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而行椎体成形术的老年脊柱结核原因分析
2023-03-21李邦银
李邦银,蒲 育,何 敏
椎体成形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球囊后凸成形术(PKP),是临床上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一种常用方法[1]。由于早期脊柱结核、老年脊柱结核、部分不典型脊柱结核诊断及鉴别困难[2-3],且部分脊柱结核可表现为OVCF的椎体内裂表现[4],容易被误诊为OVCF并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5],而脊柱结核是椎体成形术治疗禁忌证之一[6]。笔者对我院2016年11月—2020年9月收治的院外误诊的并行PKP治疗的老年脊柱结核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女,62岁。因“胸背部疼痛1年余,PKP术后6个月”入院。入院前在院外误诊为胸10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胸10椎体PKP。查体:下段胸椎棘突及椎旁叩压痛,双下肢感觉肌力正常,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7分;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结核感染T细胞阳性,红细胞沉降率64.0 mm/h,C反应蛋白37.3 mg/L,血红蛋白91.0 g/L。胸椎X线提示:胸10椎体变扁,其内见高密度影;胸9~11椎体密度不均匀,相应椎间隙狭窄,周围未见异常软组织影。胸椎CT提示:胸9~11椎间隙稍变窄,椎体密度不均,可见虫蚀样骨质破坏影,胸10椎体呈楔形变,内见多发结节状致密影,向后压迫硬脊膜囊,椎管前后径稍变窄,胸8~11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厚,增强扫描部分呈环形强化,胸部CT提示:①双肺多发感染灶,伴右肺中叶部分肺不张,考虑结核可能性大;②双肺门、纵隔内多发钙化淋巴结;③双侧胸膜局部增厚;④胸10~11椎体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考虑椎体结核可能。根据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主要考虑胸椎结核,予以异烟肼0.3 g+利福平0.45 g+乙胺丁醇0.75 g+吡嗪酰胺1.5 g+左氧氟沙星0.5 g+利奈唑胺0.6 g,每天1次,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术前准备充分后行前路胸9~11椎体结核病灶清除、骨水泥取出、椎管扩大减压、取肋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伴干酪样坏死,形态符合结核;结核菌X-PERT快速+耐药基因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核酸阳性,利福平突变基因阴性。由于结核不耐药,用药1个月后停左氧氟沙星和利奈唑胺,定期随访。
【例2】女,67岁。因“胸背疼半年,PKP术后1个月”入院。入院前在院外诊断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腰1椎体PKP。查体:胸腰交界段轻微后凸畸形,局部叩压痛明显,双下肢感觉正常,肌力约Ⅳ级,VAS评分>7分;入院后PPD阳性,结核感染T细胞阳性,红细胞沉降率88.0 mm/h,C反应蛋白73.0 mg/L。胸椎X线提示:①胸12椎体稍变扁,中下份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考虑感染可能;②腰1椎体内见高密度影。胸部CT示:右肺上叶及双肺下叶斑点、条索影,纵隔钙化淋巴结,考虑感染,多系结核可能。胸椎MRI提示:胸12~腰2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椎旁软组织肿胀、脓肿形成,病变累及相应节段脊髓,考虑结核感染所致可能。根据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主要考虑胸腰椎结核,予以异烟肼0.3 g+利福平0.45 g+乙胺丁醇0.75 g+吡嗪酰胺1.5 g,每天1次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术前准备充分后行一期前路胸12腰1椎体病灶清除、骨水泥取出、椎管扩大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二期后路胸腰椎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上皮肉芽肿性病变,朗汉斯细胞增生,符合结核表现;结核菌X-PERT快速+耐药基因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核酸阳性,利福平突变基因阴性。按期出院,定期随访。
