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研组建设的“五加”路径
2023-03-18徐春喆卢露郭珊
徐春喆 卢露 郭珊
学校教研组作为落实教学理念、开展校本教研、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最基层组织,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了响应学校体育发展的高需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力突出、充满活力的专业化体育教师队伍,笔者所在的体育教研组将章贡区教学研究中心体育学科教研理念和赣州市黄福娇体育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思路结合本校实际巧妙落地,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教研走进课堂,并逐渐走出了“五加”成长之路。笔者以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的“五加”路径与同仁分享。
一、专职+兼职:共建体育教研学习共同体
1.统筹管理,完善制度
学校体育教研组现有专职体育教师16人、兼职体育教师64人。由于兼职体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每周1~3节体育课不等,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需要专职体育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帮助。体育教研组借鉴赣州市黄福娇体育名师工作室的梯队建设制度,构建了“分管体育校长—体育教研组组长—体育备课组长—年级体育队长—队员(专、兼职体育教师)”的管理模式。即由体育分管校长直接领导,体育教研组组长统筹安排工作,每个校区设1个备课组,由备课组长牵头分校区督促年级体育队长执行具体工作计划。
2.专兼互助,共同成长
每学期初,体育教研组组长牵头研讨制订校级教学计划后,体育备课组长分校区带领组员每月组织1次体育研讨课,研讨课由专职体育教师上课,要求专兼职体育教师全员参与并纳入考勤。为了充分发挥专职体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专兼职体育教师队伍教研学习共同体,参照章贡区教学研究中心体育学科推行的“盲盒式”教研机制,在评课环节利用小程序进行现场随机抽签,被抽中者现场评课,将教研扎根课堂,做教师需要的真研讨。“抽签评课”的随机性倒逼教师认真看课、评课,教师的活动参与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了95%,教师的评课质量也明显提高。扎实的研讨活动不但提高了专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让兼职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兼职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堂逐渐由“放羊式”转变为有目标、有组织、有内容的“三有课堂”。
为了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专兼职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学校分校区,每学期组织开展教职工气排球比赛、篮球比赛、舞龙舞狮培训、网球培训等社团活动,比赛通常以年级为单位,由年级体育队长负责组队报名,通过“以赛促训”,提升专兼职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经过多次比赛和培训,有运动特长的兼职体育教师陆续成立了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社团,打破了体育技能只能专职体育教师来教的传统,学生体育社团数量由原来的8个增至18个,覆盖面显著扩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由2017年的84.75%增至2023年的90.01%。2022年,在全区优秀教研组的评比中,章贡区第二小学体育教研组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并作为优秀案例在全区进行推广。
二、课题+读书会:共培体育教师学习能力
1.课题引领,夯实理论水平
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体育教师将教学理念更准确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进行研讨又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章贡区教学研究中心将课题研究作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加强体育学科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设计了赣州市黄福娇体育名师工作室与体育教研组的共建机制,规划了“点—线—面”的课题研究辐射路径,即一个工作室核心成员牵头,带多名研修教师(覆盖全区各个学校),以“教研发现问题—课题研究问题—循证确保科学—成果反哺教学”为行动链条,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及教学实践水平。学校体育教研组全面贯彻该机制,成立了3个校内课题研究小组,公开推举出3名组长,其中1人为黄福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通过双向选择,每组组员中有5~6名专职体育教师、20~25名兼职体育教师。要求各小组围绕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争取做到组长人人有课题主持、专职体育教师人人有课题参与、兼职体育教师人人了解课题研究相关内容,每个研究小组以3年为周期,申报并完成1项课题。近3年来,围绕教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研组共申报、结项省、市级课题5项,如省级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数字资源的建设及应用实践研究》、市级课题《校园网球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等。
2.读书交流,培养学习能力
为了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写作能力,结合区级教研计划,将“读书会”融入日常教研中。学期初,由教研组长牵头主持,经讨论列出学习书目,规划每月1次的“读书会”主题,对指定书籍进行强化学习。如,2022—2023学年,集中学习的书目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寻觅意义》。“读书会”对发言礼仪、PPT的制作规格等方面设定了具体要求。“读书会”前1周,通过“盲盒抽签”的方式,确定每期的主讲人(1名)和记录員(1名);活动当天,主讲人结束分享后,通过“盲盒抽签”的方式确定点评人(2名)和分享人(6名),点评人对主讲人的分享进行点评,分享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谈感受,重点探讨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落实与运用情况,鼓励全员主动发言和参与讨论。“读书会”结束后,每人结合教学实践提交不少于800字的学习心得,以解决大多数体育教师不爱读书、写不出东西的积弊。近3年来,团队成员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及时汇总、提炼,陆续发表论文及论文评奖共计20余篇,并在2022年完成了网球校本课程《“小葵花”校本教材之魅力网球》的编写,为学生学习网球技能提供了可视化参考。
三、主题研讨+联合教研:共磨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1.研讨思辨,增强创新意识
校内日常教研根据区级教研的安排,以学期为单位,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围绕体育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主题,如篮球大单元设计、结构化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以学期为单位的主题教研,为教师进行“研讨—实践—再研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强化了教学主阵地的质量,突出并及时解决了课堂真问题,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多典型“样本”,市级课题《体育教学中“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实施策略》就是在以“结构化教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中萌芽的。
