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全省组织工作实现新突破新提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深入学习贯彻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

2023-03-16

党员干部之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才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召开

王宇燕出席并讲话

2 月8 日,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召开,总结2022 年工作,安排部署2023 年全省组织工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宇燕出席并讲话。

王宇燕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推动全省组织工作实现新突破新提升,为强省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健全落实激励担当作为制度机制,着力提升专业化能力,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深入推进“四链”融合,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持续严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统筹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从严从实、用心用力,优化理念方法,提升能力本领,完善制度机制,为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中共济宁市委组织部、中共德州市委组织部、山东省公安厅党委、山东能源集团党委、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作了交流发言。现予以摘要刊发,以供学习借鉴。

锻造“实干家”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

□ 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实干精神,强调“实干为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 “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创新打好选育管用“组合拳”,大力锻造“实干家”干部队伍,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实干实绩,围绕中心工作树导向、强措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市委中心工作建制度、搭载体、强保障,把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导向鲜明树起来。一是形成一套制度体系。坚持纲举目张,市委一次全会通过锻造 “实干家”队伍意见,提出 “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坚持系统集成,围绕 “一把手”、年轻干部、功能区等方面出台配套文件 12 个,形成较为系统的制度体系。二是搭建一个活动载体。开展 “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立起 “凡事讲政治、谋事为群众、干事重实效、成事争一流”标尺,形成重点攻坚、一线调度、过程管理等 10 项机制,成为建强干部队伍、推动全年工作的重要抓手。三是强化一线培养锻炼。市级选派 470多人到重点工作前线,市、区 (市)两级选派 1700 多人到基层一线,首批选派25 名优秀 “80 后”正处长、“ 85 后”副处长在 “条块上下”之间跨领域交流培养,让一线火线成为锻造“实干家”的大熔炉。

二、突出精准精细,围绕考准研实建机制、畅渠道。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多渠道发现、精准化研判、数字化赋能,提升知事识人水平。一是严把政治标准第一关。出台政治素质考察办法,细化政治标准,优化考察方式,实行纪实制度,坚决把政治不合格的挡在门外。出台 “一把手”任前责任告知办法,签订承诺书,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二是敞开大门荐贤能。探索建立无任用推荐、署名举荐、毛遂自荐制度,每年面向所有市管班子开展一轮无任用推荐,面向市级领导、单位 “一把手”开展署名举荐,面向市管干部开展毛遂自荐,通过“三荐”全年掌握优秀干部 187 名、提拔使用 53 名,成为组织上发现优秀干部的重要途径。三是专题调研察实情。开展市直部门、企业专题调研和区市换届 “回头看”,市委组织部部长、副部长带队面谈,对全市中层正职以上干部谈话全覆盖,共谈话3530 余人。四是数字赋能强研判。把干部、公务员、人才、组织等碎片化数据打通集成,打造 “1+4+N”数字组工体系,即 1 个综合门户,党建云、干部云、人才云、办公云 4 个应用板块,干部立体画像、班子模拟配备等 N 个应用场景,提高了干部综合研判工作质效。

三、突出能上能下,围绕激励担当搭擂台、建赛场。坚持奖优罚劣、奖惩分明,激励干部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一是“擂台比武”激斗志。组织“一把手”登台打擂、亮绩赛绩,举办区市“书记擂台”3 期、市直 “局长擂台”4 期,现场打分、现场公布,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逐一点评,带动全市各层级、党支部打擂 1800余场次。二是“双轮驱动”强考核。对区市实行 “摘星夺旗”,重点工作设置单项板块,每季度单项板块 “评星”、综合成绩 “挂旗”、全市张榜公开,区市参会座次按考核名次排,让排在后面的区市 “一把手”坐不住。对市直单位实行 “挂牌预警”,紧紧围绕省考核指标进行“红黄绿”挂牌,挂红牌的单位 “一把手”由组织部长约谈,先后约谈 13 人次,真正把考核指标调度作为推动工作的强力抓手。三是 “赛场选马”用干部。对干得好的旗帜鲜明用,先后从重点工作一线提拔干部 78 名,占全年新提拔使用市管干部数 65%以上。去年四季度,根据城市更新建设考核结果提拔实绩突出的干部,排名前三的区市各提拔 3名,排名中游的 1—2 名,排名末三位的 1 名没有。对干得不好的坚决果断下,去年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市管干部 5 名,其中 2 名企业“一把手”因长期打不开局面、干部群众反映大,直接退出现职 ;3 名市直单位副职因闹不团结、在班子中起反作用,直接予以免职,在全市上下形成强烈震慑。

拧紧责任链条 夯实基层基础 推动基层党建全面提质增效

□ 中共济宁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接续实施两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一年一主题、一步一台阶,持续用力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一、聚焦落实责任,让“大抓党建、大抓基层”一竿到底。紧紧抓住责任制这个 “牛鼻子”,高位推动、上下联动、层层落实。一是以上率下扛牢责任。坚持 “书记抓、抓书记”,市委书记亲自研究谋划、辅导政策、推动落实,去年先后主持召开基层党建座谈会、党建责任落实推进会,带头为2.6 万名党组织书记讲党课,带动各级书记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项目化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200 余个。二是细化清单明责定责。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制定党委 (党组)和书记党建责任 “两张清单”,确定党建重点攻坚事项,各级书记对着清单干、盯着清单抓,挂图作战、逐项提升。三是常态长效督责考责。坚持常态化督导、全过程管控,去年分领域现场观摩 6 次,对照清单全覆盖调研督办,2021 年底以来约谈 12 名抓党建不力的县乡党委书记。

