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和银行体系研究

2023-03-18周春英

生产力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银行金融数字

周春英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主导的金融资源跨境流动在全球金融空间秩序方面的塑造作用极为重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凸显了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实施变得谨小慎微,对于金融零售市场业务而言,通常集中于低风险、高收入客户群体。由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上看,受到金融排斥的影响转向收缩,之前过度依赖路径所表现出的刚性金融空间结构有所变化。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金融拉动的“金融包容”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出良好态势[1]。由本质上看,金融包容指的是个体、企业、群体、组织等更好地融合于金融系统。相较于只重视包容宽度的金融普惠,金融包容也侧重包容宽度、包容深度,强调在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使各参与主体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便于互利共赢目标的达成。数字金融的发展及使用,让金融服务不受空间束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服务费用,减少了信息不对等所引发的相关费用,避免出现违约问题。这体现了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效应[2]。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开始转变为以优化经济、转换增长动力为主,突出统筹发展,拉近收入差距,巩固我国经济质量成效,所以,包容性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方式,更突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文献综述

2005 年,联合国提出了“金融包容”,由于这一概念是一种多维度的复杂概念,不同组织机构对其定义存在差异[3]。Ahamed(2019)将其定义成包容性增长在金融领域的运用,而在金融包容的持续优化下,金融包容和银行体系发展间的联系难以进行简单的概括[4]。在金融包容作用下,银行体系能够更加稳定。相关数据显示,金融包容处于高水平时,对银行体系具有积极意义,能使其保持稳定。此外,两者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通常产生在金融服务边际成本低、存款比例高的银行[5]。

Morgan、Pintines(2018)提出在对金融包容和银行体系稳定间关系的验证中,使用两种不同的金融包容指标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6]。Cihak 等(2016)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后,最终所得出的结果进一步确定了金融包容和金融稳定的权衡关系,结果发现,只凭借衡量两者之间的指标无法确定该权衡关系的程度,还需要利用估计值的协方差。当社会经济处于平稳,两者呈正相关[7]。金融包容的持续发展背景下,将直接引起金融体系的信贷扩张,当监管难以产生作用的时候,则会增加其经济体系金融风险。此外,在分析和研究金融包容和银行市场所存在的关联时,如果研究所调取的数据来自不同地方,那么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差异。Jacoiln(2017)通过结合多个发展期经济体数据得出,在银行业的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下,公司业绩由于受到金融包容的影响,呈现出增长的良好态势。在金融包容水平低的情况下,当银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时,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业绩增长起积极影响[8]。孟娜娜(2018)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在银行集中度降低的情况下,普惠金融受到其影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9]。由金融包容和银行盈利性关系的问题上看,对于相邻经济体金融包容的正向溢出效应而言,能够有效改善银行为获取利润,和金融包容之间出现排斥行为的这一问题。

由此可见,当前许多文献都是基于金融包容发展和银行体系的联系,从而展开相应的分析和探讨。不过因为全球性统计数据的收集较为困难,再加上样本出现的时间不长,在构成金融包容指数的不同维度里,面临只关心如何使用数字金融技术,以及只关心用户的数量等现象,造成研究结果过于强调金融普惠性。

二、基于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和银行体系

(一)基于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发展的新特征

数字金融是指通过将传统金融服务业态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融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包括手机银行、电子钱包、移动支付等。通过把传统金融市场、信息渠道和终端、金融工具等进行网络化。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为不同收入群体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金融包容的范围[10]。当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数字金融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包容的深度。2007 年后,我国政府部门陆续颁布了多项指引数字金融发展的政策,并要求金融机构严格秉持我国政策标准向企业分类放贷。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形成了以经济标准为重要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这一体系而言,其并未统筹考虑数字指标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重点考虑银行资产的期限配置,一般情况下,难以发放大量的中长期贷款。总体上看,由金融总量上看,由于出现了金融资源期限错配的问题,所以,金融项目难以实现和足量信贷产品的有效对接,难以满足金融项目的资金需求。由信贷结构上看,很多中小企业获取绿色金融服务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不利于这些企业的长远发展[11]。

金融包容发展,主要体现在将电信和支付网络联系在一起。针对无法上网的部分区域,将电信网络和支付结算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推动与之有关的商业支付服务和信贷发展[12]。近些年来,非洲和亚洲的移动支付账户得到了明显增长,其中,2019 年印度的移动支付账户增长至每千人1 250 个。2015—2019 年,对于中低收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互联网银行业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尤其是泰国等地区,其交易额上升趋势更为明显[13]。

(二)基于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发展的时空趋势

为了对金融包容体系的发展进行更好地观测,本研究将数字金融技术融入建立金融包容指数的过程中。在建立金融包容指标体系深度的过程中,融入已经成功进行登记注册的移动支付账户的相关数据;在建立该指标体系广度的过程中,融入和数字支付有联系的数字支付交易数量等指标[14]。在选取样本时,本研究更倾向选择金融空间内存在社会性关联的经济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性金融中心,而且都拥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本研究通过结合20 个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包容数据,分别对2018 年、2019 年、2020年、2021 年的金融包容综合指数进行计算,从表1可以看出,建立金融包容综合指数的过程中,利用变异系数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值,和数字金融相关的移动支付账户、数字支付交易数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

