活动中,保证音乐教学质量,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型评价贯穿整个音乐教学活动,每次学生发言都是参与型评价活动展开的机会,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的闪光点,随时提问随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参与教学互动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提问互动的积极性,在高质量的互动中完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以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五课《京韵》为例,教师将鼓励性评价体系渗透课程全流程,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阶段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京剧《沙家浜》选段,提出问题:“哪位同学知道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音乐呢?”学生如给出的答案不正确,教师回答:“非常接近了,再想一想”;如答案正确则给出鼓励评价:“这位同学说得很对,这就是京剧《沙家浜》的选段,大家是从哪里判断出这是京剧的呢?”给出肯定回答的同时给予鼓励支持,并顺势提出问题引出后续内容。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反复播放唱段中西皮、二黄唱腔,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种唱腔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的赏析能力处于成长阶段,问答难以一次切中问题要害,为此教师可在播放视频资料的同时鼓励学生发言:“同学们,大家不要着急,想一想西皮唱腔时剧情发展到哪一段?阿庆嫂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唱出来的?”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及时给予肯定,维护学生的好胜心和自尊心,让学生敢于试错、敢于发言,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中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机会,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强化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正向影响,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