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阶思维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研究

2023-03-17林海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高中语文

林海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设计分析式问题,从低阶问题逐步提升难度,将零散的问题整合起来,能提升学生的分析思维。设计比较式问题,让学生比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评鉴思维。设计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融合经典著作、生活实践展开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融合思维。设计思辨性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

[关键词]高阶思维;课堂教学提问;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4-0004-03

课标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思维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构筑多重对话关系,通过提出多元化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认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效率,以使学生发展分析思维、评鉴思维、融合思维、批判思维。

一、聚焦分析思维,设计分析式问题

(一)转化低阶问题,拾级而上

分析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它指的是运用归纳、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方式,经过仔细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结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聚焦分析思维发展,设计分析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在提问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出低阶问题,然后逐步提升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这样能避免问题一开始就过难,使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如《祝福》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分析归纳祥林嫂悲剧的产生原因。在教学中,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可能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分析,难度过大。教师先提出低阶问题:“文章是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的?能否找出肖像、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看看祥林嫂前后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应句子,然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由于有了具体词句做辅助,所以问题探究的难度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难度更大的问题:“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了哪几次风浪?这些风浪将她的人生推向了什么方向?”这些问题虽然也能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是却需要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分析,因此难度更高一些。再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祥林嫂的身边都是什么人?他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怎么样?你认为他们是否应该对祥林嫂的悲惨人生负责?”学生需探究特殊年代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推理分析能力。最后用以下问题提升学生的证明能力:“你认为祥林嫂悲剧的产生原因是什么?请论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先提出浅层次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挖掘、延伸,沿着浅层次的问题逐渐深入。这样能帮助学生发展分析思维。

(二)转化零散问题,整体推进

在分析的过程中,如果问题过于零散,则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无序的状态。教师可以将零散的问题串联在一起,设置一个主问题。这样能起到化零为整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整体推进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性。

有教师围绕《装在套子里的人》提出了各种零散的问题,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当时的社會环境怎样?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事情?周围人对主人公有怎样的看法?”这些问题过于零散,以致学生的解读效果不太好。教师可以用三种方法,将零散的问题转化成主问题,体现出整体性。第一种方法是围绕文章的题目进行转化。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套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象征意义?‘套子是否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第二种方法是结合文章的脉络、结构进行转化。如“这篇文章具有故事套故事的结构特点。你能否说说该文章有哪些故事情节,它们是如何展现主人公的行为、凸显他的性格特点的?”第三种方法是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进行转化。如围绕中心句“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提出问题:“作者称别里科夫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你认为这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身边真的还有很多和别里科夫一样的人吗?”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善于整合零散问题,围绕一个关键点将所有问题整合在一起,形成核心主问题。这样能构建问题链,并以此帮助学生构筑完整的思维网络,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

二、指向评鉴思维,设计比较式问题

(一)关联评鉴,比较思想内容

评鉴思维指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关联评鉴指的是不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将评价的内容放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根据不同元素之间的关联进行评价。这样能衡量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如在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比较式问题,让学生试着基于不同的生活情境,分析不同主体在面对相同事件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感受。这样能落实关联评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

关联评鉴的具体方法包含下面三个步骤,以《庖丁解牛》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第一个步骤是找到可以对比的两个情境。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普适性,教师创设了古今情境,让学生对比。“《庖丁解牛》的时间背景是什么时候?在这个背景下,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情,获得了什么人生感悟?你所处的时代又是什么时代?在这个时代,《庖丁解牛》中所说的道理,是否还能指导你更好地学习、生活?”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找到“时间点”这个关联元素,让他们认识到虽然生活情境各不相同,但是《庖丁解牛》中所讲述的道理仍具有指导价值。第二个步骤是让学生找到各种不同的元素,思考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如可以将事件的主体作为关联元素,说说“庖丁”和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相似点,思考为什么《庖丁解牛》中的思想对自己也有启发意义。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我的打字技术很熟练,可以不用看键盘,轻松地打字。我认为这和庖丁‘未尝见全牛有相似之处。这篇文章讲的是做一件事情,如果反复练习,就能掌握相关的客观规律,能够得心应手。”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尝试创作评鉴文,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下来,着重说明自己获得了什么体会。通过关联评鉴,学生认识到虽然古今的时代背景不同,自己和“庖丁”的生活经历、技术能力等各不相同,但是《庖丁解牛》的思想内容却有着跨时代的意义,不仅能指导古人更好地学习,而且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二)对照评鉴,比较艺术手法

