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2023-03-16何瑛张子怡王砚羽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教学范式工商管理专业

何瑛 张子怡 王砚羽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塑教育新生态的创新发展阶段,跨学科交叉融合既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要义,也是推进新文科建设、完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以“多元性”“差异性”和“实践性”为特点,亟须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学科发展趋势,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深度交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升级应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围绕教学、育人、服务三大功能领域,以建构“时空融合、知行耦合、多维互动”的教学范式,构筑“可持续、系统化、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为转型支撑,聚焦企业、产业、国家和国际层面,探寻工商管理专业服务社会的实践路径,以期培养新经济时代的交叉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助力教育强国、网络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新文科;跨学科交叉融合;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范式;育人机制

DOI: 10.20066/j.cnki.37-1535/G4.2023.03.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思政引领、科技赋能、融合创新:新文科建设与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2021050008)和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理工科学生的卓越领导力实验班建设与‘商学+数字+人文素养提升实践”(2023ZD07)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 言

迈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培养信息科技国家创新体系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聚焦时代需求、立足中国实际,通过理论创新、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交叉融合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对传统文科的重构,促进新文科视域下“以人为本”的育人模式变革①。

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交叉融合是探索和培育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路径,势必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源于企业实践活动的应用型文科专业,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重塑学科专业和育人机制、深化拔尖人才培养改革,乃势所必然。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升级,既遵循了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又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促动不同学科在知识、理论、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既从理念到实践全方位影响并重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更诱发了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学科交叉人才的迫切需求。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不仅在于加强不同领域专业之间的学科融合,更是要推动现有专业的升级改造,通过新技术创造新方法,运用新方法,探索新模式①。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专业基础“多元性”、专业内部“差异性”、专业内容“实践相关性”的特点,从现代社会和新兴行业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工商管理专业亟须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化的学科发展新趋势,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商管理的紧密结合,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深度交融,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中凝练出高层次、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文科建设应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作为三大重要抓手,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升级也应依据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以这三大抓手为主要转型方向,同时围绕教学、育人、服务三大培養领域,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着眼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视角,通过重塑“时空融合、知行耦合、多维互动”的教学范式,构建“全过程贯通育人课程、全要素协同育人模式、全领域融合育人路径”的“三全育人”育人机制,聚焦企业、产业、国家和国际层面,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服务社会的实践路径,从而为新文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升级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新范式

数字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生水起、波澜壮阔,“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系统化变革,构建了新的教育形态,以技术整合与融合创新为核心任务的教育数字化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抓手②。信息技术冲击是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高校在践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新范式过程中,必须以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为主线,基于“时空融合、知行耦合、多维互动”的教学新要求,从重塑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融入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科学考核评价等方面持续优化课程与课堂设置,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累教学改革成果,最终达成提升课程“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改革目标,在“思政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中探索和实践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新范式。

(一)重塑教学目标

作为教学范式变革的首要环节,重塑教学目标应立足于时代背景与国家战略,着重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管理人才。一方面,强化“思政育人”德育目标。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跨学科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要与思政育人并举并重,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实施“德育跟进、教学跟进、活动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思政育人理念。另一方面,重构新商科“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框架。以“基础知识—专业基础—专业能力”为特征的单一线性化培养方式,已不能有效支撑以“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工商管理专业体系框架应以“厚基础、突通识、强交叉”为导向,向“可持续、系统化、深融合”的应用型、精细化培养方式转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专业判断和职业胜任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创新数字化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可从聚焦行业前沿、融入中国情境、强化信息赋能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在讲授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跟踪分享资本市场的最新动态及经典案例,并重点关注反映行业特点的重资产密集型电信企业和轻资产运营的互联网公司,以充分体现课程的动态性、前沿性和行业特色。第二,跟踪融入中国情境的前沿理论研究和案例成果,紧密结合管理理论和实践,尽力做到实践理论化、理论本土化。第三,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特色,体现新文科与新工科、商科与新文科内相关学科、商科内部三个维度的交叉融合,通过组织校际、校企、校内跨学科教研团队,将信息技术变革赋能管理转型领域的前沿成果融入教学,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相关传统经典课程的基础上,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合作开发和培育拓展新兴课程,完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

