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任务的幼儿园美育课程设计思路
2023-03-21赖舜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赖舜洁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育是启蒙教育中的重要育人途径。完善的课程体系要有丰富且多样的活动空间,要为幼儿创造审美感知和表达的机会,而在当前的启蒙教育中,美育课程尚未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因此,如何开展具有良好育人价值的美育课程,如何在课程中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激发幼儿对美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是美育课程设计中要认真思考和充分解决的问题。在设计美育课程时,教师要遵循启蒙教育的美育施教原则,贴合美育的审美价值,把握美育课程的设计方向,针对性予以美育教学,如此才能增强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幼儿的学习感受,让幼儿在参与美育课程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形成对美学的深刻认知,实现自我的全面成长。
一、幼儿园美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美育是幼儿成长的必修课。教师要遵循课程设计原则,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优化课程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幼儿审美需求,让幼儿遨游在美学元素构筑的世界中,感受美育的无穷魅力。
1. 主体性原则
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听取和接受幼儿的想法和建议,为幼儿提供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调动幼儿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幼儿设计科学的美育教学方案。
2. 互动性原则
教师应当保障幼儿在美育课堂上实现有效互动。教师需要意识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有效的互动能够确保美育课程的高效开展,也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神情等与幼儿展开积极互动。
3. 整合性原则
教师应当科学整合美育课程中的相关要素,如对生活美、自然美素材的提取,对生命美、文化美内容的融入,将探索美的过程与幼儿的生活、娱乐和身心发展联系起来,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以全局性的眼光统筹规划美育课程,保障科学的教学逻辑,以培养幼儿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思维。
二、幼儿园美育课程的审美价值
美育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审美感知的发展,同时满足幼儿在成长中对娱乐活动的需求。通过美育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这种状态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1. 美育课程的综合性能够促进幼儿审美感知的整体性发展
美育课程囊括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内容,能够满足幼儿多层次的审美需求,促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作为观赏者的幼儿能够在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美学元素的过程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提高审美感知。美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幼儿审美感知的整体性相契合,有利于幼儿审美感知的整体性发展。接触不同的美学表达方式,感知不同的美学元素,最终能促成幼儿对美学的全面感知,进而提升审美素养。因此,教师要注意美育课程设计的综合性。
2. 美育课程的趣味性能够实现幼儿更好的审美体验
教师要注重美育课程的趣味性,以契合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使幼儿获得愉悦感。对美的挖掘与探索是一个逐步感知、不断深入的过程,幼儿要先保持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才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美育课程的设计目的是为幼儿提供感知美、表现美的平台,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进而满足幼儿多层次的审美需求,让幼儿的审美观、艺术观甚至生命观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学习的愉悦感是高效开展美育课程的前提,幼儿只有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才有动力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感知,最终掌握美学内涵,实现身心的全面成长。
三、幼儿园美育课程的设计方向
1. 活动情感的正向化
在活动设计上,教师要以幼儿的个人情感为出发点。以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美育课程,在施教上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感受,促使其能在参与美育活动中保持正向的活动情感,进而实现幼儿对美的充分感知和领悟。因此,在美育课程设计中,教师要保证设计内容能促进幼儿的活动情感正向化发展,能始终让幼儿保持积极、奋进的情感状态,这样才能赋予幼儿长期参与美育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刺激幼儿持续对美学元素进行探索。
2. 教学环境的多样化
合适的教学环境是幼儿美育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课程设置需要,灵活选择教学环境,以营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和美学感知的空间。多元化的学习场景是帮助幼儿深度感知生活美、自然美的前提条件。幼儿的活动场地足够宽阔,活动场地内的美学元素足够丰富,能让幼儿感受多样的探索体验,对美的认知才会充分且全面。因此,在美育课程设计中,教学环境的多样化,是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
四、幼儿园美育课程的实践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儿歌、手工制作、社会实践、民族舞、绘本教育、戏剧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美育教育,培养幼儿观察美、发现美和感知美的能力。教师要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元素,以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1. 关注道德表达,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和表达力
在幼儿园美育课程中,“立德树人”展现的关键在于让幼儿真实感受到美育元素的存在。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同时要提升幼儿的参与感,让幼儿在课程中享受到愉快、积极的互动过程,这样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对美的表达力才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对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展现出自己对美学元素的感知与归纳。