【例3】女,80岁。因“腰痛3月余,PKP术后2个月”入院。入院前在院外误诊为胸12、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胸12、腰1椎体PKP。查体:胸腰交界段后凸畸形,局部叩压痛明显,双侧大腿内侧麻木,双下肢肌力约Ⅲ级,VAS评分>7分;院外PKP穿刺病理活检提示:干酪样坏死伴慢性炎症,可疑肉芽肿形成,查抗酸杆菌阳性。入院检查:C反应蛋白64.0 mg/L,红细胞沉降率43 mm/L;腰椎X线提示:①腰椎退行性改变;②胸12、腰1椎体改变,考虑慢性感染可能,不除外结核所致。胸椎CT提示:胸12椎体及腰1椎体骨质破坏伴椎旁软组织肿胀,多系结核伴冷脓肿形成。肺部CT提示:双肺弥漫粟粒结节影、斑片影及磨玻璃影,考虑感染,结核待排。胸椎MRI提示:胸12椎体及腰1椎体骨质破坏伴椎旁软组织肿胀,考虑结核伴冷脓肿形成可能性大。患者明确诊断胸腰椎结核,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为:异烟肼0.3 g每天1次+利福喷汀0.45 g每周2次+乙胺丁醇0.75 g每天1次+左氧氟沙星0.4 g每天1次,术前准备充分,行后路胸12~腰1椎体结核及椎旁脓肿清除、胸12腰1左侧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取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及后外侧植骨融合、胸9~腰4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结果:干酪样坏死伴慢性炎症,可疑肉芽肿形成,见阳性杆菌。按期出院,定期随访。
【例4】男,64岁。因“腰痛伴右下肢疼痛3个月,PKP术后1个月”入院。入院前院外误诊为腰4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腰4椎体PKP。查体:腰3~5椎体棘突及椎旁压痛,右小腿外侧感觉功能减退,双下肢肌力正常,右侧直腿抬高试验(+),VAS评分>7分;院外穿刺病理检查提示:上皮肉芽肿性病变伴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增生及干酪样坏死,结核可能。入院后PPD阳性,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C反应蛋白79.74 mg/L,红细胞沉降率71 mm/h;腰椎X线提示:腰椎退行性变,腰4椎体内高密度影;腰椎CT提示:①腰椎退行性改变;②腰4椎体术后改变。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结节,其内见爆米花样钙化影,考虑肺错构瘤?患者明确诊断腰椎结核,入院后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为:异烟肼0.4 g+利福平0.6 g+乙胺丁醇1.0 g+吡嗪酰胺1.5 g,每天1次,术前准备充分后行前路腰3~4椎体结核病灶清除、骨水泥取出、椎管扩大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X-PERT检查提示:见结核杆菌,利福平耐药,最终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莫西沙星0.4 g每天1次+阿米卡星0.5 g每天1次+丙硫异烟胺0.7 g每天1次+环丝氨酸0.25 g每天2次+吡嗪酰胺1.5 g每天1次+利奈唑胺0.6 g每天1次。病理结果:上皮肉芽肿性病变,见朗汉斯巨细胞增生及大量干酪样坏死。按期出院,定期随访。
2 结果
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305 min,出血量300~900 ml,出院时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均<3分。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出院后3个月时随访,除例3 VAS评分为1分外,其余均为0分;有神经损害的例2、例3、例4神经功能评分均达到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E级。出院后6个月时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基本融合;出院后2年时随访,除例1、例2 VAS评分为1分,其余均为0分,所有患者ASIA分级均为E级,植骨融合达到Briwell分级的Ⅰ级标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正常,结核治愈。
3 讨论
3.1OVCF与脊柱结核鉴别要点 OVCF多见于老年人,多有轻微外伤或弯腰活动史,脊柱结核可发生于任意年龄段,无明确诱因或外伤史;临床表现及转归方面:OVCF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胀痛,翻身疼痛,咳嗽、深呼吸时疼痛明显,随着时间推移,疼痛可逐渐好转,脊柱结核除有上述症状外,可能还伴随有结核中毒症状,在不治疗情况下,疼痛症状会逐渐加重;影像学检查方面:OVCF行X线检查见椎间隙正常,椎体为压缩楔状改变,CT可见骨折线及骨碎片,MRI在T1WI可见椎体内低信号骨折线信号,椎体后上缘可向后突出,并可保留部分正常信号,T2WI见椎体呈高信号。脊柱结核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后期见椎间隙狭窄,CT可见椎体内细小的死骨、空洞病灶或脓肿的形成,MRI在T1WI见混杂低信号或均匀信号,T2WI见混杂高信号或部分呈均匀高信号,MRI在OVCF与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7]。