二、聚焦强化保障,把“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落在实处。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劲往基层使,让基层党组织有能力、有资源服务群众。一是持续增强力量。建强 “带头人”队伍,出台绩效考核意见,市级全覆盖轮训 4384 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做强济宁农村干部学院,持续 20 年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1200 余名学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常态化开展民意 “5”来听,2.8 万名机关党员干部担任民情书记,沉下去收集办理民意诉求,在创卫创城、疫情防控中冲在一线。二是持续增加投入。建立以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政策、资金、资源的长效机制,今年市县财政预算安排20 亿元用于基层党建,其中 7.3 亿元保障村干部报酬,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提高到 30 万元。三是持续做优阵地。党群服务中心面积 300m2以上的村达到 60%、1000m2以上的社区达到 80%,14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部达到 2000m2,在小区、楼宇商圈等建设 “红帆驿站”2348 个。

三、聚焦服务大局,为“发展有力、治理有效”蓄势赋能。围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找准着力点、结合点,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一是以 “一线党建”引领项目建设。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设立一线党支部 369 个,把党委会开在项目现场,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让党旗在一线飘扬、党徽在一线闪光。二是以“红链赋能”助力产业发展。省级以上园区全部设立组织部,建立 41 个产业链党建联盟,选派1560 名干部脱产派驻863 家企业 “助企攀登”,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6%。三是以“共建共享”提升治理水平。做实小区 (网格)党支部,建设 “和为贵”社会治理中心171 个,村 (社区)党组织领办志愿服务队、乡村物业、社会公益组织785 个,开展 “敲农门、听民声、办实事”行动,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聚焦攻坚突破,向 “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坚持抓重点、破难点,努力使有解问题更优解、出手工作更出色。一是紧盯“老问题”集中攻坚。开展“村情分析会诊”,“点名”县乡党委书记带头包保,284 个“强基村”全面提升。抓实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36.6%的村集体收入超50 万元。实施 “红色暖流”工程,6974 名流动党员纳入台账管理,一对一、常态化服务指导。二是瞄准 “新领域”发力突破。开展“红帆领航·新新向党”行动,制定十条措施,有力凝聚新兴力量。深化 “儒风济宁·红色物业”建设,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7%,推动为民服务提档升级。三是注重 “示范性”选树典型。实施创新示范引领工程,各领域创建党建示范点2862 个,涌现出湖上好支书孙茂东、社区好书记张宝芳等一批先进典型,我市被确定为 “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

实施“北接南融”专项行动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

□ 中共德州市委组织部

德州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省级战略交会点。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区域特点、乘势精准发力,把实施“北接南融”专项行动作为人才工作 “一号工程”,市委书记领衔推进,走出了一条与京津冀济错位布局、跨域协同、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差异化”定位布局,放大用好比较优势。秉持融合共赢理念,既注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注重以己之强补人之需。一是明确错位发展方向。京津、雄安、济南等周边地区科创资源丰富,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土地空间、综合成本等比较优势,把创建京津冀济区域性人才高地作为人才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作为融入全省 “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的重要抓手,主动承接周边区域产业、人才资源外溢辐射,努力构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人才发展格局。二是强化差异政策供给。深入研究周边城市人才政策,推出 “产才融合 17条”“大学生兴德 34 条”等人才新政及18 项配套细则,实行“一企一策”“政策漫游”“最优加一点”,打造上不封顶的 “无框政策”体系。市委明确 “人才资金不设上限,人才工作没有障碍”,市级人才专项资金实现翻番。三是搭建互惠承接载体。精心布局建设国家北方应急医疗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等产业化基地,促成有研半导体从北京整体搬迁至德州,18 个上下游项目、7 项国际领先技术和 200 余人研发团队一并落地,德州电子信息产业跻身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区域性”互通联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区域人才大循环,让更多专家人才、技术成果涌入德州。一是打造“1 小时人才圈”。以1 小时交通距离区域为重点,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限时间,自由便捷来德州创新创业。1200 余名京津冀济专家教授,以假日专家、离岗创业、双向挂职等方式来德合作。去年推动齐鲁医院全面托管德州人民医院,27 个专业、86 名学科带头人常驻德州,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二是创新 “零距离”协作路径。紧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设德州 (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就地吸引人才项目 18 个。正在筹划建设“驻沪人才飞地”,支持 27家企业设立市外科创飞地,无缝对接、高效协作效应初步显现。三是推进“四链”深度融合。绘制 11条关键产业链“人才地图”,实施“一企一校”工程,1853 家企业与“中科系”“京津系”“齐鲁系”大院大所稳定合作,引进中科森辉微球技术等科研团队218 个。百多安公司牵头组建中国医工交叉协同创新团队,与北科大等 50 多家高校院所联合引育青年博士 110 人,中心血管通路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三、“换位式”放权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主动转变角色、转换位置,让出 “主赛道”,让企业领跑、人才主跑、党委政府助跑。一是人才配置“让市场说了算”。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签约落地浙江海角科技山东总部、上海寰球人才华北总部等市场机构,建立 4990 人的德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库,设立 235 处驻外人才工作站,对接海内外人才7 万余名。二是择才用才“让企业说了算”。全面推行定制权、破格权、举荐制、编制池等改革举措,赋予企业引才用才自主权、主导权。打破北京机科总院德州分院单位性质、社保缴纳地等限制,为人事关系在北京、实际工作在德州的 14 名人才落实政策 398 万元。三是服务保障“让人才说了算”。聚焦人才关心大事、关键小事,建成 3.2 万套高品质人才公寓,3800 平米德州人才之家投入使用。上线运行 “德才码”数字化平台,实现政策免申即享、服务一码通办,近悦远来、才至如归的氛围越来越浓。在 “北接南融”专项行动引领下,我市人才加速集聚,2022 年入选国家人才工程11 人,是2008 年工程实施 14 年来入选人数总和 ;引进大学生 3.2 万人,增幅创历史最高。

