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2023-03-17李肖容

保健与生活 2023年6期
关键词:天分汉书黄州

李肖容

苏轼天资聪颖,天分极高,当年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不由惊叹:“吾当避此人一头地。”他博览群书,贯通经史,看起书来如饥似渴,是个典型的“学霸”。

不过他的文学成就却不是天分两个字可以解释的,他在成为“学霸”的道路上着实下过一番“笨”功夫。

苏轼小时候很贪玩,那时候读书绝非自愿,而是被他父亲逼着读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意思是,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时期,父亲监督他读书。

有一天,父亲要出去办事,给他布置了家庭作业,就是把《春秋》这部史书读完。结果他因为贪玩,直到父亲快回来了,《春秋》才读了不到三分之一,那个着急啊,感觉胸口里头好像被十五個吊桶扯得七上八下。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海南时创作的,那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这么大的年纪想起幼年读书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当年他父亲的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长大一些的苏轼读书就完全心甘情愿了,那种刻苦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为团练副使。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建起了一个小屋,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开始用读书驱散人生的阴霾。

司农朱载是苏轼来黄州后结识的一个文友。有一天,朱载来拜访苏轼,通报进去之后,很长时间也不见苏轼出来。朱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是尴尬。过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苏轼才走了出来,他向朱载道歉说,自己正在做功课,所以不能马上出来,非常失敬。

朱载便问他做什么功课,苏轼回答说:“抄《汉书》。”朱载大为奇怪,说:“以先生的才华,开卷一览,就能够终生难忘,怎么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开始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抄两个字做题目,现在只抄一个字做题目,只要提起这个字,我就能接着往下背诵。”朱载非常新奇,施礼说:“您能将所抄的东西让我看看吗?”苏轼拿出一册抄写的《汉书》,朱载随口念了一个字,苏轼应声背诵题下文字,没有一字差错。

回到家后,朱载感慨地对儿子们说:“像苏轼这样天分很高的人,读书还这样勤奋,天资一般的人应更加努力才对啊!”要知道,一部《汉书》将近75万字啊,抄写3遍,倒背如流,这等功夫谁学得了!

对于苏轼来说,最难的事,不是屡遭贬谪的政治失意,也不是被发配蛮荒之地的生活清苦,而是无书可读,那才叫难过啊。不过他脑瓜一转,就想出了新的点子。他发明了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每一本书要读上好几遍,每一遍都只带着一个主题去探求、去研究,这样就好像读了好几本书一样。

苏轼晚年时谪居偏远之地,他手头的书少得可怜。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柳宗元的一篇文章,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几乎每个字都玩味了数遍。

苏轼读书,在别人看来很苦,可在他是无与伦比的乐事。他读起书来,常常读到三更天,即使喝多了,大醉而归,也要披衣展卷,读到困倦方才就寝。他这样读乐在其中,却苦了侍候他的人。

还是在黄州,有一天晚上苏轼读到杜牧的《阿房宫赋》,每读完一遍,就再三“咨嗟叹惜”,到了夜半时分还没有丝毫睡意。在外面侍奉苏轼的是两个来自陕西的老兵,两个人年纪大了,实在熬不住了,其中一个就发牢骚说:“不知他读书有什么好处,夜深了,天又这么冷,还不肯睡!”接着连声感叹日子真苦。另一个说:“苏大人读的文章其中也有两句好的。”第一个老兵大怒:“你又知道什么?”另一个老兵幽幽地回答:“我喜欢文章中那一句‘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苏轼听到他们的对话,不禁哑然失笑。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所谓天才的背后,其实都浸润着辛勤的汗水。他肆意潇洒的每一个字,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笨”功夫。

曾经,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他回答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或许也是对苏轼一生成就的最好注释。

猜你喜欢

天分汉书黄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诚意
诚 意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天分和勤奋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