表1 金融包容综合指数建构指标的权重

若金融包容综合指数的离散度,随时间变化而降低,即金融包容水平差异会伴随时间的变化而减小。本研究利用Sigma 收敛度量指标,对20 个具有全球金融中心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包容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021 年全球金融包容水平的RMD 值、CV 值显著低于2018 年。

通过对不同经济体指数测算发现,尽管2018—2021 年带有传统金融优势的发达地区和国家(美国、德国、英国)的金融包容指数位于前沿,但增速不高。对于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家和地区而言,产生了负增长的情况。但是,对于金融包容指数增速为正的经济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占绝大多数,其中中国内地、俄罗斯、印度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包容指数的增速较高。由上述结果得知,2018—2021 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包容指数呈增加趋势,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拉近了与全球金融包容水平之间的距离,使其内部能够进行自由选择,互利共赢[15]。

(三)基于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和银行体系的关联

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新形势下,各金融机构都在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来扩大经营业务的范围,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实施智能化资信评估,使得客户能够享受到更精准的服务和相应的定制产品。围绕数字金融技术,金融机构能使得不被传统金融接纳的客户,也有机会可以享受到金融机构的服务,并且在这种金融包容服务中,由银行主导进行。这种情况并非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相关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他风险和成本排斥在外,而是增加了对银行体系能否促进金融包容发展的判断难度。

Sarma(2011)在研究中指出,针对银行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而言,这对金融包容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农户贷款而产生的不良贷款率会提高金融包容水平。当前相关数据指出,金融机构所呈现出来的稳健性越高,那么就意味着金融包容的发展程度越低。例如,银行为了确保充足的资本以便于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可能会对资信和收入较低的人群增加门槛,使本区域的金融包容水平有所下降。另外,尽管基于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欠发达区域的金融服务,不过现有的相应设备仍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

对于金融包容的发展而言,必须要处理好商业属性、公益属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银行这一金融机构来讲,它的商业属性更强。数字金融技术下,金融外包在进行空间扩张过程中,银行体系不仅要抓住机遇,还应拓展更多的盈利路径,更要主动肩负起金融体系的社会责任。

三、基于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和银行体系发展的空间效应

(一)数据选取

本研究的解释变量为金融包容指数(IFI),控制变量、解释变量为其他影响因素,主要如下:

1.银行发展水平指标。出于资本趋利性、垄断性的考虑,对银行集中度、存款利率等进行实证分析,对银行内部的垄断性等进行相应的权衡。通过世界银行提供的相关资料,能够收集所需要的关于存款利率和银行集中度的数据。借助和建立金融包容指数相同的方法,对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资产质量、盈利性等进行整合,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银行体系经营指标数据大多源自IMF。

表2 建构银行体系稳健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2.制度因素。政府监管具有重要作用。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包容体系中,为了实现其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可以实现良性竞争、健康发展,必须要发挥出政府监管的价值。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应考虑政府监管的作用。在进行回归分析时,金融自由指数通过交互项的方式融入进去,进一步分析金融开放借助银行体系对金融包容实施作用的方法。

(二)空间模型设定

基于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除了表现为地理距离,更体现了空间的社会性。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在之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一般集中于少数全球性金融中心城市,这说明发达区域在金融流通的走势方面占据主导作用。通过研究其导致的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可以发现,受到这一主导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全球金融空间的结构,即“中心—外围”,然而,全球金融中心多极化的态势,正在尝试扭转这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状态。

(三)实证结果

根据杜宾模型回归结果可知,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包容的发展呈负相关,并且这种负面影响除了会在这一时期出现,还具有一定的空间滞后效应。此外,负向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来讲,它表现得较为明显。当银行资本的充足率比较高时,银行体系的发展也越稳健。

当前背景下,寻求实现金融对外开放的途径,有助于推动金融包容性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在数字金融服务普及率和金融自由度上要尽可能地实现进一步的提升,这种情况下,在促进金融包容空间拓展时,才能够提升银行的稳定性,并充分发挥其在金融包容中的主导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

基于数字金融的金融包容与银行体系发展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朝着竞合方向不断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方面,某一经济体银行体系发展状况,能够对金融关联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包容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集中度能够有效促进金融包容对外扩张,而且还可以降低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促进金融包容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应用数字金融技术,能够在推动金融包容发展的同时,保证银行资产的质量。当银行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提升时,就会对金融包容空间扩张产生负面作用,反之亦然,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而在促进金融包容发展时,通过提高金融开放度能够有效降低银行对自身盈利能力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对金融包容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根据本文的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建议:

首先,在促进金融包容空间扩张过程中,数字金融服务普及率与金融自由度的提升,能够让银行更加稳健,进一步凸显银行的主导作用。

其次,金融包容的发展,可能会对银行稳健性造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到金融包容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所以,在应用数字金融技术时,需要尽可能地优化社会诚信环境,不断提升信息透明度,从而实现银行资产质量的有效提升,而非把边缘地区、企业以及人群都归入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使得银行体系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剧。

猜你喜欢

银行金融数字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答数字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数字看G20
“存梦银行”破产记
P2P金融解读
银行激进求变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