对照评鉴指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将几篇相同类型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分析,看看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尝试总结作者的语言特点。这样能提升学生的评鉴能力,让他们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是经典的散文,语言优美生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几篇文章有什么异同?”学生要分别找出郁达夫描写故都的秋、朱自清描写荷塘月色、史铁生描写地坛的时候,分别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抒发了哪些情感。学生在对比后可以发现,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白描的手法,以展现景物的特点。不同之处是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故都的秋》展现了悲凉的感觉;《荷塘月色》体现了想要摆脱忧愁的情感;《我与地坛》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生命之美。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拓展思考,总结这几名作者的语言风格。《故都的秋》中有很多整齐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荷塘月色》的语言特点是清新典雅,给人诗情画意的感觉;《我与地坛》的语言凝练生动,给人细腻又别致的感觉。

除了对照评鉴经典的课文,教师还可以将课外的作品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拓展对比。此外,学生还可以对比课文和自己创作的文章,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强自己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

三、基于融合思维,设计开放式问题

(一)融合经典著作,思考人生意义

融合思维指的是将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等融合在一起,找到其中的关联,进行整合思考,进而得出有创意的结论。为发展学生的融合思维,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让学生结合经典著作和自己的个人体验,思考人生意义。

“有人认为,懂得放弃,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为了让学生能辩证思考这个观点,教师设置了以下开放式问题:“不少文学作品都谈到了要锲而不舍,你能否找到相关的资料,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的,想一想自己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同样,你也可以寻找讲述放弃、舍弃的作品,看看自己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指引学生自主挖掘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并深化自己的思考。如对于“锲而不舍”,很多学生找到了出自《荀子》的《劝学》。这篇文章认为要想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专心致志,注意一个“积”,一个“一”。“积”指的是要积累知识,积累前人的经验,并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观点。“一”说的是要专一,做事情不能浮躁。在总结归纳著作的观点后,学生得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是否选择放弃,要看对象,如果是名利、权力这些身外之物,可以适当放弃。但如果是学习,那么我认为还是不能放弃的,要坚持下去。”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耐人寻味的情境,然后提出开放式问题,并引导学生融合经典著作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从著作中得到启迪,进而提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二)融合生活实践,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提出主问题,然后顺势提出一连串附带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分析。

在阅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实践,设置主问题。一般来说,主问题的作用是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例如:“假设有朋友从外地来到你的家乡,此时正值某传统节日,你认为要如何给朋友介绍家乡独特的节日风俗呢?”结合此问题,教师再从生活的不同角度入手,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如“如果朋友是一个喜欢探究的人,他不仅仅想参与风俗活动,还想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有什么不同,想探索原因,你应该怎么做?”“要做好活动规划,你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那么,你该用什么方法去了解呢?”“在即将和朋友分开的时候,你想要送给他一些纪念品,你会如何选择?”。学生围绕这些具体问题,结合自己的想法开展创造性活动。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自己家乡的年画很有特色,于是上网搜索了相关资料,指出可以制作年画送给朋友,并向朋友介绍各地年画的区别。这名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基于批判思维,设计思辨性问题

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思维能力有限,常常会提出一些错误的观点。教师可以设计思辨性问题,由此让学生自主寻找、发现自己观点中的错误之处,并进行纠正,从而端正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师说》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思辨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首先要发现学生的错误观点。如有一名学生这样认为:“我觉得作者的观点也并不完全正确。在《师说》中,作者认为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说,没有能力的人也可以当老师了呢?”其次,要分析学生的错误观点,看看他们为何会出现错误,原因是什么。这名学生之所以会有如此想法,是因为他没有了解作者设定的前提条件。作者并没有无条件地认为所有人都能当“师”,更没有说没有能力的人也能当“师”,而是说,面对具有能力的老师,不必再关心他们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最后要结合学生的思维错误,提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如“请注意作者的这篇文章叫《师说》,那么,是否已经限定了讨论的对象是‘师呢?‘师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包含关系、上下位关系还是同等级关系呢?你能否先说一下,什么是‘师,然后再来分析作者对‘师的观点?”。这样一来,就帮助学生注意到了自己的思维缺陷,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此前的观点存在问题。

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主动思考,直面自己的问题,然后完善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问题思考,学生能学会选择,学会更好地建构思维方式,并形成尊重、理解、包容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阅读课文,学生的解读水平便能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构建多重对话关系的过程,教师通过提出多种形式的课堂问题,能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文学形象,挖掘其中蘊藏的意义,进而提升学生的分析思维、评鉴思维、融合思维和批判思维。教师要重视提问的依据、目的等方面,合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知识、解答问题、发展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1]  叶秀碧.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J].读写算,2018(36):103.

[2]  郑标,马超众.项目化学习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学语文,2023(21):79-8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在高阶思维的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