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2023-03-2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四清天津开放大学刘金明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孟四清 ■天津开放大学 刘金明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社会化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漫长,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成功,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这种急速社会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果忽视心理健康的维护,不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就会产生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就会变得不适应社会,并最终被社会淘汰。
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除了客观世界的不良因素发生作用外,与个人内在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的生活困难和挫折,有的人能乐观面对,有的人却经不起风浪,变得退缩、焦虑、抑郁,甚至发生精神疾患。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使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下面谈几个关键的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要从心理上接纳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产生心理问题的人,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把生活看得过于美好,当遇到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时,难以从心理上接受,于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败下阵来,产生失眠、失望、自责、焦虑、痛苦、绝望、郁郁寡欢、否认、偏执、攻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生活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又不像我们所判定的那样糟糕。中国的百姓常讲,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就是说,生活的原貌应是不如意的事多、如意的事很少,才是正常的状态。所以,我们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正确态度应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要勇于接受,没什么大不了的,多想想解决办法就是了。千万不能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认为是天塌了,不得了了。生活中是有幸运儿,但毕竟是少数。学业总会有失败的、恋爱总会有失恋的、工作总会有不顺心的、人际交往不会总是顺利的、我们爱的人不一定会总陪伴我们、做生意也不会总是盈利,等等。只要我们心理上先接纳,把它看成正常,心情才能平静下来,才能最后找到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办法。我有一位朋友,无论遇到多大的事,都会说“多大个事儿啊”,多大的事情在他面前都是小事,在他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此平时总是乐乐呵呵,良好的心态可见一斑。生活中,我们常劝那些情绪消沉、遇到重大生活挫折的人“要想开点儿”,就是劝人家不要把问题看得那么严重,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要换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否极泰来”“因祸得福”呢。这些民间智慧,从心理学研究看,是符合一定科学规律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有一个重要学派,即认知治疗的观点,讲的就是人的认知决定了人的情绪,道理和我们东方的智慧是一样的。
二、要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因素。一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身边能够有知心朋友、同事、伙伴从旁提供陪伴、倾听、帮助、开导、劝慰,人就不会陷入孤单、寂寞、无助,就多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一般这样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相反,一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由于平时不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身边没有可以提供帮助、交流、沟通的朋友,或自己性格孤僻,有事也不愿和别人诉说,就很容易固执己见、钻牛角尖,最后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就要主动去接触他人和社会,不把自己封闭起来。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与人为善,多关心帮助别人,克服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由于平时你帮助了别人,当你遇到了苦难,别人也才会反过来帮助你。有的人从小没有体验到来自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关爱和温暖,从小养成了孤僻乃至自私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越来越差,也不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的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最容易心理扭曲、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还有的人从小家庭生活条件好,家里人处处以他为中心,使他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将来到了社会上,别人不再像家里人那样围着他转,他便受不了,处处不适应,产生人际关系上的问题。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又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难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即便遇到大的困难和挫折,心理上往往也不会产生大的问题。
三、要多积累积极情绪
心理不正常的人往往负面情绪多,如忧伤、沮丧、失望、消沉、焦虑、紧张、烦恼、恐惧等。心理正常的人则积极情绪多、负面情绪少,如愉悦、兴奋、舒畅、高兴、平静、开心等。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并不等于没有负面情绪,而是积极情绪占主导,当积极情绪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时,人往往感到幸福感。人的情绪受外界影响很大,但我们自身完全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去接触能够产生积极情绪的环境,来帮助我们体验积极情绪,当积极情绪增多时,我们便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当烦恼来临时,听一首舒缓的音乐,欣赏盛开的鲜花,或进行一次户外的有氧运动,欣赏灿烂的朝阳和美丽的晚霞,甚至做一顿美味的小吃,找上一两个挚友小聚畅饮,都能帮我们暂时躲避烦恼。当我们心情愉悦时,再来看烦恼之事,就会发现,也许事情并不像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糟糕。有心理问题的人,往往太过纠结于生活问题本身,而忘却或很少去体验生活的美好。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会去热爱生活,于平常事务中,于生活点滴实践中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四、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要使自己活得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这样才会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自己才会感觉活得踏实,有成就感、充实。如果自己活着对他人没什么帮助,对社会没什么贡献,甚至成为社会的包袱,别人的负担,就会受到他人的忽视,社会的抛弃,自己也会觉得没有尊严。积极心理学将人生的幸福分为短暂的愉悦和持久的幸福。短暂的幸福指的是即时的欢愉,如吃了一顿美食,欣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持久的幸福指的就是由于体验到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而产生的长久的成就感、价值感、意义感。无论是持久的幸福还是短暂的幸福对人的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但持久的幸福更加深厚、绵长、体验也更深刻。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有的人虽然很累,但由于体验到自己的工作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痛并快乐着。有的人在家庭缺乏责任感,在单位缺乏上进心,生活过得浑浑噩噩,没有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表扬,心理从没体验过成就感,自然也很难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了。当然,人的能力有大小,生活成长环境不尽相同,对别人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会有大有小,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人的价值和贡献。这里所谓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指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担起该尽的责任,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五、要看淡名利
有的人把名利看得太重,时时事事要和人比高下,争高低。小孩的时候玩具要最好的,上学的时候成绩要第一的,婚姻的时候新娘要最美的,工作的时候薪水要最高的,评职称的时候级别要到顶的,生活一路比下来,给自己不断加压,疲于奔命,忘却了生活本身,最终抑郁成疾。积极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财富与幸福感没有必然的联系,世俗的成功与幸福感也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足者常乐”,讲的就是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名和利。名和利本不是什么坏东西,适当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若把名利本身当成生活的目标,那就活得太累了,况且名和利是永无止境的。常言说,人比人气死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从心理健康角度讲,不建议人们过分追求名利,提倡适可而止,并不是消极、提倡不思进取,而是要把握好度。我国古人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是教育人们,要有一个平稳的心境,才能在人生征途上走得更长远。
六、有了心理问题要懂得求助
心理问题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了就是疾病,有轻重之分。轻度的,如生活中解不开的烦恼;中度的,如焦虑抑郁甚至睡不着觉;重度的,如精神分裂等各种精神疾患。轻度的通过找朋友聊聊天,或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就可克服;中度的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才能恢复;重度的要通过到专门的心理门诊和医院,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才可康复。像身体疾病一样,人吃五谷杂粮,得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不良刺激与过去相比更加复杂激烈,单靠个人调解,如果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和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很难调节好。所以,如果发现自己和环境格格不入,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也不奏效,自己的情绪总是高涨不起来,经常睡不好觉,甚至产生自卑、无助、厌世等想法,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总也不见好转,就要判断一下自己是不是需要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的帮助了。有了心理问题去求助,在过去好像是见不得人的事。而在现代社会,不但是正常事,更表明你是一个对自身心理健康负责任的人,是极其明智的。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人员,能够帮助我们一起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拓展我们看待世界、看待人生问题的视野,学会更加辩证地看待问题,帮我们改变过去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过上更加健康、积极、阳光的生活,体会更多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