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简《治政之道 治邦之道》蕴含的人才观

2023-03-17张岱松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张岱松

(唐山学院 文法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引言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时期竹简,这批竹简主要内容是典籍,大部分是没有传世的佚书。经过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为公元前305±30年,属于战国中晚期的无价之宝。经过专家们的鉴定,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世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2。其中第八辑中的《治邦之道》与第九辑中的《治政之道》是可以合二为一的长篇政论,为传世文献所少见,蕴含于其中的人才观可以被当代的领导人与管理者借鉴参考。

一、重视人才的观点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国家要富强,企业求发展,都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合理使用人才。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别的领导者,每天工作繁忙,日理万机,未必每件事务都能够亲力亲为;此外,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领导者也不可能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多面手,也需要安排使用人才来承担种种不同的专业技术工作。因此,重视人才、鉴别和使用人才,让真正有才有德之人得到重用,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少有的乱世,各诸侯国为了发展壮大,都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齐桓公重用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魏文侯重用吴起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军事强国;秦孝公使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由西部边陲的普通诸侯国发展为战国末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治政之道》中用两个比喻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如:

“上何所慎?曰:兴人是慎。夫四辅,譬之犹股肱,一肢不及,则不成人。皆知其于身之若是,而不戚其四辅之与是同…故以求民安,政有成功,则君寔任之,故有崇德以别于诸侯。”

用“股肱”比喻人才,是古书中常用的比喻,《治政之道》中更进一步强调人才的重要,四肢不全,大家都知道对于身体健康影响之巨大,那是切肤之痛,然而对于人才的匮乏,很多管理者却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如:

“夫昔之曰:昔黄帝方四面。夫岂面是谓,四佐是谓。黄帝不出门檐,以知四海之外。是乡有圣人,必知之;是乡有暴民,必知之。故天下之贤民皆兴,而盗贼无所中朝立。”

黄帝方四面,是古代典籍中常有的附会传说,《治政之道》解释黄帝之所以能够君临天下、明察秋毫,并不是因为他有一个长方体的脑袋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事情,而是由于黄帝善于使用方方面面的人才,这里再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后文又提到“彼有强辅以为己听视于外,故天下之情伪皆可得而知”,也是提出任用人才处理多方面事务,从而能够为领导者分忧解难。

《治邦之道》中,将人才的埋没,比喻为天候之不时,会导致风雨雪霜痢疫等灾害的形成,也会导致农作物的歉收减产。将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比喻为自然界中的现实事物,使人们能够更直观、更具体地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

“彼圣士之不由,譬之犹岁之不时,水旱、雨露之不度,则草木以及百谷慢生,以瘠不成。彼春夏秋冬之相受既顺,水旱、雨露既度,则草木以及百谷茂长繁实,无衋以熟。故譬之人草木,而正岁时。”

人才不被使用,如同时令之不合,水旱、雨露混乱无序,草木和粮食生长缓慢,多有病虫害而难以收成。若春夏秋冬四季之交替井然有序,水旱、雨露合于限度,那么草木和粮食都会茂密生长,果实繁盛,没有灾害而丰收。把人才比成农作物,两者具有相似之处,均需合时而用。

二、选用人才的原则

(一)慎重使用巧言令色、大富大贵之人

中国古代许多国破家亡的领导者,未必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只是由于他们鉴别人才的角度和原则不正确,这些领导多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人才,没有切实的把控“德才兼备”的标准,这种人才梯队建设的失误,导致了很多历史上惨痛的镜鉴。

什么样的人算人才?什么样的人尽量不要使用?《治政之道》中进行了一些相关论述,比如不建议使用巧言令色之人以及富贵之人,如:

“唯今之王公独不欲治而欲乱哉?繄取相废兴未轨于圣人,使有色,举富贵,故度事谋图,大患邦中之政、四国之交,是以多失。夫岂令色、富贵乃必或圣乎?虽其有之,亦其希。今贵人以色,富人无量。如其所贵正而是,则亦犹可。虽然,圣人犹为三世者,既为身图,又为子图,又为孙图。如其所贵富而非,是则危身坠邦之道。”