(三)融入教学理念

在技术深度变革教育教学结构及教育制度的创新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设计应突出融合发展思维,通过人、机构、技术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教学理念、重构教学模式。教学整体设计思路需遵循“引、学、练、收”的脉络,包括问题导入、知识讲解、习题案例和总结提问,在融入“以学生为本,教与学互动”和“分类分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聚焦问题、激活旧知、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的“五星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强化师生互动和案例研讨,增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

在云计算、语音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支持下,教学环境全面升级、教学时空飞速拓展,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得以打破教学的时间、空间桎梏,充分融合多学科专业特色。一方面,教师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践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综合运用课堂讲授、互动问答、翻转课堂、案例研讨、客座讲授等多元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情境式、小班制、高互动、深度浸润的课程特点,让学生能够抬起头、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和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可综合运用科研导师计划、拓展阅读文献库、自主设计案例、参观企业实践等方式,实现分类施教、分层指导、分级考核,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批判思维、团队协作、职业胜任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课堂探究式学习及课后拓展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进程。

(五)科学考核评价

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需要超越分数导向,走向多元评估:首先,高校需要构建维度立体化、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拓展式学习的全方位多层次评价方式。其次,评估标准需要体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更加侧重过程考核和评价,把课程学习末端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最后,对于涉及思政教育内容的环节,设置时间空间协同的全过程考核,以数据赋能推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走向智能管控,打破以往的“经验主义”。

三、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育人新机制

工商管理专业的内涵提升和改造升级,需要拓展单纯的教學边界,创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环境,将产业前沿知识与重点领域资源引入工商管理专业建设,通过打造全过程贯通育人课程、构建全要素协同育人模式、开拓全领域融合育人路径的“三全育人”,着力构建可持续、系统化、深度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育人新机制。

(一)聚焦课程改革,打造全过程贯通育人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新文科视域下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育人目标的核心在于突破原有的专业局限,整合工、管、文、理多方优势资源,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与统筹兼顾①。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构建层层深入的“金字塔”型交叉课程体系,是创新文科培养模式、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路径。

1.底层:跨越学科边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在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下,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赋能传统商业业态,加速不同行业间的渗透融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愈发体现出专业基础“多元性”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复合型商科专业,与工、管、文、理等学科联系紧密,课程设置也亟须跨越学科边界以适应数智时代的变革方向。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奠定前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等。当前,我国高校虽然普遍开设通识课程,但基本以思政课和公共课为主,交叉学科课程较少,学生难以在通识教育阶段掌握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及思维方式,长期来看无法适应产业变革和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①。因此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为首要布局,可以包括“数字、逻辑与系统”模块、“理性、科学与发展”模块、“文化、审美与诠释”模块、“价值、社会与进步”模块、“伦理、教育与沟通”模块等,真正打破学科隔阂与专业壁垒,在前期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兴趣点,实现跨学科融合式学习。

2.中层:注重课程模块,打造多学科交叉课程群。从商科的视角来看,跨学科交叉融合重在打破传统学科分界,倡导新文科与新商科、新文科内部商科与其他学科以及商科内部的三维交叉与边际融合②。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发展与新文科建设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摒弃简单叠加式的课程设置思维,遵循一定的逻辑,将不同学科专业课程重组在同一模块内,通过模块化课程的科学设计,打破学科的专业实体性界限,以促进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效链接。一方面,设计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大数据与智能管理模块、信息产业特色模块等模块化课程体系,增设金融量化、数据管理、文本数据分析等前沿交叉课程,突出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数智思维、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③。另一方面,亟须打造跨学科交叉课程群,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组成以单门课程为基础,多门性质相近、关联度高的课程为主体的连环式课程群体,以解决跨学科知识碎片化导致的交叉融合难度大等问题。

3.顶层:融合学科优势,培育专业特色“金课”。进入新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学科建设的新需要,迫切呼唤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课”。鉴于跨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应用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同类型高校在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上各有千秋,应当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遵循突出能力导向和融合创新的设计理念,科学定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育专业特色“金课”。梳理现代企业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商业文化、社会伦理等学科的交叉领域,系统化工商管理新知识体系,产生多学科交叉新课程,如数据治理、智能财务、数字营销、数字创新战略、金融科技等,正视课程设计“复而不合”等现存问题,组建跨学科团队,通过产教融合方式集中精力培育金课,逐步形成学科建设、专业优化、教研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凝聚资源合力,构建全要素协同育人模式

