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以来财政工作回顾

2023-03-21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23年4期
关键词:财政

●本刊编辑部

回顾党的十九大以来,这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经受世界变局加剧、新冠疫情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下,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财政始终保持稳健运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贡献了财政力量。五年来砥砺奋进,财政改革发展发生了令人鼓舞的深刻变化,财政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充分彰显。

成效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直面市场主体需求出招发力,创新政策实施工具,财政宏观调控有力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大规模实施减税降费。坚持算政治账、长远账,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措施并举,相继出台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以及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我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从2018年的17%下降至2021年的1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这些措施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新增纳税规模远高于同期减税降费规模。辽宁、上海、山东等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增能。

——保持必要支出强度。既扩大国内总需求,又将赤字率保持在合理水平。特别是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采取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创新性举措,以超常规的政策力度促进经济恢复。五年来累计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4.6万亿元,一大批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项目开工建设。

——创建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保障主体责任和资金分配权限不变前提下,通过直达机制将财政资金 “一竿子插到底”,全链条动态跟踪监控,实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的重大创新。资金规模由2020年的1.7万亿元扩大到2022年的约4万亿元,下达到基层平均用时大幅缩短至30天左右、最快仅用7天。天津、四川等有效实施直达机制,实现管理效能和资金效益双提升。

——持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压减本级支出,节省资金用于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近五年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累计40.7万亿元、年均增长8.4%,高于中央本级支出增幅4.9个百分点。按照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激励原则,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动态监测、应急处置等全链条制度安排,坚决兜住基层“三保”底线。江苏、甘肃等加强财力下沉和监测预警,基层“三保”保障到位。

成效二: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坚实步伐

——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安徽、大连等加快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完善适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加强重大项目经费全过程审核把关,推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取得重大成果。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扩大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

——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整合设立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制定进一步促进集成电路和软件等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构建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打造完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对企业基础研究、购置设备实施税收优惠,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宁波、厦门、青岛、深圳等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与应用、种源技术攻关等资金保障,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对产粮大县、商品粮大省奖励力度,全力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和增长机制。吉林、黑龙江等加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新疆等完善“一卡通”管理,将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出台离岛免税新政、原辅料“零关税”、综合财力补助等政策,稳步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采取差别化的财税政策举措,推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

成效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每年递增200亿元,教育等行业转移支付也向贫困地区倾斜,全国832个贫困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约9400亿元。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继续增加,进一步支持脱贫地区发展。江西、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宁夏等强化资金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大力支持疫情防控。第一时间提出“两个确保”,全力保障患者救治、疫苗研发、疫情防控物资和救治体系建设,提高防治人员待遇。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困难企业、困难群体给予帮扶,尽力减少疫情影响。湖北等加强政策和财力保障,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出台实施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措并举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市场主体稳岗扩岗,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我国失业率总体控制在相对较低水平。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保持在4%以上,生均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取得长足进展,学生资助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公办民办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10元,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6亿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84元。启动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激励引导地方深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连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亿人。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2018—2021年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净受益超过6000亿元,2022年实现全国统筹,各地基金当期缺口全部得到解决。基本完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全链条管理进一步优化,在确保基金安全基础上实现较好投资收益。连续上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21年底全国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11元、530元,比2017年底分别增长31.4%、48%;烈属定期抚恤金年人均标准由2018年的25440元提高到2021年的33860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强化应急救灾保障。支持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夯实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基础,及时拨付财政救灾资金,全面提高应急救灾能力水平。

成效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资金投入同攻坚任务相匹配。近五年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年均增长11.3%,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加大重要流域污染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修复治理,内蒙古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围绕“三区四带”重要生态屏障区域部署实施44个项目,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50多万公顷。福建、重庆、青海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改善重点地区生态。

——全面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推动出台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近五年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累计4200亿元,年均增长9.6%,基本覆盖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出台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支持政策,推动长江、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浙江等探索构建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支持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资金谈判,加强对全球环境基金、绿色气候基金战略引领,助力国内绿色低碳发展。

成效五: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能,纵深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动修订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持续深化预算评审,北京等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预算公开内容更加细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上线运行,河北、河南、海南、陕西等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浙江、广东等加快数字财政建设。现代财政国库建设深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全面实施,国库现金管理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全面实施,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扎实开展。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不断深化。

——健全现代税收制度。简并下调增值税税率,健全抵扣链条,完善留抵退税制度。初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减除费用标准,设立专项附加扣除。完善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资源环境税收制度。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主要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基本完成,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结合增值税等税制改革进展,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关系。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三类转移支付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巩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成果。山西、湖南等注重定规矩、建机制、划底线,提升市县财政管理水平。

——推进国资国企重点改革。全面实施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基本摸清四大类国有资产家底。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加强国有金融资本产权管理、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派出股权董事实质化管理。江苏、四川等创新推进国有金融资本多维度监管。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加强财会监督和财政内控建设。强化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转移支付全链条监督管理,完善会计审计准则制度并狠抓实施,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和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行业建设,开展财经秩序专项整治,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夯实财政内控制度基础,开展内控审核、内控检查、内控考评,切实提高内控实效。

成效六:坚持遏增量、化存量,强监管、严追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缓释可控

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始终保持高压监管问责态势。

成效七:坚持统筹内外、互利共赢,深化国际财经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聚焦人民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需要,多次自主降低关税,我国关税总水平降至7.4%的世界较低水平。用好“1+6”圆桌对话会、G20、金砖国家、10+3、APEC等多边财经对话机制,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将全球发展倡议核心理念写入有关财经对话成果文件。发挥中美、中英、中法、中德等双边财经对话平台作用,深化与主要经济体务实财金合作。全面落实G20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我国在G20成员中缓债金额最大。加强对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中亚学院等新机构的战略引领,着力提高我国在世行、亚行、国际农发基金等传统机构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推动设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聚焦资金融通深化 “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制定“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设立并运营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全面参与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推动实施400余项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至第31位。

成效八: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为财政事业发展提供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政治机关建设取得新成效。紧抓快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开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经济工作决策部署专项工作,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

——理论武装再上新台阶。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建成使用部史部风展馆,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完善财政部党校工作机制和干部培训体系,持续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履职能力。

——正风肃纪反腐迈出新步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差旅、会议、培训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体系,推动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关键进展。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和廉洁文化建设。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开展监督,强化对年轻干部、外派挂职干部等监督提醒。

——基层党建质量实现新提高。建立完善财政部党组、机关党委、党支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机制,加强对部机关、监管局、部属单位、行业协会、驻外机构党建工作分类指导。深入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

——干部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优化部门机构设置,推动财政部监管局更名设立和职能转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财政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一库两池一室”建设,为财政事业广聚英才。

猜你喜欢

财政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长治财政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疫期财政的应对 疫后财政的支持
会计控制与财政运行关系考略*——以唐宋应在账为中心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难点及对策探讨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