根据不同的研讨主题,每月进行1次跨校或跨学科联合教研,便于教师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教学相长。如,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教研时,充分发挥兼职体育教师的学科优势,要求承担校级及以上研讨课的教师,在第2次备课时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与相应学科的兼职体育教师或邀请相应学科的教师共同研讨制订教学目标。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日常渗透,体育课堂逐渐实现了与国防教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了综合育人功能,同时增强了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近3年来,教研组成员在学科融合案例中收获颇丰:水平一《立定跳远》一课,利用“纸板测量尺”,将体育与数学学科融合,在2022年章贡区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水平三《技巧:前滚翻成蹲立—后倒成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挺身跳》一课,将体育和信息与技术学科融合,在第九屆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中入选中国教育学会课程资源库名单。
2.有效应用,提升教学能力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后,体育教研组围绕“掌握1~2项运动技能”,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教师专业技术、项目特点等因素进行研讨分析,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将花样跳绳和篮球确定为本校学生需要掌握的2项技能。体育教师自由组合,成立了“篮球小组”和“花样跳绳小组”,并推荐具有该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组长,组长牵头,按照“一至六年级”“每学年”“每学期”3个层次设定“大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确保每个学期每个项目至少有18个课时。2023年春季,章贡区在开展“篮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原地胸前传接球—行进间胸前传接球—投篮”的大单元研讨课时,章贡区第二小学体育教研组与章江路小学体育教研组作为推广“大单元教学”的案例,进行联合教研,共同承担了连续4节研讨课,2个教研组教师集中备课,相互讨论,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联合研讨—呈现反馈—调整修改”的过程中再次成长,最终呈现出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为落实巩固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日常教学中,要求体育教师“学—练—赛—评”一体化组织教学,并且每年组织1次校级“向阳杯”教学竞赛,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选拔出了优秀教师参加更高级别的研讨课、赛课活动。如,2023年,水平三《篮球行进间运球+胸前传接球》课例从“向阳杯”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章贡区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线上+线下:共育体育教师能力迭代更新
教育数字化是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举措。从2018 年开始,章贡区教学研究中心每年针对体育学科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剪辑、线上资源的应用与共享、体育课的直播与评课等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并在年底的全区体育教师能力测试活动中通过“微课制作”“直播课”“线上评课”“线上教研”等方式,对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行考核。笔者所在学校体育教研组坚持将信息技术嵌入到常态化资源设计和常态化工作中,逐步实现从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到嵌入式学习的转变。如,每月1次的校级研讨课,借助“菁体育”等平台进行直播,要求专职体育教师必须线下观摩、评课和研讨,兼职体育教师通过线上或线下参与,其他外校教师可进行线上观看,并进行线上评课,为教师的学习和进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已累计完成直播课20节,参与线上评课225人次,实现了以教促学、全员参与、共同提升的目的。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体育教研组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及年龄特点,系统设计了家庭体育作业,制作“微课”“短视频”和图文解说,累计68节,丰富了家庭体育作业数字资源,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练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有效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锻造了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五、帮扶+考核:共推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1.团队互助,增强综合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专职体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体育教师共同成长,体育教研组将专职体育教师分配到各个年级,确保每个年级至少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并任年级体育队长,教务处再根据课务量等为每个年级配备5~8名专兼职体育教师。年级体育队实行队长负责制,建立微信群或钉钉群方便管理。学期初,队长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组织本队的专兼职体育教师进行“课时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主题培训;课余时间,组织本队专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师体育比赛;学科融合研讨时,组织相应学科的兼职体育教师共同制订教学目标等,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捆绑式考核,促进专业成长
为了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增加团队凝聚力,学期末,教务处对年级体育队的专兼职体育教师进行“捆绑式”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以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申报或完成一项课题,组内成员均可获得同等奖励分值,纳入学年绩效考核(只奖不罚);实践方面,每学期在各年级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集中考核,根据该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对该年级体育队的教师进行“捆绑式”打分评级。考核内容:体质健康测试所有项目、随机抽取1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以年级为单位,每个班随机抽取5名学生,根据体质健康测试的考核标准以及学期初制订的评价方案核算成绩,然后得出平均成绩;考核结果:排名1~2的年级体育队等级为A,排名3~5的年级体育队等级为B,排名5以后的体育队等级为C,只有等级为A或B的年级体育队教师才可以参与本学期“学科之星”的评选。考核制度的实施让所有专兼职体育教师都有了危机感,督促着每一名体育教师认真做好日常教研,全面提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