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与改革思路
2023-03-21朱学红李欢欢戴吾蛟汤启萍
朱学红,李欢欢,戴吾蛟,汤启萍
(1.中南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 研究生院,长沙 410083)
在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我国对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为了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应运而生。2011 年,我国首次设置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并于2012 年在清华大学等25所试点高校开始招生,2017 年新增北京交通大学等16所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目前全国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达40 所。为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201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和交通运输8 个专业学位类别[2],从2020 年起按调整后的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3]。2021 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制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供各高校结合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情况选择参考[4]。
从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立时间和工程领域国际竞争力来看,与国外相比,我国工程博士教育起步较晚,工程博士的培养探索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同时,工程专业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 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法律、会计及工程等专业服务的竞争力指标排名,我国仅处于第69 位,远远落后于率先开展工程博士教育的美国、德国、英国等国[5]。
为更好地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助推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借鉴已有研究及英美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呈现的几大主要特点。面对工程博士从招生、培养到学位授予环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建议从加强招生宣传引导、突出校企联合培养、注重依托工程项目及细化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改进完善,以切实提升工程博士培养成效。
一 回溯与总结:工程博士教育发展概述
回望过去十年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历程,我国工程博士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招生对象调整,招生规模扩张
在2011 年决定设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2011〕10 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工程博士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具备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6]。2018年国家对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改革后,《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学位办〔2018〕15 号)(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中补充指出工程博士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7]。
在高校执行过程中,工程博士招录方式改革初步显现为分层分类与多样化的趋势[8]。从各高校发布的工程博士招生简章来看,2017 年及以前,工程博士招生对象一般为具备硕士学位或满足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条件、工作时间达到一定年限且具有较丰富工程实践及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2018 年及以后,大部分高校的工程博士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招生对象也相应有所调整,某些高校允许应届硕士毕业生或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以硕博连读的方式报考工程博士。
(二)校企联合培养,打造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办〔2011〕72 号)(以下简称《通知》)中指出首批试点高校需结合工程博士的定位、设立背景及意义创新培养模式,造就未来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2018 年《改革方案》将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7]。可以发现,培养目标体现了“工程”内涵。不同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既要求掌握工程理论与科学知识,更应重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对工程实际产生重大影响。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方案》与《改革方案》均指出工程博士应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高校可利用科研资源优势培养工程博士在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方面的能力;结合工程实际与企业承担的重大工程项目,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博士进行工程实践,双方优势得以整合,最优化人才培养效果。
从培养目标来看,各高校对工程博士的培养均突出了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定位。如清华大学[9]、东南大学[10]、哈尔滨工业大学[11]、中南大学[12]等高校的招生简章或培养方案中均提出了培养面向工程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的目标。从培养方式来看,首批试点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全部明确规定了以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中至少有一位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导师[13]。
(三)学位论文注重工程创新,成果形式多样
《改革方案》对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7]: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研究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和科技奖励等。
从试点高校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或相关规定看,各高校对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均侧重于解决工程实践领域的问题并作出创造性成果,突出工程实践创新的能力,同时对科研成果要求都呈现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东南大学规定学位论文应“侧重于解决来自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论文选题应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工程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工程实际,取得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工程博士的科研成果形式包括:①学术论文;②科研成果奖励;③专利;④国家工程领域标准[10]。上海交通大学对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形式不做统一限定,但要求“必须反映工程博士生在读期间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的贡献和创造性成果,以及独立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工程实践项目”,科研成果可为以下形式之一:①学术论文;②行业或国家、国际标准;③科技成果奖励;④专利;⑤设计方案或设计报告[14]。清华大学[13]、中国科学院大学[13]、国防科技大学[15]等高校对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均有相似规定。
二 掣肘与限制: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困境
工程博士学位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培养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培养过程推进困难、与工学博士培养趋同和学位授予标准模糊等因素阻碍了工程博士教育进一步发展。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合理的生源选拔机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6]。2018 年扩招之前,工程博士招生的条件和要求较高,招收的范围和领域较窄,招收人数有限,招收对象大部分是企业的工程技术核心或工程管理骨干,生源起点较高,生源质量较好。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虽然招生条件和招收领域都有一定程度地放宽,但组织生源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因此招收对象范围有所扩大。此外部分考生对工程博士的理解和认识不够,甚至认为工程博士与原有在职工学博士没有区别。结合以上情况,一些不具备工程领域领军人才潜质的生源也被招收,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二)培养过程推进困难
工程博士的培养过程推进困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课程学习组织困难。工程博士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又是联合培养企业的工程技术骨干或高级管理人员,囿于企业繁忙的生产经营活动,工程博士难以集中一段时间在学校上课,再加上不同方向招收的工程博士人数很少,导致工程博士的课程学习组织困难。
2)专业实践监管困难。专业实践是区分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培养的重要一环,首批试点高校均要求工程博士参与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为三年[17]。专业实践通常要求结合企业承担的实际工程开展,高校一般不集中组织,这就导致学生实践质量与效果难以监管。尽管专业实践结束后学生须提交实践报告,但难以判别和考核学生实际参与度。