3.2误诊原因分析 就客观因素而言,早期脊柱结核可无结核中毒症状,影像学检查可不典型,单纯地依靠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实很难与OVCF鉴别,存在一定的误诊率[2-4,7]。就主观因素而言,在缺乏结核中毒症状全身表现的情况下,医生对脊柱结核警惕性不高,诊断思维局限,未充分认识到脊柱结核病变多样性。过分依赖单一的影像学结果。早期脊柱结核主要症状可能就是脊柱局部的疼痛,患者往往因“疼痛”就诊于综合医院骨科,医生往往首选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椎体楔形变、骨髓水肿信号等OVCF影像学表现,加之患者年龄较大,会惯性的倾向于诊断OVCF,从而忽略详细询问病史,缺失结核诊断必要的医技检查。椎体成形术为微创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一般术后第2天就可出院,还未来得及观察疼痛变化情况,患者已经出院,缺乏对后期的随访。
3.3防范误诊措施 脊柱结核确诊困难,需从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医技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考虑。①骨科医生需夯实专业知识,增加结核相关知识储备,熟练掌握脊柱结核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方面知识,开阔思维,提高对脊柱结核的警惕性。②注重病史询问,包括对疾病发病时间、诱因、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或加重因素、伴随症状、治疗经过等,以便与相似疾病加以鉴别。本组4例中,均无明确诱因,也无外伤史,疼痛持续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年余,仅从这些方面就不能只考虑OVCF,还需考虑其他疾病。本组4例术前无一例行结核相关筛查。③骨科医生很注重影像学检查及其结果的分析,但出于专业原因,可能会忽略与结核诊断相关的PPD、结核感染T细胞、结核感染双因子、结核抗体、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检查,这些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结核诊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组4例术前无一例行结核相关筛查。④胸部CT可作为常规检查,可发现结核病中发病率最高的肺结核,从而进一步佐证脊柱结核的诊断。入院后4例胸部CT检查均提示肺部有斑片、结节影,其中有3例提示结核可能。在骨科实际诊治过程中,往往不会常规行胸部CT检查,容易导致疾病漏误诊。⑤病理检查作为诊断脊柱结核的“金标准”[8],必要时可通过C型臂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取得标本,标本送病理检查、X-PERT MTB/RIF、基因组二代测序[9]等,一般均能确诊。⑥对老年不典型脊柱病变,通过上述手段仍不能除外脊柱结核的,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可试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定期随访,观察脊柱病变、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疼痛变化情况,不要盲目行椎体成形术,避免带来不良后果。
3.4误行椎体成形术后的脊柱结核治疗 规范抗结核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根本方式[10],当临床诊断考虑脊柱结核后需尽快予抗结核治疗,但对于误行椎体成形术的脊柱结核患者,由于骨水泥残留,单纯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差,疼痛会持续存在,均需手术干预。手术主要目的在于:取出骨水泥、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减少结核菌负荷,利于控制结核[11];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结核病灶清除而言,最彻底的方式是通过前路手术方式,在直视下清除病灶,病灶清除彻底,骨水泥容易取出,在取出骨水泥的过程中不易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病灶清除后的椎间植骨,提倡自体髂骨的三面皮质骨植骨,避免因钛笼下沉导致的植骨不融合,影响治疗效果[12]。对于老年脊柱结核内固定而言,后路内固定更加牢固。本研究4例中,除例3采用后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内固定外,其余3例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后路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正常,内固定在位,植骨融合达到Bridwell分级的Ⅰ级标准,结核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