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支点与构成逻辑

2023-03-1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刘 旭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来源,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1]204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有着哲学理论、政治理论、发展理论三大维度上的理论支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人民的政治本体论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间关系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整体变革发展理论等为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充分展现着批判建设相统一、理想现实相统一、形式实质相统一、理论实践相统一的构成逻辑,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性、精深性、实践性、方法性等多重理论品质。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支点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是承继历史成果、适时批判扬弃并进而实现创新超越的理论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广泛汲取人类历史上关于民主的有益理论成分,传承并弘扬了古希腊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的合理性成果,众多思想家有关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观点,对马克思恩格斯探索民主的社会和经济根基、寻求民主演进的规律和道路提供了思想滋养。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政治观、理想观的反映,其理论型构有着哲学理论、政治理论、发展理论三大维度理论基点的支持。

(一)哲学理论支点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哲学观是其人民民主思想得以缔造的理论前提,它们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萌生和发展确立了作为根本思想指导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构成,揭示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力量对人类社会演进的最终动能结构,明确了人民在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夯实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支点,筑牢了人民民主理论真实性、完整性、保障性等重要品性得以达成的社会和现实基础,为人民民主思想体系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理论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民主制中,形式的原则同时也是物质的原则”[2]40,而民主的本质正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2]52的政治表达。马克思恩格斯透过政治民主现象把握其经济社会根源,着眼于经济社会深层次运行机理,批判资本主义民主理论及实践的虚伪性,进而提出具有唯物和辩证属性的人民民主理论。

(二)政治理论支点

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整个政治理论的出发点,确立了人民性的根本政治立场,使得新型民主制度完全构筑于人民性的政治基础和政治逻辑之上。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民主之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皆来自于“人民的自我规定和人民的特定内容”[2]41。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理论,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理论的核心构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有关市民社会塑造政治国家的理论阐发,直接促成了以社会民主弥合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内在冲突的理论主张,催生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民参与和人民监督的一系列理论设计。马克思论证了社会民主作为一切政治民主形式的目的性意义,指出了二者构成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想的关系[3]565-566。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从以往异化及压迫人民的各类政权组织形式向恢复到人民本身的民主组织形态的根本性转变。新型人民民主落脚到社会民主,“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新型人民民主也展现了人民自身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人民民主实现了人民的社会解放,“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4]95。

(三)发展理论支点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始终保持了理想指引、现实批判、面向未来的理论特质,有关人民民主理想远景和终极目标的理论设想,即实现共产主义、达成理想社会的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民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点。民主制作为“最后一种纯粹政治的手段”,它最终要过渡到“超出一切政治事物的原则”的新形态,即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2]585。新型人民民主“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国家这个寄生赘瘤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4]57-58,它“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4]58,并“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4]64。因而,这一理论支点指明了人的完全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提出将社会领域从政治国家的异化统治中解脱出来,指出以社会解放和社会民主消除权力异化的路径,明确真实而有保障的人民民主的建设要求,使人民民主的发展始终处于目标向度和改革向度之内。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构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型构遵循了批判建设相统一、理想现实相统一、形式实质相统一、理论实践相统一的构造机理。马克思主义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和欺骗性,在扬弃以往历史时期各类民主形式的基础上构建新型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和组织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引,对理想社会形态的远景追求与当时当下的经济社会实际相结合,把高远的人民民主理想目标融入到分阶段、分步骤的人民民主制度推进中。马克思主义准确地把握了人民民主政治及其法律制度形式背后发挥根本决定作用的经济社会的实质,其实质民主理念构筑了其人民民主理论的底蕴。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停步于新型人民民主理论的构筑,而是亲身参与到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在巴黎公社等新型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践中,检验并发展其人民民主理论。

(一)批判建设相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尖锐而深刻地批判了西方以往旧的历史阶段的深层次弊端,揭示了封建专制压迫人民的落后面貌和极大危害,在指明资本主义民主曾经取得的历史进步意义的同时,深入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和压迫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及建构其上的民主制因基于利益的自我强化和自我循环而陷入了阶级专制。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民主的贿选本质,揭露了资产阶级实行资本统治的本性。“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不是靠贿赂而是由选民自由地选出来的…实质上究竟是谁统治着英国呢?是财产。”[5]687恩格斯亦指明资本主义普选制的历史局限性:“在现今的国家里,普选制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6]192但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止步于解构和批判,而是针对资产阶级政治国家的根本问题提出新型人民民主国家的理论设想和制度方案,提出建设真实、有物质和制度保障的新型人民民主的一系列方针和具体举措,从而实现了人民民主理论和制度在破与立上的高度统一。

(二)理想现实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人类解放和达成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目标,将人类对发展目标的设定及未来远景的描绘,由以往的部落社会和民族国家的层次推向了全人类共同命运的新境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远景目标的设定,为人民民主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使人民民主能够不断摆脱传统体制的顽疾固障、突破以往路径依赖和利益藩篱,使新型人民民主国家及其制度建设保持着永续改革、开拓前进、日臻完善的发展动态。马克思指出,民主的国家制度作为人民的自我规定,其理想目标和现实存在都指向人民本身,即“不断地被引回到自己的现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民,并被设定为人民自己的作品”,最终,使国家制度呈现出“人的自由产物”的本来面目[2]39-40。马克思恩格斯亦始终注重将理想远景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当前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务实有效的人民民主推进方针和发展策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进行适应现实的议会斗争,根据现有生产力水平制定契合实际的人民民主阶段性目标和推进方法。

