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地区高中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3-03-21马智旭甘肃省临夏市第五中学
马智旭 (甘肃省临夏市第五中学)
思政课是高中学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抓好学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光荣使命。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众所周知,黄河文化以临夏段尤为丰富。临夏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性城市,黄河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临夏文化的点滴发展中。因此,重视临夏段黄河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着力探索临夏段黄河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对于临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其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中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实践探索的必要性
1. 新时代临夏地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和导向作用。做好新时代临夏地区学生思政教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拓展和延伸临夏地区高中思政课内涵,是新时代临夏地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将新时代生动的社会实践素材融入临夏地区思政课教学,极大增强了临夏地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理论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切实提高临夏地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措施
高中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以高中生现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如果仅从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教材内容进行把握与解读,其难以深刻将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要想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丰富临夏地区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正确定位思政课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切实发展临夏地区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加强高中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社会层面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判断对与错、是与非的能力有待提升,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正向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
2. 学校层面
迫于升学压力,教师、家长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学习成绩。对于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体系,所指定的学科评价体系和标准、课程考核方式设计得比较单一、简化,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缺乏动态化的考核和过程性的材料。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高中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3. 教师层面
(1)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误区。
临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较少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缺乏学习兴趣。封闭式的思政教学方式专注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有效融合,使思政课教学失去了趣味性和实际性,学生对于生涩的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深入理解。仅以分数作为考核和评价方式,缺乏互动环节和实践任务,整体上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采用这样的方式,无法凸显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思政课教学质量整体上达不到有效提高。
(2)缺乏对本土化课程的有益探索。
当下社会生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并更新教学内容。另外,大部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并未在校本课程、本土化课程建设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和鲜活性。
4. 学生层面
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枯燥式、讲述式”的思政教育方式让学生感觉思政课就是在“讲大道理”,真正为追求真理、探究知识而学习的学生非常少。
三、加强高中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
1. 完善保障体系,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奠定基础
在明晰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临夏地区组织区域内各级学校严格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文件精神,在对《方案》进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了推进临夏地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节奏,对临夏地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进行了系统安排,出台了一系列的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为临夏地区高中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构建了完善的保障体系。同时,还组织高中学段的教师积极申报各项思政课课题,引导思政教师及时总结改革创新成果,促进了教学改革成果更为广泛地应用及更加深入地推广。
2. 提升教师素养,为推动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地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帮助临夏地区高中学段的教师能够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掌握新课程目标和新教材内容,增强教师运用新教材和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按照《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临夏地区深入推进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新教材有效实施,组织开展了思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工作。通过采取专题讲座、公开示范课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
3. 丰富思政课程载体,开展多样活动
为了拓展、延伸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载体,临夏地区以组织开设红色校本课程、挂牌建立红色研学基地、组织课外红色实践精品活动、打造系列红色教育品牌等活动为课程载体,通过引导学生深度的学习和深切的体验,整体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促进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也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育人目标。
四、加强高中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策略分析
1.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注重高中学段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挖掘并培养一批有理论、有责任、有担当、有活力的思政教师,摒弃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实现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高中学段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每位教师都应当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要全方位地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思政水平,严守教育底线。
2.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方面
探索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临夏地区要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先进教学经验,转变教学方式,以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以贴合学生喜好的教学方式走近学生、打动学生,让思政课不再是冰冷的理论,以激发学生对于思政内容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
(1)将地方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必修课。在思政课中融入地方革命文化,讲好身边革命故事,给学生更直观的冲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临夏地区革命历史悠久,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如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临夏市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等。历史不是书本中的冰冷文字,而是一代代人用热血浇筑的辉煌篇章。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应局限于四四方方的课堂内,而是应该让学生走出去,亲眼见证这片热土的过往。对此,学校可以开展“千校万生学党史、感党恩、明志向”红色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亲身感受历史,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2)将临夏段黄河文化融入思政课。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临夏人的命运从古至今与黄河牢牢绑定,黄河文化也深深根植于临夏人的精神中。因此,临夏地区的思政教育必然不能脱离黄河文化,要不断挖掘黄河文化,在教学实践中融入黄河文化,唤醒学生对于黄河文化的归属感,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3. 教师教学方面
(1)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高中思政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教师要坚守政治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教师的思维和眼界要足够开阔,要能紧跟时代潮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2)做好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主体作用,即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主讲述。理论是思政教育的基石,实践是思政教育的核心。临夏地区的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理论的说服力,使思政课成为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实际促进作用的学科。
4. 评价体系完善方面
第一,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是单一、静态的。思政课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思想觉悟、理论知识储备、日常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个人情感五个维度展开。教师要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全方位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思想品质的提升。这也决定了评价需要多种多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同学的互评。第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思政教师教学成果评价应当包括三方面,即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课堂满意度的评价和资深教师的点评,全方面对思政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估,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完善课堂动态评价体系。学校可以组织资深教师组成流动考核组,随时走入课堂,观察教师授课情况,给予客观的点评,以自身专业能力帮助教师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思政课堂内涵式发展,要求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了解学生,知学生所思、懂学生所想,能够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将晦涩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理解其意义和内涵。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求对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高课程教学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更好地推动课程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