这段话大意是,现在的王公们为什么偏偏不想要政治清明非要政治混乱呢?为什么选拔举荐人才不符合古代圣人的标准,任用虚伪谄媚的人,推荐有钱有势的人,所以考虑事务谋划政策,极大地危及国内政治和与四方的关系,因此造成了很多错误。巧言令色、有财有势的人一定是圣人吗?即使是,也是凤毛麟角。现在,因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外貌,他就被赋予了无限的权力和财富。如果他们身处高位大发其财,事后看来是正确的,那倒是也没关系。但即便如此,圣人依旧非常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至少要谋划到三世之内,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儿子,也是为了孙子。如果这些人被授予高位和富贵,事后看来是错误的,这可是危害自身和毁坏家邦的方式。

巧言令色之人一直是中国传统儒家人才观念不建议使用的,如《论语·学而》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因为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真才实干,但是嘴皮子功夫厉害,颇能花言巧语讨得领导者的欢心,又常常搬弄是非,诋毁污蔑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这种人对于人才梯队的建设往往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必须予以铲除。历史上多有这方面的教训,如春秋时齐国在管仲死后很快衰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齐桓公在管仲死后重用易牙、开方、竖刁、常之巫四个奸佞小人。三国时诸葛亮死后西蜀很快灭亡,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后主刘禅重用宦官黄皓。

不建议使用富贵之人,一方面大概有中国传统思想中“为富不仁”的观念;另一方面据学者研究,《治政之道 治邦之道》一文与先秦时期墨家的思想有种种联系,涉及到尚贤、节用、节葬、非命等内容[2]135,墨家学说提倡勤俭节约,这与文中慎用大富大贵之人的立场有一定关联。

(二)使用人才应不别贵贱,唯德才是用

如何正确举荐和挑选人才,《治邦之道》中提出,不能拘泥于人才的身份贵贱,应该从实际工作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加以考量,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德才兼备”考量人才标准的历史文献,如:

“废兴之不度,故祸福不远,尽自身出。故昔之明者早知此患而远之,是以不殆,是以不辨贵贱,唯道之所在。贵贱之位,岂或在它?贵之则贵,贱之则贱,何宠于贵,何羞于贱?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则或耻自营,以甄上下政德之晦明,不及高位厚食,以居不还。故昔之明者得之,愚者失之,是以仁者不用,圣人以解,故宅寓不理,以待明王圣君之立。故兴不可以幸,既其不两于图,则或务于弗知,以勉于众,则何有益?”

此段大意是说,黜退和举荐人才没有一定的规矩法度,领导者就快倒霉了,这种灾祸的形成恰恰是领导人自身所造成的。所以,过去的智慧型领导者都深刻知道这种举荐人才不当所造成的灾难,因而远离它,避免发生此类危险。因此,选荐人才的时候能够不论出身地位高低贵贱之别,只关注道义之所在。高贵或卑微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贵贱的决定权在领导者的手里,领导者看重他,地位就高,轻视他,地位就低。因此没必要为高贵地位感到自豪,也没必要以地位低下感到羞耻。虽然贫穷卑微,但确实有德行,可以让这样的人才治理人民、处理政事、办理事务、担任高官。真正的人才即便贫穷卑微,却耻于谋求个人私利,洞悉上下政事治乱的道理,即便没有高贵的身份和丰厚的薪水,却无怨无悔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这种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智慧型的领导者明白这个道理,愚昧的领导者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仁德的人不被任用,圣人也会离散其心,因此就无所作为,随波逐流,静待圣明的领导者出现。所以,人才的任用不能凭借侥幸心理,如果不善于谋划,又过于执着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以此来鼓励众人,那有什么好处呢?