例如,在关于艺术美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创作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幼儿对艺术作品的道德内涵注入与表达。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与道德相关的元素作为创作主题,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勇于尝试。审美趣味的培养,本身就是创造美、发现美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要鼓励幼儿亲自实践,感受艺术的千变万化,从而加深对艺术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用艺术手段表达出自己对道德元素的看法和见解。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以“母爱”为创作主题进行手工制作。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与母爱相关的视频,如生活中母亲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大自然中鸟妈妈哺育雏鸟的景象,让幼儿将这些情景当做创作素材来进行艺术创作。幼儿在构建“哺育”场景时,亲眼观察鸟妈妈哺育雏鸟的过程,在搭建过程中感受来自母亲的包容与呵护。如此,幼儿的情感才能正向化发展,从手工活动中认识到母爱的可贵,同时懂得如何用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道德见解,实现美学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双重提高。
2. 激发美好情感,丰富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人类社会中,美主要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分。教师除了要通过艺术美来培养幼儿的道德表达力,还要通过自然美来丰富幼儿的美学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社会美来培养幼儿的美学欣赏和品鉴能力,让幼儿的审美感知向综合化发展,逐渐形成对美的整体思考与思辨。
自然美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拘泥形式,也不必过度去讲解美的概念。美育的要点在于感知而非剖析,在设计美育课程内容时,教师要淡化其中的逻辑性,让幼儿通过接触和感知亲身感受美学元素。为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化素材入手,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美育教育。这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美育内容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挖掘生活中的美育素材。
一是从大自然中挖掘美育素材。大自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如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树叶、花朵、石头等。这些材料是幼儿所熟悉的,可以作为美育生活化教学的素材,调动幼儿的艺术创作热情。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大自然中的美育素材,让幼儿能更主动地参与到美育内容的学习中,感知大自然的魅力,增强审美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去搜集树叶,然后用树叶作画。有的幼儿把枫叶与樟树叶组合在一起,制作一条金鱼;有的幼儿用广玉兰的叶子制作了一只小船;还有的幼儿用侧柏的丫枝作为梅花鹿的角制作一只梅花鹿。这种手工制作的教学不仅让幼儿接触到了美、感受到了美,还让幼儿认识了自然,理解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自身的关系,有利于培育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良好价值观念。
二是从废旧物品中挖掘美育素材。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搜集起来,作为美育课程的教学素材。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环保理念,教导幼儿学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锻炼幼儿的美学创造思维。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些废旧物品,如快递盒、饮料瓶等,稍加改造就可以形成艺术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搜集生活中的各种包装盒,如饼干盒、牛奶盒、牙膏盒等,在美育课上让幼儿对这些盒子进行任意组合,创作出各种动物和小玩具。在完成手工制作后,幼儿不仅对艺术创作的认知更加深刻,创作技巧更加熟练,还了解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了废物利用、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让幼儿充分感知生活美和自然美,同时有利于幼儿在感知美的过程中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使得美育课程在培养幼儿对美的创造力之余起到育人的作用。
3. 融入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审美欣赏力和审美表现力
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让幼儿在美育课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始终以积极的状态参与活动。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时,要尽可能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舞蹈和音乐等美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各种民族舞作为开展美育的基础素材,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一段民族舞表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导入美育教育的主题,并根据“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幼儿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探讨民族舞的风格特点。通过舞蹈鉴赏环节,幼儿对民族舞蹈能建立起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再通过“口传身教”的方法为幼儿示范民族舞的跳法,让幼儿感受其中的动作要领,并组织幼儿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舞蹈演练,让幼儿通过演练中懂得如何利用肢体艺术来表现人温顺、善良、稳重等美好性格,以实现幼儿对民族舞动作韵律的把握。
完成上述教学环节后,教师应当组织幼儿反复排练,在练习中加深活动记忆,让幼儿将对民族舞蹈的理解、欣赏和共鸣融入自己的舞蹈表演中。完成舞蹈排练后,教师可以设计表演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搬上舞台。在幼儿进行舞蹈表演时,教师要注意活动目的,美育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感知、感受和领悟美学,教师开展舞蹈、音乐等教学活动是为了以艺术表演为载体,让幼儿用直观、立体的方式感知抽象的美学元素。因此,在表演上对于幼儿的舞蹈姿势和肢体表达不应做太过严苛的要求,而是要以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为主。教师在点评表演成果时应当采用正向鼓励的方式,对幼儿的表演以赞美、表扬为主,以此来保持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避免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减弱其参与美育活动的欲望。对于舞蹈或音乐表演内容,教师应该尽量选择群演或者合唱的模式,让班级中的幼儿能共同在美育课程中表达自己的美学见解。在表演中,幼儿能对所学的美育内容进行表达,同时通过向观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收获正面的情绪反馈。借助表演,幼儿可以掌握美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权,同时也可以享受表演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自身参与美育课程的愉快感得到增强。最终实现幼儿对美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全面提升,促进美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美育是幼儿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幼儿教师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严格遵循主体性、互动性和整合性的基本教育原则,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多元化审美需求,科学设计美育课程方案,合理确定活动主题和具体活动内容,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确保美育课程能够真正发挥出教育价值和育人作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