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3-03-20刘玉玲张元臣彭仁海
刘玉玲,王 涛,张元臣,彭仁海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而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自2005年上海基础教育“两纲教育”理念的探索与成功实施以来,高校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指引,开展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探索[1-2]。课程思政的核心目的是“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显性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与隐性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3]。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4]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该纲要的发布进一步坚定了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与方向。
微生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课程内容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5]。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正全方位影响着人类生活,现代生命科学的各分支领域渗透着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长期以来,微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课堂教学偏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关注较少。近些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了课程思政改革理念,笔者从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教学积累,为生物类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提供参考。
1 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树人必立德,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两张皮”的问题,培养德才配位的接班人是高校应有之义。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的主渠道,课程则是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是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价值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全过程[6-8]。
微生物学课程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发展历史悠久,科学知识的背后承载着科学家敢于质疑、求真求实、批判创新和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课程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息息相关,蕴含着敬畏生命、人为关怀、生态环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为精神,因此微生物学课程是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探索思政融入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生物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从知识、能力、做人方面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
2 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
2.1 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任课教师也倾向于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思政教育理念相对缺乏。在课程思政建设之初,首先在课程教师团队中组织参加有针对性的线上培训课程、开展研讨,改变惯性思维,消除抵触情绪,接受并认可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师首先要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开阔专业视野,洞悉学科知识点的“前生今世”“左邻右舍”,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专业知识与教学的结合点,搜集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的言行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道德标准。加强教师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打造高素质“四有”好教师,守好自己承担的专业课程这段思政育人之“渠”[9]。
2.2 加强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明确课程育人目标,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必须依托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育人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课程思政目标。综合任课教师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以课程知识体系为基础,结合微生物学发展史以及学科领域的知识内涵,从专业自豪感、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敢于质疑、求真求实、批判创新和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生物安全意识等方面着手,凝练课程思政案例,具体见表1。
表1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改革教学方式,注重融入技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思政融入应做到不生硬、不牵强,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先对专业知识点对应的思政素材进行梳理,明确思政切入点和期望达到的思政教学目标,依托线上课程平台辅助教学实施,并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多元化的思政融入教学方式。
后疫情时代加速了信息化、网络化教学的发展,线上课程平台的建设使得教学资源网络化。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首先要突破封闭的课堂:把一部分知识点对应的思政案例的微视频、纪录片以及微生物学科有关的前沿进展文献资料等在线上课程平台发布,作为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学习的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提交心得、评论,然后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升华,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原核微生物“三体”内容前,把“衣原体之父”汤飞凡的纪录片《百年湘雅:第四集 汤飞凡》视频资料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发布,同学们可通过课前的视频学习在学习通平台上发表学习心得。一方面,通过汤飞凡的事迹让同学们认识到我国科学家对微生物学研究史的重大贡献,加深了同学们对衣原体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批判质疑和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另一方面,使思政教育的融入从时间上对正常的授课进度不产生干扰。
课堂教学设置教师讲授、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学生讨论、问题反馈等环节,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如“雨课堂”“学习通”等)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互动使学生在思考中思想政治接受洗礼,端正学习态度。课下,借助线上课程平台发布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学科前沿进展,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在线讨论和分享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的研究兴趣得到提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 课程思政实践效果分析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反映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结果,以推动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不同于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评价不能借用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进行准确评估。评价高校课程思政应立足于学生、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有效性[10]。学生的获得感和践行率是课程思政实践效果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日常学习表现、校院两级督导反馈、学生评价、科研实践产出等方面进行实践效果分析。
微生物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和实践产出体现出来。实施之后,2020—2021届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显著提高,课堂互动氛围更为活跃;课下通过线上课程平台学生自主学习、提问、讨论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人数增加,且在科研参与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明显提升,一部分同学从科研选题到实验设计都能独立完成,2020届和2021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共获得国家奖励8项、省级奖励20项。
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微生物学课程在期末的学生评教中连续2年评为优秀,学生反馈通过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使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兴趣大大提高。鲜活的思政案例让他们真实认识到爱国、敬业非虚幻的口号,而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学校督导组日常听课反馈也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给出较高的评价。
4 结语
笔者参加课程思政培训课时,一位专家曾说过:“专业课与课程思政是食物与能量的关系,无论你吃何种食物,必然吞下若干能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育人”与“育才”是一个双赢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德育的同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可度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必将得到提高。因此,作为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教师,在潜心专业教学的同时,要注意挖掘课程的育人元素,切实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培养德才配位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