制度、组织和师资作为人才培养三要素,是打造制度化、模式化、体系化的工商管理专业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转型要求,应开辟院、校、企三方的合作通道、凝聚各方资源,以构建全要素并举的有机协同育人模式。

1.强化制度构建,建立统筹管理部门。全面、系统的制度供给是“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目前来看,高校各学院形成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剧了不同学科间的边界固化,严重阻碍跨学科人才培养。一方面,从学科资源配置制度来看,交叉专业的具体建设仅依赖某一院系,加大了不同学科间合作交流的难度:学院间资源配置分散、共享程度较低,借调过程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从学科考核评价制度来看,传统商科考核方式专注于单一学科或专业,无法准确评估学科交叉的实践效果,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要求背道而驰①。因此,高校亟须从制度层面加强宏观设计,成立独立于各院系的统筹管理部门,统一负责交叉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管理,汇集并协调跨院系、跨学科资源,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交叉专业学位考核制度,以保障“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效果②。

2.完善组织载体,引入“双院制”培养模式。以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局限于经管院系,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受阻,以单一院系为核心的组织形式是桎梏工商管理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问题。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調整,现代大学书院制逐渐兴起,成为培养未来跨学科人才的重要变革方向。“书院—学院”双院制模式是书院和学院协同培养、相辅相成的一种矩阵式育人模式,学院侧重于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致力于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书院则以宿舍为阵地,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③。相较于单一化模式,双院制模式遵循“学科交叉、大类融合”的原则,突破原有的专业局限,形成理工科专业学生和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在生活空间上的交叉,为学生创造优势互补的契机。同一书院涵盖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通过在宿舍生活中植入教育性实践活动、娱乐性文化活动和社团性交流活动,有利于营造跨学科交流氛围、增进跨学科学生间互动、拓宽跨学科交流思维④。

3.优化师资支撑,构建多元化导师体系。在新商科理念的催化下,知识体系重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亦要改变简单的知识传授模式,侧重塑造卓越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⑤,高校应当扩大交叉人才培养的育人主体,构建多元化导师体系,打通院、校、企三方合作通道,形成有机协同的育人格局,包括院际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第一,在院际协同方面,学院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化的学科新趋势,积极聘请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导师,着手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推动导师联合聘任制度落地,集中力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熟练应用Python、R等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数据驱动的商务分析能力。第二,在校际协同方面,高校可联合其他高校构建交叉培养联盟,基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举措开展创新型、复合型交叉人才培养的探索,共同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进一步开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行业视野。第三,在校企协同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聘请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家、学者作为企业导师,协同高校形成“行业+专业”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通过项目合作、学术沙龙、实训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行业或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化导师体系提供强劲的内在驱动力。

(三)深化四度融合,开拓全领域融合育人路径

作为立足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应用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应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产业规划方向,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将思想道德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四大领域融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①。近年来,北京邮电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基于学校信息通信学科优势,秉承“技术叠加管理”的教育理念,基本形成了以“四度融合”为主线的跨学科融合式育人体系,践行新文科背景下的全领域融合育人理念。

1.以思教融合为引领,坚持思政育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教融合强调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②。北京邮电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思教融合为引领,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管理学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中所蕴含的责任与使命。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国家政策和前沿热点,及时设计、更新教材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注重在专业内容中彰显中国历史文化、聚焦中国制度情境、服务中国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学院积极开展思政元素征文、思政案例大赛等活动,倡导师生深入探索工商管理专业与国家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以扎实的理论学习强化思想引领,促进专业教学与课堂思政相融合。

