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阵图》“陆断犀象”正诂

2023-03-16顾湘

大学书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犀角欧阳询书论

⊙ 顾湘

一、前人观点述略

旧题卫夫人《笔阵图》文中有“丿陆断犀象”句:

不同于其他句中“阵云”“坠石”“枯藤”“弩”的物象比拟,或者容易理解和想象的“百钧弩发”“崩浪雷奔”,“陆断犀象”的意思显得比较隐晦,具体体现为“陆”和“犀象”的含义不明。首先“断”是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名词“犀象”充当宾语,剩下的“陆”字作状语,解释成“于陆地之上”应该是没错的。不过犀、象本陆生,此处再添一“陆”字,显得赘余,句子也不通,但细品又似有意强调,其中或另有所指。其次,“犀象”的具体所指也不明确,不知是说“犀牛角和象牙”还是单纯地指这两种动物。

关于“丿陆断犀象”的含义,古今学者的观点分为三类。

第一种观点:丿如犀角象牙。学者熊秉明在其著作《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道:“这些比拟,不只限于形象的相似,也指质的仿佛,因为‘丿’不但要像犀角象牙的外形,并且要使人感到有犀角、象牙的坚硬锐利。”[2]指出“陆断犀象”之旨在于“丿”的形态要与犀角象牙的形象、质地契合;类似观点还有燕凯所说:“最有形象可言的当属对‘丿’和‘丨’的形容。她(按:卫夫人)说:‘丿陆断犀象、丨万岁枯藤。’我们想到截断后的犀角、象牙,既圆厚又劲利;‘万岁枯藤’则是苍浑中内蕴生机。”[3]以及虞晓勇所说:“撇要像犀角象牙一样锋利、润滑而坚实。”[4]

第二种观点:丿如利器斩断犀象角牙般锐利。传欧阳询《八诀》八行笔法:

《笔阵图》和《八诀》这两篇书论中的“七行”和“八行”,内容大意和体例大致相似。比较明显的区别是《笔阵图》的句子总是四字一组,比拟生动、句式整齐,而《八诀》的句子更像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衍生的结果,如“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对应“ 若千里之阵云”,“ 百钧弩发”对应“如万钧之弩发”。而“丿陆断犀象”一句,被理解为“丿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省略了对“陆”的解读,将“犀象”解释为“犀象之角牙”。再如谢建军“撇的力度在超常的想象中难道不能截断犀象之角牙”[6]、柴艺娟“丿陆断犀象。如在陆地上用利剑斩断犀牛的象牙一样有力。”[7]张良彬“‘丿陆断犀象。’指撇掠笔画笔势之锋利,要能在陆地上截断犀角象牙之势,撇掠如剑之锋锷之利。”[8]

第三种观点:丿如宝剑截断犀和象,“陆”指“在陆地之上”,表示方位,“犀象”指犀牛、大象这两种动物本身。丛思飞认为“陆断犀象”源自《战国策》中的《韩册一》:“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鸿雁。”所以“陆”和“水”是对文关系(只是《笔阵图》中只取了“陆断犀象”这半句,所以不能互文现义),“陆断马牛”是用宝剑截断马、牛。丛又引宋代陆佃《埤雅》,云兕似牛,传曰:“水剸蛟龙,陆断犀兕”大体与“陆断马牛,水击鸿雁”相似。因此他得出“‘撇如陆断犀象’就是如宝剑截断犀象的迅疾和强大的力度、特定的角度来喻说做一撇的笔势”[9]的结论。

“陆断犀象”,是动宾结构,其核心意思是“断犀象”。第一种观点直接将“陆断犀象”等同于“犀角象牙”而不对“陆”“断”做任何解释,单纯地认定“陆断犀象”是物的比拟,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以《八诀》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属于“增字解经”,用“丿陆断犀象之角牙”代替“丿陆断犀象”,并且没有其他论证过程,不具说服力。况且到底是“犀象之牙”“犀象之角”还是“犀象之牙角”(甚至是“犀牛的象牙”),各家莫衷一是。第三种观点相较于前两种,解释得更加全面,清楚地阐述了“陆”“犀象”和“丿陆断犀象”的含义,并且在古代文献中找到了疑似“陆断犀象”的源头,但缺憾是仅限于间接的文义推理,没有注意到“陆断犀象”四字原本的语境义。

