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3-17杨彩菊杜昌建
杨彩菊 杜昌建
(1.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2.新乡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11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导路引航,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共出台了50多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制度措施[2],共制定修改完善了100多部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3],生态文明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密。同时,在相关法规制度的执行层面“严”字当头,成效凸显。近年来,我国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2000件[4],是十年前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及时总结十年来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总结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强调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毋庸置疑,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需要长期坚守的“持久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需要久久为功、持续跟进。为了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更需要及时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度”一词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或办事规程。按照制度的特点和性质差异,可将其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有法规、条例、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有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5]。本文探讨的生态文明制度主要是指正式制度。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通过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环境状况发生历史性转变、全面向好,美丽中国建设快速推进。进入新时代,国家有效实施了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打赢了三大污染攻坚战。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蓝天碧水保卫战,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场景回归现实。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成就,党在国家生态治理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从顶层制度设计到基层政策落实,从中央巡视督查到地方党委组织整改,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实地考察到一线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无不体现出党的组织和领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6]为此,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规范,以压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治理责任。历史和实践也一再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法宝,也是我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依托。
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态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新时代党带领人民重点解决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70。其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包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一段时期以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似乎成了奢侈品,人们的美好向往也从以前的“求生存”向“求生态”、从“盼温饱”向“盼环保”转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需求作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版《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中也明确规定,其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9]。这些明文规定足见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利民性和普惠性。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需求作为首要问题来考虑,不仅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根本旨规,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能够为民接受,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
三、与其他方面制度建设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与其他“四位”建设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此,注重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经济制度建设、政治制度建设、文化制度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相结合,也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首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与经济制度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上来说要靠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绿色发展”上升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此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如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不仅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而且把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202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也是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经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其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与政治制度建设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等制度文件,切实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建设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再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与文化制度建设相结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立足生态文化的丰厚积淀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说是长远之策、治本之法。2016年4月,国家林业局专门出台了《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最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与社会制度建设相结合。社会建设中的科技、教育、医疗、社保、旅游等方面都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进入新时代,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等政策文件,不仅有效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也大大加速了我国社会建设步伐。
四、建章立制与令行禁止相结合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仅仅是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而且还包含制度规范的协调运转和严格执行。从法学角度来说,良法是实施善治的前提条件,而善治是实现良法初衷的基本保障。只有将建章立制与令行禁止紧密结合,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进、健康发展,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6]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方面加大了生态文明建章立制的步伐,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同时,我国还将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进行修改完善,使之重新焕发生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如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据统计,我国现有与生态环保相关的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多件、国家标准2200多项[10]。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也在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上出重拳、下猛药,强化制度执行,大力追责问责,使制度切实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制度等严格落实生态建设的各项措施,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相关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让制度真正成为“有牙齿的老虎”。据统计,自2016年国家环保督察巡视开始起,两年多时间,中央环保督察实现全覆盖,累计问责超过1.8万人[11]。
五、立足本国与放眼全球相结合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地球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坚持立足本国与放眼全球相结合,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既从本国实际出发、量身定制相关政策法规,又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环保理念及制度规范,筛选甄别、为我所用。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绩斐然的基本经验。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压力大,生态基础薄弱,既要解决发展问题、又要解决生态问题。这是我们制定政策法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立足的基本国情。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开放的大国,我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时候不仅充分体现了应尽的国际生态责任,而且积极参考吸收国际社会先进的治理理念和技术标准。根据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我国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这一方案的制定和发布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立足本国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此外,我国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的出台与实施,也体现了我国在生态治理方面立足本国与放眼全球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抓生态促环保,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史无前例。同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也必须久久为功、与时俱进。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攻坚克难,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继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