2.以科教融合为驱动,强化科研育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由“科教分离”向“科教融合”转变,现如今,科教融合已成为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变革与转型的主旋律③。科教融合强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依托、各尽所长的协同作用,秉承“科研也是教学”的理念,把科研活动变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载体。北京邮电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深入贯彻“科研反哺教学”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多次举办本学科领域重要研讨会,邀请业界名师、行业领袖等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学术研究前沿、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展开探讨,推进学术研究与管理实践对话。自2017年起,学校举办“大数据时代新经济与管理”论坛,同时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超过100个场次的精彩讲座和报告,依托跨学科研究的专业性、前瞻性和多元性,强化跨领域学术交流与合作,助力学生实现不同学科间知识体系、技术应用和思维逻辑的融合,推动新文科背景下科研育人的普及发展。

3.以产教融合为导向,践行实践育人。产教融合强调“产业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整合各方资源;打通教育和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联结”的作用。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了产业变革,促使新兴产业需求日益旺盛,推动高校着力培养跨学科人才,以提升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及行业优势,北京邮电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聚焦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与信息通信行业、互联网行业、投资金融行业等领域知名公司合作建立了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针对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重点组织开展企业实习实践、模拟面试、企业参访等活动,将产业前沿引入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为青年教师参与产业实践、学生开展实训锻炼创造条件,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育人长效机制。

4.以创教融合为抓手,实施双创育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企业商业模式的重要引擎,这要求管理者具备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知识,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创新型管理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中坚力量,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也应以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为主要战略方向①,不断完善创教融合育人机制,培养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服务社会,树立工商管理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标杆。其一,积极培育双创课程,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群。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创新创业与创赛》《社会创新与社会创业》《创新思维训练》《创业金融》《数字创新战略》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优化学科课程体系,为学生奠定创新创业知识基础。其二,举办教指委创新大赛,分享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举办教育部会计学专业教指委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企业价值创造实战竞赛,“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举办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提升创新创业师资的专业能力,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其三,助力学生创业实践落地,通过创新创业解决社会问题。2019年以经管院研究生罗旭为负责人的项目团队“夕阳再晨”获得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亚軍、国赛金奖。该项目基于长期公益创业的实践基础,为老年人开展专业的科技助老服务,多次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媒体报道,成为互联网+智慧养老的实践先锋。

四、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新举措

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产业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科学属性愈加凸显,如何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科研中引导学生服务企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成为工商管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②。然而,现阶段由于教师企业实践经验薄弱、学生评价体系固化,人才培养亦逐渐趋向模式化、系统化、单一化,工商管理教育脱离实践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因此亟待思考如何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以“问题”为导向,直面企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同时关注更加宏大的、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应立足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从企业发展、产业经济、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四个层面,在“学科交叉、社会责任、全球视野”中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新路径。

(一)企业层面:立足数智时代管理变革,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伴随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社会各领域之间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不仅提升了企业管理实践变革的广度与深度,也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进入数智时代,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掌握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数据分析工具应用能力的管理人才成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③。高校应当深化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从人才供给和人才培训两方面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高校应集中力量打造智能化教学平台,拓展学生的跨学科实践场景,同时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课堂与企业实践结合,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引领者交流、与真实企业环境接触的机会,全方位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行业洞察能力①。另一方面,高校应扎实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落地见效,联合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国际学术机构开发行业特色管理培训,在5G、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输出理论洞察并开发实践案例,提供“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培训方案,为企业数字化创新和转型提供理论引导和实践分享,帮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团队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应用管理智慧、抓住转型机遇,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聚焦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创新思维、员工远程办公、个人心理调适等问题,通过主题研究、项目研讨、咨询服务等方式多点发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产业层面:依托信息技术领域优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当前,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成为数字经济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动力来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途径②。工商管理专业与数字经济联系尤为紧密,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应当以工商管理专业为核心力量,加速推进数字经济的学科交叉融合,为数字经济产业领域的前沿探索和规则制度的设计搭建全球领先的研究平台:第一,聚焦产业数字化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围绕“智慧经济新图景”“新时代、新思维、新动能”“5G与区块链”等数字经济热点和前沿话题,邀请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产业内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及投资人奉献思想盛宴,助力数字经济产学研用融合。第二,聚焦数字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一方面,高校应当依托自身在网络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等领域的行业特色优势,联合战略咨询研究院、海内外高水平期刊举办数字经济国际学术会议,共同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产业、数字技术与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为数字经济领域的变革提供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以工商管理专业跨学科融合式的建设成果为基础,辅助工商管理专业整合跨院系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工作,解构数字经济的细分研究方向,从制度设计、技术体系、理论创新、范式变革、组织转型等方面构建并完善包括数据要素治理、数字技术治理、数字化组织治理、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经济风险治理和数字伦理与素养治理在内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围绕数据跨境流动、市场准入、反垄断、数字人民币、数据隐私保护等重大问题探索治理规则,着力实现数字经济企业高质量“走出去”,以期让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研究服务于数字经济产业实践。