应该说,对“陆断犀象”含义的探讨,仍有可详尽之处,具体为“陆”之含义的再确认,“犀象”的释义以及对“丿陆断犀象”的整体理解。笔者认为丛思飞通过回归文学语境的方式解释“陆断犀象”的方法颇为可取,本文基本沿用这种思路。

二、“陆断犀象”再释

(一)“陆断”之“陆”释义

唐朝时,《笔阵图》的归属问题已是众说纷纭。“唐初传为王羲之所制,唐末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时题名为卫夫人《笔阵图》。晚唐《墨薮》第十四《王逸少笔势图》、北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二《晋王羲之书论四篇》收此篇,均署名王羲之所撰。”[10]近人余绍宋认为《笔阵图》是“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11]

曹植《七启》云:“步光之剑……陆断犀象,未足称隽 ;随波截鸿,水不渐刃。”[12]以“陆断犀象”“随波截鸿”极言“步光之剑”的锋利程度。在这之后,“陆断犀象”多次出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例如南梁江淹《横吹赋》有“鄞山锡刃,耶溪铜锋,皆陆断犀象,水斩蛟龙”[13]。南宋张九成《送陈朝彦序》曰:“干将镆铘,上决云霓。陆断犀象,水截蛟龙。”[14]唐李白《赠易秀才》曰:“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15]《独漉篇》曰:“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16]清代小说《永庆升平后传》中曰:“手使大环金丝宝刀,削铜铁、剁纯钢,切玉断金,水断蛟龙,陆断犀象。”[17]《读书说》曰:“百炼之后,即铜铁为质,亦能水截蛟龙、陆断犀象”[18]。

实际上战国时就曾出现过类似的表达,后世也一直有所沿用,只不过句中动词部分或者动词指代的动物名称略有改动,详见《历代“陆断犀象”相关表达举例》。

通过对比这些文献中与“陆断犀象”相类似的表述,可以得到3 条信息:

第一,“陆断犀象”在使用时,绝大多数是两句连用的,下接诸如“水断蛟龙”的句子。工整的对句中,“陆”对应“水”,形容宝剑锐利难挡,不论是陆上的凶猛巨兽还是水中的游龙轻鸿,皆可斩落剑下。所以将“陆”字解释为“于陆地之上”是正确的,正对应下句的“水”字。

第二,“陆断犀象”类的表达一般是专用于形容宝剑锋利程度的。这一点,可以直接通过相关文学作品的标题(如曹植《宝刀赋》、李尤《宝剑铭》、裴邈《文身剑铭》、江淹《铜剑赞》、吴淑《剑》、薛蕙《宝剑篇》)或联系语境得出结论。

历代“陆断犀象”相关表达举例表

第三,“陆断犀象”以及与之类似的表达,语例虽同(用“陆断××,水断××”表示,下文同),但用词稍有差异。首先是上下句间的动词差异——“陆”作状语的动词有(重复情况不计):断、剸[19]、斩、洒;“水”作状语的动词分别是:断、击、截、斩。其次是动词指代的名词:包括了牛马、兕甲、犀革、犀兕、犀象、狗马、奔驷、玄犀、兕虎,以及水上的鹄雁、蛟龙、鲵鲸、轻鸿、蛟鸿、轻羽、蛟螭。

(二)“陆断犀象”之“犀象”释义

那么“犀象”究竟指的是犀角象牙,还是犀牛、大象呢?首先,可以从“陆断犀象”的原始文献着手。上文提到“陆断犀象”最早见于曹植《七启》:“陆断犀象,未足称隽。随波截鸿,水不渐刃。”实际上曹植另一文章《宝刀赋》中也有“陆斩犀革,水断龙角;轻击浮截,刃不纤削”[20]之句。《宝刀赋》当作于建安二十二年(217)[21],时间比《七启》的“陆断犀象”晚7 年。即“犀革”晚于“犀象”,这两者间或许存在着某种联系。在曹植之前(或同时期),出现过“陆断××,水断××”式表达的8 处中有4处是讲犀牛的,分别是西汉刘安《淮南子》“水断龙髯,陆剸兕甲”、西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水断蛟龙,陆剸犀革”、东汉李尤《宝剑铭》“陆断犀兕,水截鲵鲸”、汉末王粲《刀铭》“陆剸犀兕,水截鲵鲸”。其中“陆剸兕甲”[22]“陆剸犀革”这两句明确地指出斩断的对象是“犀牛的皮革”,与曹植“陆斩犀革”之语别无二致。并且,王粲在《刀铭》中自称“侍中、关内侯”,王氏被赐“关内侯”,已是建安十八年(213)魏国建立后之事,这表明《刀铭》与《宝刀赋》在时间上十分接近。综上,“犀象”二字的意思偏重于“犀和象的皮革”。