三、任用人才的程序

(一)举荐、黜退人才都需要遵守一定的制度

《治政之道》中提出,对于人才的举荐和黜退都需要遵循法度,不应该完全听凭君主的好恶,并指出历史上一些国家的衰败恰恰是由于人才的选用失误,如:

“远监夏后、殷、周,迩监于齐、晋、宋、郑、鲁之君,是尽夫兴人之过者。苟其兴人不度,其废人必或不度,起事必或不时,妨民之务。”

往远了说可以看看夏后、殷、周统治者的衰败,往近了说可以看看齐、晋、宋、郑、鲁的亡国,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悲催后果,都是由于用人方面的疏误。 如果举荐任用人才没有一定的规矩法度,那么废弃黜退人才一定也没有规矩法度,办事不合乎时宜,必定损耗百姓们的事务。

(二)循序渐进,考察任用人才的流程

《治邦之道》中更是提出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等一整套考察人才、使用人才的流程,对现今的干部考察、任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

“今夫逾人于其胜,不可不慎,非一人是为,万民是为。举而度,以可士兴;举而不度,以可士背。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小榖其事,以程其功。如可,以佐身相家。上如以此矩征观焉,则可以知之,彼天下无有闲民。”

如今使用人才超过了他们所能胜任的职务,不能不慎重行事,这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人,而是为了天下万民。举荐人才并遵循一定法度,则可以兴旺;举荐人才章法混乱,人才将会离你而去。因此在举用人才时,一定要详细考察他的品行,再观察他的仪容姿态,然后考察他的言谈口齿。考察了他的言谈之后,给他安排一些小的事务,进而评估他的能力。如果可以,则可以任用为更大的官职。如果上级用这个规则来测试观察,那么就可以知道,天下不会有无所事事之人。

四、领导者和人才的关系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君臣关系,是以“忠恕”为核心的,强调下属对领导的绝对忠诚和服从,而《治政之道 治邦之道》对于领导者和下属关系的论述,一反儒家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互利双赢的观点。这种观点,至少在先秦时期,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我们认为,这种领导和下级的关系,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当然这种互利双赢,不能简单片面地理解为谋取自身利益和好处,举凡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对于领导者和下属都具有互利双赢的意义,如《治政之道》中谈道:

“不唯君有方臣,臣有方君乎?比政之功,量德之贤,是以自为,匡辅左右,非为臣赐,曰:是可以永保社稷,定厥身,延及庶祀。夫远人之燮服于我,是之以。彼佐臣之敷心尽惟,不敢妨善,弼恶以忧君家,非独为其君,繄身赖寔多。故夫君臣之相事,譬之犹市贾之交易,则皆有利焉。故上下不痛,以图政之均,政所以利众。上辨则政成,政成则上宣,上宣则无敌,是以并邦不以力,威民不以刑。”

此段大意是说,这不正是君主有正直的臣子,而臣子有正直的君主吗?比较政绩的功劳,考虑德行的贤良,设置各类官职,这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奖励你的臣子,说:这样是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安定自身,进而延伸到后世子孙上。远方的人归服我们,是因为认同我们的政治主张。那些辅佐君主的臣下,不敢妨碍好人好事,也不敢协助坏人做坏事,这样做会让君 主担心。不仅是为了君主,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君臣互相做事,就像市场上的商人做生意,买卖双方都受益。因此,君臣之间不记仇,而是谋求政治的公平合理,政治应惠及人人。当一个君主明辨,则政治成功,当政治成功,君主也会彰显,君主彰显,则会天下无敌,因此,没有必要用武力吞并一个国家,也没有必要用刑罚威慑人民。

五、结语

“清华简”整理者指出,《治政之道》一篇,从总体上来看,简文多与孔孟儒家的价值观相合,但是并不墨守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儒墨道法诸家思想被不同程度吸收,呈现出融合的气象[3]125。文中反映的人才观念,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其多以儒家主流观点为主,同时也有墨家、道家、法家、甚至纵横家的影子,反映出多元的融合。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文中的一些观点是糟粕,应该被摒弃,如“愚民”政策,以权谋御下之术。不过文中的一些积极的人才理念,对现今的社会还是具有较好的借鉴参考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蕴含于中国传统典籍之中,挖掘其中的积极内容加以借鉴,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大有裨益。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各种学术学派思想大爆炸的时期,“诸侯力争,不统于王”,各个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强大,主观上能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当时的一些积极的人才理念,对现代的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以及人才梯队的建设都有现实的良好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