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研究

2023-03-20刘甜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回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命题,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毛泽东全面总结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途、特点、关键与方针,构建起中国现代化话语的时代表达。这一时期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发展目标和模式,并对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作出估计,为新时代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提供历史经验。

[关键词]毛泽东;历史经验;现代化话语

[作者简介]刘甜,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0。

[中图分类号] A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10-0024-05

毛泽东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即毛泽东通过理论总结与实践探索形成现代化理论,并将其用于指导现代化实践。有学者已经从毛泽东经典文本《论十大关系》着手分析中国现代化建设话语的构建①,还有学者研究了毛泽东革命话语中的现代化意蕴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从革命到现代化建设的转变,如何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毛泽东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渐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从总结历史经验角度分析毛泽东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有助于思考中国现代化话语的来路与去向,掌握中国现代化话语的整体架构和现实启示。

一、毛泽东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经验来源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泽东面临的时代环境发生改变,国家发展重点由实现民族独立转为开展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在革命话语转向建设话语的过程中,逐渐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是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新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毛泽东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障碍与选择的道路,为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提供历史经验。

毛泽东在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脉络中,推进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曾进行一场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论战,重点讨论了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二是“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一个方式”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剥削与压迫,内部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政府以整合社会力量,这是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障碍。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彻底地打倒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④。毛泽东将夺取革命胜利视为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构建现代化话语中,毛泽东突出强调中国的现代化的“独立”和“自主”⑤语境。毛泽东论述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指出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历史实践清楚表明,资产阶级无法承担革命重任,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能带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现代化是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实践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生产是国家的中心任务,毛泽东强调把新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这一时期对现代化的探索与成效,是毛泽东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实践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现代化实践,首先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再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现代化的理解,“包括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聚焦经济建设中的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坚定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并在开展土地改革时注意保护富农,维护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新中国进行抗美援朝,加强建设现代化国防,力争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国际环境,坚定维护民族独立。新中国在镇压反革命中,消灭社会反动势力和封建残余力量,努力为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1952年下半年,毛泽东开始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⑥,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党的八大会议上,宣布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政权和积累资本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现代化的认知,并经常使用现代化话语指导工作。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理论经验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前途,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特点,阐述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建构,为创建中国现代化话语提供理论经验。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社会主义为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是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根本底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为不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必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必经之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特点,毛泽东强调用革命手段推翻反动势力,为开展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结束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发展的束缚。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⑦。毛泽东在探索实现现代化时,把经济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推进,把发展生产作为国家重心。并设想用“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带动“文化建设的高潮”⑧。长期受压迫的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不甘落后的决心,中国必将努力实现现代化。

(四)苏联、欧美的现代化进程是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借鉴经验

中国在被动卷入现代化浪潮中,主动迎接现代化挑战。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不具备开展现代化建设环境,缺乏现代化建设经验。苏联和欧美的现代化实践,是毛泽东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借鉴经验。

学习外国经验,主要是以学习苏联经验为主。毛泽东学习欧美的现代化经验,因国情不同主要是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能力。毛泽东学习苏联现代化经验,经历了从全盘学习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取舍的过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已经指出,国外的好经验,特别是苏联的经验,对我们有指导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访问期间观察了苏联的经济与文化建设。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信中曾写到,“国际历史和中国相同者,只有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⑨。新中国和苏联都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开展建设,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强调,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苏联过分强调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重过小,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市场上货物流通、货币稳定。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分析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指出,要“有分析有批判的学”,“已经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办了”⑩。毛泽东在学习外国现代化经验中,重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话语。

二、毛泽东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时代表达

毛泽东在总结经验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基本框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理论,并用于指导现代化实践。

(一)新中国的现代化前途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我们的总目标就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中再次强调,这次大会就是總结党的七大以来的经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代化前途聚焦“伟大的”和“社会主义”两个关键词。旧中国落后挨打,每个中华儿女迫切希望民族加快强盛起来。“伟大的”既指中国不通过侵略与掠夺别国的方式积累资本,运用内部积累的方式增强国力,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国,“伟大的”又指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积极担当大国责任,帮助其他落后国家实现独立与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革命是伟大的革命,中国建设事业是伟大的建设事业。毛泽东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起来,确立我国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一方面“社会主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发社会活力,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符合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贯彻群众路线。中国探索现代化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新中国的现代化特点是“团结”、“学习”、“和平”和“赶超”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呈现出四个典型特点。即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学习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般经验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团结是新中国构建现代化话语的历史底色。斯莱姆分析到,毛泽东在很早谈到中苏关系时就指出,“团结并不意味着服从”?。毛泽东在《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中强调,凡是一切爱国者、能够团结起来的人都应该团结起来,而且永远是这样。在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团结一致的优秀传统。开展现代化建设,团结国内外力量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扬。学习是新中国构建现代化话语的时代底色。毛泽东鲜明指出,中国缺乏现代化建设经验,应该采取真心实意、谦虚的态度学习苏联的长处,不但学习理论,而且学习先进技术。在学习时做到有选择的学,将学习他人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用发展运动的眼光学习,总结历史经验着眼未来。和平是新中国构建现代化话语的基因底色。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讲到,我们要“向着保卫世界持久和平的胜利而继续前进”?。中国历来爱好和平,为争取和平而奋斗,努力实现合作共赢。赶超是新中国构建现代化话语的奋斗底色。1955年毛泽东曾讲到,“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中国历来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且新中国具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甘落后的奋斗精神,让中国不断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

