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时代特色与实践研究
2023-03-21屈朝霞连李静
屈朝霞 连李静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保定 071000)
引 言
“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从属于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的范畴。在《共产党宣言》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中,“斗争”二字至少出现了32次。“斗争”是指为解决各种矛盾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斗争精神是指在这种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一直以来,斗争精神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实践不断发展,并且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正是靠着这种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我们党才能在斗争中不断发展、不断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在炮火硝烟中铸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近代中国,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先进知识分子团结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其中,一批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新青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担负起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任,带领中国人民一往无前、英勇斗争。
(一)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强大武器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发动的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此后,我们党先后发起了上百次大小起义,如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以此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土地革命期间,由于城市斗争受到严重挫折,我们党开始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把开展斗争的主要目标转移到农村,从此奠定了革命斗争的基础。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党在井冈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之后的革命发展保存了力量。在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形势下,我们党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奋勇向前,坚持与敌人作战。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极其残酷、极其激烈的斗争,在枪林弹雨中,无数英雄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以“解放整个中国,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为目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较量。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对敌斗争,始终不怕强敌、不畏艰险、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催化剂”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党内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思想,提出要放弃革命武装,一味妥协退让,这是大革命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之后,革命进入了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八七会议上,我们党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重新确立了新时期的斗争任务,即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这为之后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也为党独立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础。土地革命期间,王明领导的“左”倾教条主义提倡“城市中心”论,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挽救了这一局面,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革命问题,更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实,“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成熟的成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斗争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催化剂”。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在改天换地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的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一些国家在经济上实施封锁、包围,伺机侵略、推翻新中国。在面临严峻形势、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妥的方针和举措,充分发挥斗争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的信念,迎接各种挑战,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艰苦历程。
(一)斗争精神是反对霸权主义的精神支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两大力量为代表的两极格局逐步形成,西方阵营竭尽全力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等全方位的压迫,甚至在朝鲜战争中,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跨越三八线,将战火蔓延到中朝边界,对中国领土完整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做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还面临着来自苏联方面的压力。苏联在19世纪50年代末推行霸权主义,奉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们党充分发挥斗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在维护祖国领土的同时捍卫了国家尊严,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斗争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源泉
近代中国长期处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状态,畸形发展的投机资本继续肆虐,导致价格暴涨,使经济陷入了困境。我们党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将其归入国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我们党仅用三年的时间就解决了革命遗留问题,成功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党带领人民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建立起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世界上的科技交流基本处于闭塞状态,但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却顽强地克服了各种困难,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在工业、航天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党以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向世人证明了,我们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三、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中继承和发扬斗争精神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各项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外发展大势要求我们党就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自此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始了新形势下的斗争。
(一)斗争精神给予改革开放的勇气和魄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冲破了“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战后的世界格局向多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同志先后到多地进行考察,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回答了长期束缚人民思想的重大问题。南方谈话如一阵春风吹过,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同各种错误思潮与倾向做斗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斗争精神是解放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此,我们党对旧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农业方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善了农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状况,逐步使农业走上集约化、集体化的道路。在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为基础,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吸引各路资本,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这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充分发挥斗争精神,同落后的制度和生产力做斗争,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建立经济特区到设立自贸区,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全面对外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的身影在世界舞台上日益活跃起来。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在新时代中守正创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新时代,我们党充分发挥斗争精神,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进行了一系列新条件下的伟大斗争。
(一)以斗争精神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破解百年未有之变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国际上,国外敌对力量不断进行渗透,不稳定不安全的威胁明显增加。在国内,经济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着各种“拦路虎”“绊脚石”,各种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科技“卡脖子”等现象日益严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矛盾风险挑战众多,治国理政的任务空前艰巨。在这样的深刻变革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扬斗争精神,不忘初心、闯关夺隘,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我们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动真碰硬,树立底线思维,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战胜各项风险挑战。
(二)以斗争精神推动自我革命,纵深推动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打虎”“拍蝇”“猎狐”等方面齐头并进,查处了大量的贪腐案件,及时处置党内的各种腐败问题,着力防范化解党所面临的脱离群众、纪律松弛等风险。这些都表明了我们党坚决同腐败分子斗争到底的决心。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所面对的“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是极其严重的,对那些盘根错节的复杂问题、年代久远的遗留问题、长期形成的惯性问题,要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善作善成;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坚持自我革命,纵深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三)以斗争精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采取扶贫措施,同贫困问题进行坚决斗争。协作扶贫、定点扶贫、精准扶贫,多项脱贫措施共同发力,因地制宜地解决顽固突出问题,使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2012年到2020年短短八年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设有效衔接起来,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力量朝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结 语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熔铸的精神品质,是面对各种困难挑战的重要法宝,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要勇于投身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充分发扬斗争精神,以百倍的信心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