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育的价值观引领策略研究
2023-03-21唐彦荣甘肃省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
唐彦荣 (甘肃省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分辨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价值观决定了个体的自我认识,对其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对个体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定向调节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学生打通了掌握一线资讯的全新渠道,但不断涌入的各类信息也在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殊生理阶段,价值观容易受外界影响,这就意味着中职教育必须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德育教育中为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理念。班主任是日常教学中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的教师群体,肩负德育教育重任,应该抓住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实现对其正向价值观的引领。
一、分析案例,讲解内涵
长久以来,价值观引领一直被看作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其他学科的课程和班级管理均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甚至误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一组需要背诵的文字,对生活没有实际的指导作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活动中全面落实后,中职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目标:坚持以德育人,坚持科学育人。在中职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融入了大量的德育资源,价值观引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教育目标。然而,在推进价值观引领方面的德育教育工作时,部分班主任不得其法,总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告知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得学生产生抗拒情绪,德育教育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班主任可以尝试更为柔和的教育方法,以生动的案例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得到学生的认可后再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行为进行指导。
例如,班主任可以在主题班会中分享案例,利用在不同领域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学生受动人故事的影响,产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考虑到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班主任可以将“全国劳动模范”的真实事例整理成案例,用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班主任同时要注重所选素材的丰富程度,从改变世界粮食种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影响一方的“巢湖边的护林员”方彪,每位在自身岗位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动者,都可以成为案例的主角。在讲述劳动模范事迹的过程中,班主任既要详细地介绍事迹人物的工作内容和坚守态度,又要将视角放大到整个群体,让学生意识到认真对待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认识到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价值。通过以案例佐证价值观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德育教育趋于说教的状况,价值观引领过程中所用的案例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变为真实的行为,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主流价值观,显著加深了学生对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案例分享结束后,学生对“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理解将上升到思想和行动的层面,进而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正确的引导。
二、自主管理,知行合一
中职学生正处于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基于价值观引领的学校德育教育必须要牢牢把握教育时机,使学生深刻体会并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践行主流价值观,班主任可以尝试加大班级管理中学生自主管理的比例,引导其以实际行动验证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断优化自身的行为习惯。为此,班主任应该合理设计班级管理框架,明确学生自主管理的内容,使其理解班级规章制度制订的出发点和意义,并自觉遵守。另外,班主任也要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方案的制订工作,以此增加其对规则的接受程度,保障自主管理可以长久而顺利地运行。
例如,班主任可以将“公正”价值观的引领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主题,与学生一同制订班级管理方案,并思索公正处理各项事务的方法,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实现价值观的培育。在常规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通常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可以对学生的一切行为、活动进行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班主任很难做到事无巨细地了解每个事件的全部信息,因而“误判”也并不罕见。一旦出现“误判”的情况,不仅班主任个人的威信会降低,学生对公正的认可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给予“公正”价值观引领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话语权,从而提高管理体系的整体质量。在学生通过讨论与投票确定班规的具体内容后,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公开选举产生班干部,并设计好轮班制度,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成为班干部的机会。这样一来,任职期间的班干部负责班级事务的管理,其他学生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在这种班级管理制度下,若是出现学生违反班规的情况,班主任不要立即插手,而是由班干部根据班规的内容讨论出处理结果,其他学生则拥有质疑处理公正与否的权利,班主任只需要在学生无法自主应对局面时再进行干预。通过自主管理班级事务,班集体的每名成员都拥有了发挥个人管理价值的机会,在一次次的真实体验中积累公正处理问题的经验,更好地将抽象的价值观解释与实际行为联系在一起,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
三、继承传统,发扬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是其内核无法与传统文化相分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都能够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佐证,为学生理解价值观内涵提供新的角度。中华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古诗词、民间习俗、书法、绘画、音乐与建筑等为表现形式。在引领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班主任不妨采用“古今结合”的形式,以继承传统的方式发扬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全方位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将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的活动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代入感较强的体验式学习机会,进而优化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在“诚信”价值观的引领中,班主任可以结合相关主题的古诗词,带领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古人身上的诚信品质,使其更好地发扬诚实守信的精神。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开展小型的“诗词大会”,以“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等诗句为素材,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并学习诗句的内涵,使其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诺”的美德。其次,班主任可以将与诚信相关的古诗词与其他类型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组织学生发挥各自特长,以书法、音乐、绘画等形式制作装饰品,装点教室环境,学生每每看到这些装饰品,都能联想到诚信的内涵,提醒自己要时刻约束言行。最后,班主任可以借助日常的“经典诵读”活动带领学生回顾与诚信相关的古诗词,鼓励学生挑选喜欢的诗句作为座右铭,进而将“诚信”价值观转变为行为准则,全方位指导生活。
四、拓展延伸,升华理解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做好价值观引领,根本目的在于振奋学生的精气神,使其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育教育就不能只关注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表现,而是要让德育效果于社会生活中得以展现,使学生在生活各处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打通学校与生活的连接,将学校中的德育教育效果自然地顺应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该提前为德育教育活动预留拓展空间,在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使用大量生活相关的素材,组织学生有序开展生活实践。因此,基于价值观引领的德育教育工作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理论指导与行为优化融会贯通,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升华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例如,班主任可以设计“法治”学习月的中长期德育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内外的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对法治精神的认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与“自由”“平等”“公正”一同构成了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但是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对“法治”的具体表现缺乏直观认识。因此,在设计活动内容时,班主任应该加大社会探究类活动的比重,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亲眼观察、亲身感受,深刻体会我国法治建设方面的成就。调查类的社会探究活动能够给予学生与不同领域人群交流的机会,真实地反映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调查主题可以设置为“走进《民法典》”,即要求学生以社会调查的方式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为什么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颁布与实施改变了生活中的哪些乱象,最终认识到法治社会的构建对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从而发自内心地接纳法治精神。以“隐私权”的相关调查为例,学生从“执法部门如何打击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网络运营商如何规避隐私泄露”“个人如何保护隐私”等角度搜集信息,同时以访谈的方式询问身边人的感受,了解不同主体在落实法治上的努力。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还能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为法治社会建设添砖加瓦的意识。另外,在“法治”学习月中,班主任也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法律,对法律产生敬畏之情。通过对此类法律的学习,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在踏入社会之后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也可以避免侵犯他人的利益,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五、长期评价,真实反馈
“立德树人”理念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德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班主任必须用好“立德”与“树人”两大工具,以长期教育的视角规划德育工作,使之与学生的成长路径相协同。在实现长期德育教育计划的过程中,配套的学生评价体系必不可少。班主任要在不断设计新活动的同时,及时总结学生的成长情况,与学生一同对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反思,利用反思的成果指导下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开展阶段性学生评价之余,班主任也要想办法强化评价的真实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展现出来,引导其坦诚地面对德育评价。
例如,班主任应该改变德育教育工作中量化评价的思路,即不再使用简单的“打分”手段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是用更具人文精神的“案例式评价”给出真实反馈。案例式评价,顾名思义就是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和师生互动,记录学生在某件事中的具体表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作出判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激励其在日后的生活中再接再厉、扬长避短。在价值观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结合评价结果不断提升自我。同时,为了延续德育教育评价的功效,班主任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前后衔接,在总结学生的表现时,帮助其回顾前一阶段的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己的发展情况。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中职德育教育必须落实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工作,使主流价值观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导向,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价值观引领的方法多种多样。一方面,班主任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与学生形成紧密相连的整体,以真诚的态度影响学生,使其乐于接纳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