(三)新中国的现代化关键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两大阵营对峙,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武装威胁和封锁禁运,中国不可能加入西方市场体系中。毛泽东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思考中国应该如何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毛泽东将社会制度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与科学技术从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革命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关键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则是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所有制。一方面是改造的问题,社会制度的变革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展开,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社会条件。调整生产关系首先从农村开始进行,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毛泽东强调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则,发挥个体经济与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同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尤其指出注意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运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将社会制度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发挥资产阶级的技术与管理作用,循序渐进,使他们逐步变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发展的问题。新中国借鉴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毛泽东曾提到,只有生产力极大程度提高,保证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完全独立,新中国才能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目标。

(四)新中国的现代化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毛泽东十分重视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这里讲的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在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中,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分析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关系、机制,寻找出其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一方面,毛泽东强调积极因素越多越好,首要问题是保证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团结、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社会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有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反革命因素作为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是可以被转变的,要采取正确的政策进行转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团结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对待资产阶级要以斗争求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毛泽东及时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正确政策。在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中,正确对待富农阶级,有利于最大限度孤立地主和保护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找到正确的方针,即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最大程度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三、毛泽东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现实启示

毛泽东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中国现代化话语。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确立中国现代化根本性质、构思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研究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估计中国现代化实现时间,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推进实现现代化提供历史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在外部回应和内部选择中确立中国现代化根本性质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成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新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大阵营对峙,新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历史考验和在实践中确立的。土地革命战争失败,地主豪绅阶级夺取革命果实后,中国共产党清楚认识到,自身必须牢牢把握革命的领导权。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实践。毛泽东曾谈到,“中国各民主党派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和农民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前进的”?,“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国家,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早已指出,中国革命分为两个步骤,经过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在调整工商业和改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时,坚持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毛泽东在同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代表团谈话时强调,“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是毛泽东探索现代化最重要的两条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这两条经验作为根本性质确立下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在把握历史与立足时代中构思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现代化的认识集中体现为“四个现代化”目标。但这四个目标不是直接提出的,也不是一次性提出的,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

首先提出的是工业现代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毛泽东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核心,经济建设的目标就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毛泽东强调,只有实现国家工业化,才能得到彻底解放。农业现代化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新中国要逐步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重要内容。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曾讲到,“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安排人员进行学习,有了科学技术,有了实践经验,就能更好开展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强调组建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研究“现代化国防”。国防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开展现代化建设需要良好的、稳定的国内环境。1953年毛泽东审阅文件时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955年毛泽东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谈话中强调,我们现在还是个农业国,正在努力把这落后状态加以改变,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有现代文化的国家。

这一时期,毛泽东在构思现代化发展目标时,“四个现代化”目标逐渐清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与当下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现代化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现代化建设水平日益提高。

(三)在具体分析国情中研究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

毛泽东在学习苏联模式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要进行“中国式”的发展。罗荣渠曾分析中国在1949年至1956年探索现代化的特征,“仿效苏联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建立中央指令性的计划经济,通过内部积累,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高速工业化戰略,并进行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改革。”这一时期中国探索现代化,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呈现出三个主要的“中国式”特征。

首先是新中国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不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传统与和平环境,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革命,决定了新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已经鲜明指出,这既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特点,也是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其次是毛泽东强调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具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意义。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长期遭受外来侵略。中国谋求自身的独立发展,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还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探索出实现社会主义的独特方式。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提出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对现代化发展模式不断进行调整。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国推进和拓展的现代化,既有现代化一般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着眼于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四)在推进现代化实践中估计中国现代化实现时间

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展现代化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现代化的认识。在不断加深认知中,毛泽东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作出估计,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实现时间的估计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成立时,毛泽东提出了“三年准备和十年建设”的思想。1949年毛泽东讲到,三年五年内,我们的经济事业可以完全恢复,十年八年内,我们的经济就可以得到巨大的发展。195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开宗明义指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要使省市级以上干部都明白。”第二个阶段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后,毛泽东提出了“三年恢复和三个五年计划”的构想。1953年毛泽东分析认为,完成整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毛泽东在《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指出,大约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那时中国就基本可以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前两个阶段,毛泽东设想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第三阶段是毛泽东开始提出“五十年建设”的构想。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提出,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到,这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如五十年的时间,即整个下半世纪。

随着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逐渐积累,毛泽东在实事求是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拉长现代化建设战线,为实践活动留有余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注释]

①李永进,程帆.《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话语的构建[J].毛泽东研究,2022(05).

②赵士发,宋雅萍.毛泽东革命话语的内在逻辑和现代化意蕴[J].毛泽东研究,2022(03).

③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势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上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8:218.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2.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⑧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27.

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25-426.

⑩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8.

?斯图尔特·R·斯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杨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0-71.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6.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0.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5.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8.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0.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5.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0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0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8.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3.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
新疆“三反”运动的历史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理论价值浅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斗争实践与历史经验
借鉴历史经验 加强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统一全党思想的历史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