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在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三重价值

2023-03-17孙玉平

关键词:网民建设文化

孙玉平

(河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部分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是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网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推动着社会治理方式的不断改进。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131-132因此,在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培育积极健康向善向上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对于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是网络社会主流文化,必须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这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是指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实践,聚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始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贯穿主线,在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积极借鉴人类优秀的现代网络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而培育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气派和品格的,以真、善、美作为终极追求的“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3]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全社会广大成员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网络文化理念、制度、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逐渐产生的自觉认同、接受、遵循和弘扬,是社会成员身上形成的与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理论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的总概括。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决定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致力于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坚持运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积极创新新时代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同时,坚持博采众长的原则,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培育网络有益文化,改造网络落后文化,引领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丰富网络主流文化,为广大网民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和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性。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必须融入建设全过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必须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二是民族性。在中华民族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华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对于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资源、精神及价值意义。我们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精华,经历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检验,反映了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优良品格和价值观念,从而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它还能随着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内涵体系,使自身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是群众性。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是“人人参与,全民创建”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先进文化。广大网民既是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又是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发展成果的享有者。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表达方式,但实际上它仍根源于网民的上网实践,并反过来影响着网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以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发展动力,不断丰富网络文化的内涵体系。

四是实践性。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是广大网民在网络空间不断实践的产物,它始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最终以打上实践烙印的物化成果为其重要表现形态。只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内容供给和内涵体系的丰富完善,其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才会逐步得到锤炼与积淀,进而获得广大网民的高度认同,并升华为网民的文化自觉。

二、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除了具有一般网络文化所具备的传播信息、沟通交流、知识传承、娱乐消遣、思想教育、社会动员、民意表达汇聚等功能外,还承载着教育、导向、激励、规范、监督等五个方面的社会治理功能。

教育功能。文化的作用最主要的在于教化育人。作为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产物、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精神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其发展成果。它的发展繁荣将非常有助于用以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增长文化知识,积极陶冶性情,愉悦自己的身心,明辨是非,培育社会成员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导向功能。对人们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来讲,文化发挥着导向作用。作为先进的、文明的、理性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它往往借助于社会的广泛传播和社会成员的参与创建,用“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文明的制高点。从而,将其所包含的具有积极向上特征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发挥其无形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来浸润社会成员的心灵世界,如指路的明灯,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

激励功能。健康向上的文化有助于激励和促进人们的情感、意志。之所以说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就在于它是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反映了广大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内在地能够鼓舞人心、引人向上、催人奋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立足于网民上网实际,通过创作和传播思想积极、基调向上,充满催人奋进正能量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激励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规范功能。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2]71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蕴含着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推进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有助于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文明上网;尤其是通过社会主义网络制度文化的规范,强化网民的对网络管理制度的敬畏感和执行制度的责任感,自觉执行制度,严格按照网络管理制度要求实施网络行为。

监督功能。习近平指出:“我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2]72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使网民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关注党和政府的工作,积极利用网络对政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党和政府的公共决策以及自己所关心的各种社会热点话题自由地表达观点、传播信息和交流意见,并通过正常的信息反馈渠道向党和政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积极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三、以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重价值