(三)国家层面:围绕国家战略性需求,发挥工商管理智库作用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商管理专业的多元性和应用性特点要求其科研成果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生经济社会应用价值③。高校应当加快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紧密联结,从学院、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新举措。首先,学院应当发挥统筹引领作用,积极推动跨学科学术交流,通过筹办工商管理学科国际会议、专题讲座,邀请业界名师、行业领袖等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学术研究前沿问题展开探讨,为学界业界立足中国国情、研究时代问题提供前沿交流平台。其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建言国家有关部委,围绕国家重点战略提供高质量建议,聚焦“数据要素赋能与中小企业发展” “AI产业发展与管理创新” “国企混改与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人才培养与创新”等热点话题,与跨领域、跨学科专家进行专题交流,为培育国家及企业在通讯及互联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学生是未来反哺社会、服务国家的主力军,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从国家战略角度剖析时代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用跨学科知识彰显责任担当。

(四)国际层面:面向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社会制度变革实现了跨越式提升①,不过仍需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兼具全球化思维和国际化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必不可少的关键资源。高校亟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面向信息化、国际化的跨学科人才,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贡献中国管理智慧。高校应当与国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将国外的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等前沿内容引入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学位互授,积极探索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端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向企业输送熟知跨国公司战略及运营、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助力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②。

[责任编辑 黄海啸]

①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第4-8页。

① 朱晓刚、廖源菁:《论“新文科”的价值取向与建构路径》,《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3期,第59-67页。

② 李爽、林君芬:《“互联网+教学”:教学范式的结构化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18年第10期,第38页。

① 张海生、张瑜:《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第6期,第81-93页。

① 毛锦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22年第3期,第58-64页。

② 何瑛、郭家荣、苏欣:《跨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文科人才培养路径:基于商科的视角》,《商业会计》2021年第19期,第11-16页。

③ 朴雪涛、宋国才、张晓庆:《新文科视野下教育学一流本科专业课程群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96-103页。

① 杨朔镔、任增元:《中国高校学科交叉制度的历史进程、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高等教育评论》2022年第1期,第180-193页。

② 程飞亚、张惠:《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北京教育(高教)》2020年第1期,第66-70页。

③ 刘海燕:《双院协同育人:现代大学书院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江苏高教》2017年第3期,第35-38,第75页。

④ 蒋家琼、丁晨、王思微:《我国一流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现状与展望》,《江苏高教》2021年第12期,第88-94页。

⑤ 叶雨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打造“金专”“金课”,锻造中国“金师”》,《中国青年报》2022年8月8日,第5版。

① 乔建永:《构建“四融合”新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2期,第4-6页。

② 張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1期,第5-9页。

③ 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8期,第15页。

① 汤贤正、何瑛、李雯琦:《新商科理念下创新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框架与培养路径研究》,《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年第5期,第1-8页。

② 张玉利、吴刚:《新中国70年工商管理学科科学化历程回顾与展望》,《管理世界》2019年第11期,第8-18页。

③ 吴斌、范太华:《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中南大学“数字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研修项目”为例》,《继续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第89-95页。

① 靳庆鲁、朱凯、曾庆生:《数智时代财会人才培养的“上财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11期,第89-95页。

② 郭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第20-24页。

③ 杨俊、赵新元、冉伦:《如何提升工商管理研究科学问题的需求属性?——以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为例》,《管理评论》2021年第4期,第12-23页。

① 钱学锋、王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历史演进与未来的政策选择》,《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43-56页。

② 戴永辉、闫柯鑫、王思懿:《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探索——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年第4期,第85-87+91页。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教学范式工商管理专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本土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研究
体验式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