3)校企合作指导困难。各高校工程博士都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培养,高校须为工程博士配备一名在工程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学校、企业、导师及学生四方的利益诉求难以达到平衡,企业及企业导师的参与度很低。如果校内导师与企业没有项目合作,校内导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在企业处于放养状态,未能发挥校企合作指导的实质性作用。
(三)工程博士培养与工学博士培养趋同
由于工程博士培养推进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加上指导教师与学生对工程博士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理解的偏差,导致目前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培养过程基本相同,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像在职工学博士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环节趋同。工程博士培养方案中对包括科研训练、学术交流、资格考试、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等在内的培养环节要求基本与工学博士一致。再加上大工程教育观下的工学博士培养也需要结合企业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较高端的专业实践,导致专业实践环节也有趋同之势。
2)指导方式趋同。虽然工程博士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企业导师参与度较低,而校内导师仍习惯于采用“以课题为主,以论文为本”的工学博士培养模式,同时部分校内导师本身注重学术理论,缺乏工程经验,也只能按照工学博士培养模式进行指导。
3)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和机制趋同。虽然《改革方案》明确了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和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并体现工程博士的实践特色,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学位论文盲审和抽检还是以论文的学术性标准为要求,并未针对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制定单独的评阅标准,导致学生、导师和学校都不敢降低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要求,相反工程应用评价要求却未体现,这显然违背了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要求。
(四)学位授予标准模糊
从国家有关政策文件规定来看,《方案》与《改革方案》是各高校制定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方案》中要求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能反映学位申请者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6],2018 年《改革方案》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成果形式和评价要点。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改革方案》中对学位论文的核心要求与《方案》基本一致,仍是作出工程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成果。尽管《改革方案》对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划分了更细致的界定,但由于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的差异,缺乏权威的学位授予标准,各高校对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的描述仍然比较笼统。已有学者指出,与工程硕士相比,工程博士的学位授予标准依然缺失[18-19]。考虑到各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的特点不同及成果要求具有差异性,模糊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将不利于高校和导师对工程博士的培养。
三 建议与展望:工程博士教育改革思路
鉴于目前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在招生、培养及学位授予环节仍存在若干不足,并随着今后我国工程博士的招生规模将不断扩大,在借鉴已有研究及国外工程博士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思路。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生源质量
我国存在根深蒂固的“重道轻器”文化与“官本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工程博士招生的障碍[20],同时部分考生对工程博士缺少充分了解,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一是政府部门应加大工程博士的宣传力度,增进行业社会对工程博士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工程博士教育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二是高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宣传,灵活宣传方式,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采取线上直播、线下宣讲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生源。三是在工程博士扩招后,针对没有工程领域实践经验、对工程博士缺乏了解的考生,在宣传过程中着重介绍工程博士的特点、报考条件及其与工学博士的区别,使考生明晰工程博士定位,引导考生根据自身情况科学报考,提升考生能力素质与工程博士要求之间的匹配度,从而精准选拔人才。
(二)改革培养机制,强化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工程博士的总体毕业率较低,大部分学生都未能完成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面对我国工程博士培养过程推进中的种种困难,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培养机制。
1)灵活管理模式。对于定向工程博士与非定向工程博士建议分班管理,可采取网上授课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学习,此外还可以分别明确规定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论文写作等重要环节的时间节点[21]。
2)注重专业实践成效。工程博士均须进行规定时限的专业实践,对定向工程博士的时限可适当放宽。专业实践期间工程博士要定期向导师组汇报研究进展和成果,专业实践完成后应提交专业实践报告并由导师组结合工程博士专业实践表现进行考核打分。
3)充分发挥校企协同创新效应。可借鉴英国工程博士教育的组织管理模式,高校与联合培养企业共同成立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依托中心开展面向企业需求的工程博士的招生、培养及学位授予,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可招收联合培养企业的工程领域人员,条件成熟时,国内多个高校也可联合起来与企业共同组建工程博士中心。其次校企联合参与工程博士教育全过程,共同商议决定工程博士招生计划、招生方向和招生人数,权威行业企业专家、导师组根据工程博士参与工程项目或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要求具备的能力素质制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企业导师须全程参与培养环节考核、论文答辩等过程,同时以工程项目为纽带进行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及技术成果转化,密切校企关系。
(三)立足工程实际,突出工程特色
工程实践是工程博士的本质特征,工程博士教育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工程项目为牵引,在推进工程项目研究进程中培养工程领域实践创新能力。
首先,专业实践等培养环节须与工程博士正在参与和研究的工程项目紧密相关,同时可参考美国高校工程博士培养模式[22],在培养环节的考核上体现多样性,在考核形式上不局限于书面考试,在考核内容上应注重结合工程项目,并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差异化的考核内容。
其次,工程博士教育中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对工程博士校企导师组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校应研究制定工程博士校企导师组管理办法与规定,明晰导师组遴选条件、人员构成、权责范围和指导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组联合指导在工程博士教育中的作用。
最后,针对工程博士研究适应其培养特点的学位论文评审机制和评审方式,建议教育部等部门出台针对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评阅标准规定,突出工程应用评价标准。同时在学位论文抽检中重点关注学位论文与重大工程项目的关联性、工程应用价值、实践创新程度等因素,更好契合工程博士培养目标。
(四)细化学位标准,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学位授予标准影响着学位授予质量,笼统的学位授予标准不仅实际执行难度较高,而且容易导致各高校之间的学位授予质量不一,甚至出现学位注水现象,不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因此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应注重按照工程博士各专业学位类别的特点和职业领域的要求进行分类细化,建议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牵头,尽快制定不同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的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并广泛宣传,使行业社会达成共识,为各高校制定不同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的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定下基调,保证学位授予的统一性和公平性,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四 结束语
工程博士教育承担了为社会输送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精准对接着“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对工业4.0 时代助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应该意识到,工程博士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深化。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历程较短,面对过程中暴露的不足与问题,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准确理解工程博士教育的内涵,更好服务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