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有效释放其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作用,这样不仅能够为推进社会治理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且非常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实现社会善治提供条件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提供价值导向。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既有为社会治理提供方便条件的一面,也有传播不良信息,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面。要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必须在网络空间提供一个旗帜鲜明的正确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蕴含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道德原则等因素构成的价值取向,给网络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价值导向。在网络管理过程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能够使网络经营者本着对社会负责、对网民负责的态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用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网民需求,引导他们用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武装头脑,批判和抵制消极、腐朽、落后的价值取向;使政府管理部门,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建设良好网络生态奠定思想基础。良好的网络生态是广大网民接受正面影响的重要外在条件,是实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有助于进一步调动网民支持、参与社会治理。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所指出的,“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2]73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用社会主义网络精神文化引导我国广大网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抵御错误、甚至反动网络信息影响的能力;用社会主义网络行为文化引导网民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把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网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社会主义网络制度文化规范网民网上行为,强化网络管理制度的落实,在网络日常管理中让正确的网上行为得到鼓励,错误的网上行为受到谴责;用社会主义网络环境文化陶冶网民高尚情操,让大家在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中,注重凸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播真善美,用“中国梦”打动人心,用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影响网民,使其在优秀的网络文化熏陶中,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树立牢固,塑造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社会治理发挥网络作用提供文化环境。一是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有效利用网络正面作用提供政治文明环境。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在多元网络文化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方面能够增强网民的政治思想意识,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内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坚定信念,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使命担当,增强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政治文化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能增强网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广大网民通过网络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创造条件,进而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网络政治文明环境。二是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有效利用网络正面作用提供精神文明环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网络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和维度,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囊括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范畴。近年来,网络文化中充斥的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等一系列问题,都与我们倡导建设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价值理念背道而驰,也严重危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引导网络文化建设者和参与者树立正确、文明、健康的价值意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创作产出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主流网络文化成果,及时阻断、自觉屏蔽不良网络文化的传播,净化虚拟的社会环境,从而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三是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有效利用网络正面作用提供社会文明环境。我们致力于建设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是一种社会价值文化,对于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引导网络文化建设者和参与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养成健康高尚高雅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参与到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中来,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进而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

(二)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效率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为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创造条件。互联网的开放包容性和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为社会治理主体间、主客体间的信息传递,搭建了快速便捷的平台,既可以使不同区域的社会治理主体及时知道其他区域内的社会新现象,同时又可以及时学习其他区域内的社会治理经验,为及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创造了条件。然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也使得网络信息存在着真实性和虚假性问题,存在着诚实和欺诈问题,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协同体系的建立。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加快推进互联网建设,如通过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建设大数据中心,对各部门分立的信息系统进行系统整合,加强政务数据的获取、组织、分析、决策,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大数据对政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依据法律法规和各部门的需求进行政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垂直指挥和部门间的横向沟通,搭建起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样有助于打破政府部门内部间的数据隔阂,大幅减少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孤岛现象,构建社会治理协同体系,使政府内部间、各数据系统间能够进行交互共享,从而使得社会治理能够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社会舆情、社会矛盾、社会趋势进行科学分析、深入研究、动态预测,这样既提高了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也提高了社会治理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进而降低社会治理运行成本,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我们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加快推进信息化服务普及,努力使得政府适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求。习近平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2]18-19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党和政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促进网络生态的改善,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在推进互联网建设中,党和政府不但要对纯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而且还要对语言、图表等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大数据对社会人群进行细分,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各种各样的新需求,并依据这些多样化的异质性新需求,对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服务和政策施行,构建起面向公众的一体化的在线公共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真正让公众充分体验到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公共服务,真正感受到大数据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进而实现社会治理的高效化和精准化。

(三)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有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国家软实力竞争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习近平指出,“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12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4]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积极占领主流网络文化,进而形成对网络文化发展方向的强大引领力。同时,要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标,从情感上增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亲近感,引导网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正确看待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抵御不良文化影响的能力,敢于并善于同危害我国文化安全的腐朽文化作斗争,进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增强国家软实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网络文化传播层面,要充分挖掘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就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中特殊性背后所体现的普遍性价值,通过网络向世界进行系统诠释。习近平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5]要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网络文化传播机制,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媒体集团,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维护网络文化良好传播秩序,规范引导网络文化把弘扬传播正能量作为主要任务,让满足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通过阐发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生动实践,提炼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大局”“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论问题,用适合网络传播特点的语言进行解释,从而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络话语传播体系,进而改变中国话语相对弱势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的国际表达能力,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之中的地位,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

四、余 论

网络虚拟社会治理是国家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6]。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提高虚拟社会治理能力,既是加强虚拟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来说,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快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持续提升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巩固网络文化阵地,进一步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提升广大网民文化素质,实现网络文化共建共享等措施,切实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提高虚拟社会治理能力;通过加强网络管理,实施依法办网,加强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办网,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实施诚信办网,以此强化社会成员的网络诚信意识,促进网络行业治理;通过在相互监督中强化网络生态治理,加强监督平台建设,畅通监督渠道,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增强良性互动,强化网民社会责任,净化网络文化生态,以此强化网络监督,提升广大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自觉。

猜你喜欢

网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