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3-03-17朱红波赵明敏刘竟成周永新吕俊锋

时代汽车 2023年4期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朱红波 赵明敏 刘竟成 周永新 吕俊锋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对促进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与中国制造、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契合紧密,通过对高职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机械制造类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提供保障。

关键词:机械专业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研究

Abstract: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Lide tree peop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cal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closely align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Made in China and craftsmanship,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major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mechanical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skilled craftsmen i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Key words:Mechanical major; T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1 引言

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变局,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問题[1]。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工人培养、推动我国制造业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结合专业特点在课程设计中挖掘蕴含于专业知识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家国情怀、工程伦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精神内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完美结合[2],实现专业学习与育人教育同向同行,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突出产教融合、项目驱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思想教育、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讲解专业知识,还应增强育人意识,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专业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3]。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一项创新,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但现有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以大多宏观层面为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指导性并不强;在微观层面,关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案例较少[4],很多研究只是基于某一门课程的某几个知识点开发几个的教学案例,对从专业建设到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缺乏较具体的指导、操作性不强。目前,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仍存在以下问题和难点。

2.1 传统教育观念制约着课程思政的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职业面向和岗位属性。传统教学中思政教育往往被认为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而非专业教师的教学目标[5-6]。这种错误思想导致专业课教师的将“教书”和“育人”从认识和操作上进行分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渐淡化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价值的引领,对学生来说也形成思政教育仅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的理论、思想,以死记硬背、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这种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阶段性分割和角色上的分配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和实施。

2.2 专业建设缺乏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强调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一度以工学结合为出发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更多关注学生如何在工学结合课程中提升技能,未能有效将课程思政纳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德育目标描述不清楚,不能紧扣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的指导,没有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建设的不同环节,从专业建设顶层设计、课程目标、教学过程、考核方案等各个阶段,对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造成专业课程由内容设置到教学实施重“技能”轻“德行”,没有实现价值引领、精神塑造与技术技能培养的同行并进。

2.3 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逐渐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但有些高职院校在认识上存在不足,认为开展课程思政就是要增加思政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如多开设一些思政讲座、道德讲堂等,没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内涵。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把课程思政理解为忽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去做政治灌输,甚至误以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把每门课都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仅仅将一些与专业知识毫无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硬的植入专业课程教学,没有深刻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内涵,精选针对性强、具有时代背景和行业背景的思政素材应用于教学。

2.4 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高职院校因学生在校时间短,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更重视课程教学和就业工作,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仅有两年左右,而学生良好思政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不可量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尚且是一个难题,现有专业课程评价更多地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7]。也有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部门仅仅从形式上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情况进行考核,认为教师只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就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而课程思政的宗旨在于在专业知识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进而实现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因此,需要改变现有专业课程评价机制,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体现育人过程。

3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更新育人观念,做好专业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教育引导广大专业教师充分认识三全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形式,使专任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绝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而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在对专业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时,要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思想融入其中。以机械类专业为例,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在知识、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工程伦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在专业课程标准中进一步细化各知识点所包含的育人目标,使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维度实现无缝对接、紧密结合,确保专业知识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供给,形成育人合力。

3.2 丰富育人资源,完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优质的思政资源可以大大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工程实践性强,与我国制造产业发展、大国制造、大国工匠契合度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历史文化、时代发展多渠道挖掘故事、提炼精神。例如,在机械专业导论中以我国机械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为切入点,从古代文明辉煌到近代落后再到今天快速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产业报国的精神素养;在工程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以技术工人的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工程的严谨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可从材料的产生、发展和应用为切入点,引入我国古代文明进程中对材料产生和应用作出的巨大贡献,如青铜器制造、钢铁的冶炼、古代热处理技术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和劳动创造精神;在机械设计基础、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以产品优化设计、精密加工、绿色制造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科学创新、工匠精神以及绿色生产和环境意识等。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素材的优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专业教师要紧随时代发展,通过新闻联播、学习强国、主流媒体等多种渠道收集思政素材,不断更新、完善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

3.3 创新育人方法,拓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途径

教师自身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要把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实现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工作。在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改革中,加强专业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真实岗位操作,让学生体验所学专业的职业特性,强化职业素养和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精神培养,避免学生到企业后出现的职业不适应。同时,基于“互联网+教育”创新教学方法,主动发掘互联网平台中各种媒体资源应用于课程思政,以真实、形象的人物事迹、典型案例影响学生,构建多元化、动态化、持续化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3.4 完善育人机制,健全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完整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应包含课程思政建设的具體内容和实施路径, 而且应该包含相对应的考核体系[8]。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在课程质量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设计、育人效果,并将其作为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首要指标,使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文化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对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实现程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考核内容和方式,将学生的工程素养、职业道德、价值理念等内容纳入其中,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反映专业课程在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已评价促改进,不断完善专业育人体系。

4 结语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承担着为中国制造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应全面对接职业和岗位标准,关注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互独立的局面,明确育人目标、凝练思政元素、精选思政素材,以课程思政促进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同行并进;积极改变教学模式,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立德树人贯彻到专业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为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基金项目: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王明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2]刘昊,郝敬宾,刘新华.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20):61-62+65.

[3]高佳丽.工科专业课堂与课程思政德智融合路径初探——以“机械工程材料基础”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7):67-68.

[4]石金艳,龚煌辉,张克昌,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及其提升路径研究——以株洲市为例[J].科技世界,2020(23):87-89.

[5]梁慧婷.德技双修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以“高铁乘务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48):14-15.

[6]孙从众.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研究—以“跨境电商实务”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8):22-28.

[7]吴小平.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3):63-65.

[8]刘敏,李方杰,王占勇.《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风,2020(5):38+40.

猜你喜欢

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多元思维下中职机械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紧密对接航空制造产业 创新航空机制专业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