其次,从唐人对《七启》的注释也可探得端倪。高宗时期大儒李善注《七启》“陆断犀象,未足称隽。随波截鸿,水不渐刃”条下曰:“《圣主得贤臣颂》曰‘巧冶铸干将之璞,陆剸犀革’,《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韩王》曰:‘韩卒之剑,陆断牛马,水击鸿雁。’”[23]五臣(《五臣论文选》)中李周翰也对“陆断犀象……”句作了注,注曰:“言剑之利也,犀象之兽,其皮坚。”[24]相比李善所注,李周翰表达的意思更加直接具体,但李善用“陆剸犀革”作注,与“犀象之兽,其皮坚”亦无异义,均认为所断的是皮革。李太白《独漉篇》有“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不断犀象”化用了“陆断犀象”之典,清代王琦为此句作注时直接引用了李周翰的注解,则又是一证。[25]

犀兕之皮坚硬,因此古人将其制作成铠甲。周代有专门的“司甲”官员管理皮甲生产,由“函人”来监管制造。[26]如《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犀甲七属,寿百年,兕甲六属,寿二百年。”[27]记录了犀牛甲和兕甲的形制和存放年限。春秋时期由于战乱纷争,对甲的需求量很大,《国语》云:“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28]又如《荀子·议兵》说:“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29]足见其坚硬程度。

再次,从更早的文献语境中找到“陆断××,水断××”句式的雏形,以明确“犀象”“牛马”“奔驷”“兕虎”的共通之处,从而可定夺“犀象”的指征。战国《胡非子》曰:“夫负长剑,赴榛薄,折兕豹,搏熊罴,此猎徒之勇也;负长剑,赴深泉,斩蛟龙,搏鼋鼍,此渔人之勇也。”[30]“赴榛薄,折兕豹”和“赴深泉,斩蛟龙”的句式和“陆断××,水断××”仿佛,“折”亦与“斩蛟龙”之“斩”意思相通。《胡非子》中的这段话是谈“勇”的,而“猎徒之勇”是负剑直接与兕豹、熊罴这样的野兽拼刺搏斗,因其巨大凶猛故能反衬出人之“勇”。并且,犀、象同牛、马、虎、兕、豹、熊罴等动物一样,体型巨大且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所以《胡非子》这里指的是斩杀“兕”,而非角牙部位。再有《列子·仲尼》周宣王对公仪伯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31]也是通过人搏击犀兕等兽类的场景衬托武士力量之大。因此,“陆断犀象”之“犀象”并非指犀角和象牙。

三、“陆断犀象”误释探因

首先,深究前人之观点,其中第一个较为特殊,即将“陆断犀象”理解为“丿如犀角象牙”。该观点将这类“以象论书”肤浅地解读为“象貌”描摹,是极不确切的。宗白华曾说:“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32]

中国古代书论中的“以象论书”大体可分为“以人论书”和“以物论书”。“以人论书”如比右军书为“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喻袁崧书为“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33];“以物论书”如将李邕书法比作“华岳三峰,黄河一曲”,将孙过庭书喻为“丹崖绝壑”[34]。但究二者之实质,均属“以事论书”。何为“以事论书”?即以一种动态的“事件”来做比方。之所以产生这类书论特点,是由于书作字画舞动、墨色流变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具有强烈动态感,因而古人习惯于用同样具有动感的“事件”来描绘,而不是直接在客观物体中简单取“象”。所谓“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是一种动态的“事件”,所谓“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强调的也是一种动态的“事”,而非静态的“象”。即使如“丹崖绝壑”这样看起来是静态的象,实欲表达的仍是一种险绝欲倾的动感。故宗白华说书法“超以象外”。