(三)形式实质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透过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虚假形式,发现其底层运作的实质决定力量。资本主义民主“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7]132;资本主义民主无法掩盖其国家政权以资本压迫劳动并进行社会奴役的本质,无法掩盖其民主制度作为“阶级专制的机器”的实质[4]53。马克思恩格斯将真实有保障的民主作为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指导原则,既重视人民民主制度规范和制度举措的制定,提出普遍选举、罢免、责任制、政务公开等制度举措,同时,又注重人民民主权利实质上的实现,提出从物质上、制度上、执行上对人民民主权利加以全方位的保障,从而将人民民主的形式表达与人民民主的实质有机统一起来。

(四)理论实践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型构彰显鲜明的实践品格,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以往历史阶段中的内生矛盾运行实践中发现和抽离社会演进的规律,从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斗争的历史实践中总结民主发展的内在机理,将自身的理论构造立足于实践,同时,又将从实践中来的理论构造应用于实践,发挥改造现实、推动变革的巨大功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理论原则与现实实践的背离:“资产阶级口头上标榜是民主阶级,而实际上并不想成为民主阶级,它承认原则的正确性,但是从来不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原则。”[8]589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强烈的实践和行动意识,不满足于将理论创造停留在书本上和书斋里,而是亲身参与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行动,他们亲自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实践,将其民主理论应用于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实践,应用于法国革命和巴黎公社等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始终与实践相结合并发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理论威力。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展现了科学性、精深性、实践性、方法性的理论品质,是人们建设新型民主、达成民主理想的有力思想武器,为后世社会主义国家建构适应本国国情的人民民主理论和制度体系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打破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先验式的民主传统,将新型民主的缔造构筑于经济社会实证检验基础之上,为民主的科学化找到了正确的路径。马克思主义透过人类社会历史上种种民主现象,把握以往历史阶段民主的实质及其演进的底层逻辑,为我们观察民主开辟了更为清晰而开阔的视界。

(一)科学性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全面凝聚了人类历史上有关于民主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深刻把握了人类建设及发展民主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机理,超前预见到了民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充分渗透并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理论品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民主思想彰显了价值和真理的双重理论维度,呈现出人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9]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人民”概念展现了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从政治和历史两大基本范畴筑就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这一科学论断[10]。通过对民主底层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深入揭示,马克思恩格斯摆脱并摒弃了西方历史上将对民主的理论探究基于纯粹理念假想之上的先验式民主的理论模式,将对民主的理论认识放置于坚实的科学实证的基础之上,使民主的理论探索真正迈入了科学的殿堂。

(二)精深性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展现着对人类以往历史阶段民主现象的深刻洞察,凝结了对资本主义民主深层次问题的敏锐思考,呈现着对人类以往民主形式之下本质的深入探究,阐明了真实而有效的人民民主的制度实现机理。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观察,指出民主制“是一切形式的国家制度的已经解开的谜”,它指向于解放“作为国家制度的人民”,而形成“人民的国家制度”[2]39;马克思进一步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所谓的“普遍民主”,揭示其实质是一种“诡诈和欺骗”,提出要摆脱旧式民主的影响,就要“与这些假象和幻想决裂”[11]315-31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扬弃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并在总结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民主的阶级实质[12]。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精深性就在于它彻底摒弃了就民主而谈民主的表面化的理论探究,而是深入到民主存在和演变的经济社会根源,揭示民主的外部条件及制度前提,为达成人民真正享有的实质民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建构。

(三)实践性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还在于它摆脱了以往各种理论形态空想、空洞、空虚的理论本质,始终将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人类实践规律和当下实践状况相结合,旗帜鲜明地弘扬理论的实践取向和实践要求。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民主制取代资本主义民主制,马克思则在之后的巴黎公社等革命实践中,重申了建设真正的人民民主制的思路,提出了达成社会共和国的民主进路和制度方案[13]。马克思更切中时弊地指出:“单纯的民主制并不能治愈社会的痼疾。”[5]705马克思主义为辨识及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一选就灵”的错误论调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批判,指出只有深入到社会根源才能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彰显其过程、范围和价值的多维度实践内涵,涵盖了全过程民主和全方位民主的丰富实践构成,展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归依[14]。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保持着以民主理论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清醒,高度注重民主理论契合实际的可实践性,大力推行民主理论真实有效的制度实践,从而将人民民主的理论构建深深植根于实践的土壤。

(四)方法性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民主思想是对人民民主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论型构,它给人们提供的是开展人民民主实践的理论方法,包括从历史原点把握初心、坚守理想、传承信念的方法,从历史材料见微知著、深入底层、查明本质的方法,从历史演进明了脉络、揭示主线、发现规律的方法,从历史实践厘定要素、贯通机理、构建体系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实现具有科学、精深、实践品格的理论构造的根本所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深刻地揭示了民主的本质、目的和适用范围,同时,又使用“类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刻地揭示了民主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手段[9]。而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展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品质[15]。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传承,不可墨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零星个别的词句,也不应将百年前构建民主的形式规则和表面做法照搬照抄到今天,而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方法精髓和活的灵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