其次,《八诀》增字解经式的解读或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后人。关键是先要认识书论的真伪问题,再对观点做出判断。《书画书录解题》虽未将其定为伪作,但针对旧题《欧阳率更三十六法》的意见是前人所作,云作者“不自表其姓氏而必伪托于名家”[35]。而部分研究者直接将《三十六法》定为欧阳询所作,如王岳川认为欧阳询在长期的楷书实践中总结出了“结体三十六法”;韦婧在其硕士论文中称依照后世做法将《八诀》和《三十六法》归于欧阳询名下,并结合欧阳询的作品对其作论证[36];何永胜说此二篇为欧阳询为弘文馆教学所作。[37]对书论的真伪问题缺乏充分的考量,其结论则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丛思飞在其《唐代书法文献研究》中将《八诀》鉴定为“托名唐人的书论”,云其“于点画式样及对应笔法皆有疏误,所谓文鄙理疏者以此篇为典型”[38]。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明确说道:“卫夫人笔阵图里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是何等石破天惊的力量。一个横画不说是横,而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39]若后人不细究真伪,盲目信服大家之名,便容易对《笔阵图》“陆断犀象”产生误解。

总之,学界将“陆断犀象”理解为“丿如犀角象牙”,不仅在句意解读上失之草率,还体现了对“以象论书”并非简单的以“象”论书的不解,以及对“以象论书”深层内涵的忽视。本文所论只是这类误解其中的一个体现而已。

结语

通过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同类语例的分析,可以肯定,《笔阵图》“陆断犀象”实欲表达的是:书写丿画,当如同宝剑断犀象皮革般锐利与轻敏。这种书论表达模式,兼顾了书写状态与笔画状貌,即动感、静象交互持续作用而展示出的书写过程与结果。同样,《笔阵图》上下文中“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一样,都是借助“象”同时具有动态性、生命力特征的一种有力的文学表达。如果将这些书论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对物象的描摹,必然忽略了作者对笔墨力度与生趣的深层观照,也丢失了中国古代书论“以事论书”作为根本要义之一的精髓。

注释:

[1]卫铄.笔阵图[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22.

[2]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13.

[3]燕凯.视觉与神遇[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27.

[4]虞晓勇.论书法作品中的自然意象美[J].书画世界,2007(2):69.

[5]欧阳询.八诀[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98.另,民国二十九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万历二十五年金陵荆山书林刻夷门广读本《法书通释2 卷》卷上《总论篇第十》“欧阳率更云利剑斫断犀象之牙”,指“犀象”意为“犀象之牙”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书法正传10 卷》卷五纂言上《欧阳询八法》“丿 如利剑断犀象角”,又将“犀象”解释为“犀象角”。

[6]谢建军.书法美学意象研究——以汉唐书论文献为中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68.

[7]柴艺娟.“书势”与“张力”——基于西方视知觉理论的中国书法美学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5:11.

[8]张良彬.浅谈花鸟画工笔的“阵势”和写意的“气势”[D].南京:东南大学,2016:4.

[9][10][38]丛思飞.唐代书法文献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114,112,32.

[11][35]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北京图书馆,2003:570,576.

[12]林久贵,周玉容.曹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9:410.

[13]丁福林,杨胜朋.江文通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19.

[14]张九成.张九成集[M].杨新勋,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178.

[15][16]李白.李太白全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274,109.

[17]都门贪梦道人.永庆升平后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1.

[18]胡承诺.读书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9.

[20][21]林久贵,周玉容.曹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9:202,203.

[22]兕,与犀似,或说为雌犀。《说文》云:“如野牛而青。”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野牛即今水牛,与黄牛别,故谓之野牛。”“郭注《山海经》曰:犀似水牛,猪头庳脚,兕亦似水牛, 青色,一角,重三千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58—459.

[23][24]萧统.六臣注文选[M].李善,等,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9:626.

[25]王琦.李太白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9.

[26]黄家芳.中国犀演变简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21.

[27]周公旦.周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12.

[28]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28.

[29]荀况.荀子[M].祝鸿杰,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40.

[30]陈厚耀.春秋战国异辞[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21.

[31]列子.列子[M].唐敬杲,选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28.

[32]宗白华.美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6.

[33]袁昂.古今书评[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73—74.

[34]韦续.墨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4—15.

[36]韦婧.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及其书学观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2.

[37]何永胜.欧阳询的书学观及其成因探析[J].中国书画,2010(8):52—55.

[3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71.

猜你喜欢

犀角欧阳询书论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唐欧阳询《用笔论》
隋唐五代书论
元朝书论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宋朝书论
明朝书论
犀牛有角久成器
犀角雕刻艺术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