坚持党旗引领警旗锻造 “四个铁一般”过硬公安队伍

□ 山东省公安厅党委

公安机关是党和人民手中的 “刀把子”,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纪律部队。省公安厅党委始终坚持党旗所指、警旗所向,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忠实履行公安机关新时代使命任务,为推动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贡献“公安力量”。

一、坚持政治建警,铸就铁一般的理想信念。始终把政治性作为第一属性,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命令、服从党中央指挥。一是政治轮训铸忠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政治轮训 “第一课”,制度化 “第一议题”,每年轮训民警辅警 20 余万人次,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二是党建引领树旗帜。坚持 “一支部一典型、一警种一阵地、一地市一特色”,深入推进党建带队建,4200 余处党建阵地全面夯实,“忠诚哨上党旗红”等 1000 余个特色典型深入警心,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维护稳定最前线。三是典型选树扬正气。大力弘扬英模精神,广泛开展 “公安心向党 ·护航新征程”等活动,选树排爆英雄张保国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民警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推动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改革强警,铸就铁一般的责任担当。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激励全省公安民警担当作为、创新实干。一是建强队伍激活力。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第一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导向,注重把干部情况在平时掌握起来,持续释放公安机关执法勤务和警务技术职级序列改革正向激励效应,有效改善队伍职级状况,极大激发了全警干事创业热情。二是用活编制提质效。按照做精机关、做优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思路,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创新开展 “定责”“定岗”“定编”“定人”工作调研,有序推进市县公安机关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一系列 “化学反应”释放了强大凝聚力、创新力。三是创新体系促履职。聚焦战斗力标准,在全国率先制定省市县公安机关 “权责清单”,明晰 “省厅主责、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全面构建起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的警务运行体系。

三、坚持素质育警,铸就铁一般的过硬本领。突出实战导向,全面构建 “党委领导、政工协调、警种主训、分级实施”练兵育警工作格局。一是聚焦“关键少数”提能力。组织公安局长、班子成员、政工干部大轮训,推出 “局长论坛”“派出所长特训营”等载体措施,促进各级领导的应急处置、现场指挥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抓实 “基层基础”强素质。完善战训合一、轮训轮值等训练制度,广泛开展培训比武等活动,常态化组织 “红蓝对抗”专项训练,推动规范执法、警械使用等技能训练融入日常、练在平时,队伍战斗力得到全面激发。三是突出“高新精专”砺尖兵。紧扣时代发展,聚焦搜排爆、网络攻防、电子物证等前沿技能,开展专业化训练,培育一批高素质特殊人才,有效提升公安机关打击新型犯罪能力水平。

四、坚持从严治警,铸就铁一般的纪律作风。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毫不动摇地推进从严治警,以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一是严肃纪律正警风。坚持警令畅通、令行禁止,深入贯彻《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和公安机关 “六项规定”,实行最严格的“禁酒令”,常态化开展队列训练,全方位规范民警的行为举止,切实在一言一行中展现纪律部队作风。二是整治顽疾除隐患。深入开展队伍教育整顿,两批次聚焦11 个方面的顽瘴痼疾,组织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健全完善规范执法、从严管理等 2200余项制度机制,公安队伍实现了革命性锻造。三是健全体系强监督。坚持抓系统、系统抓,在全国公安机关率先成立 “从严办”,建立起省市县全覆盖全贯通的从严治警工作体系,畅通上下联动、内外协调、一查到底的工作机制,构建起具有公安特色的新时代大监督格局。

发挥党委把关定向作用以三项制度改革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 山东能源集团党委

国企改革,改到 “痛处”是利益,改到 “难处”是身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由来已久,但喊在嘴上流于形式多,根源在于未能落到实处,“老话题”仍然是“新课题”。联合重组两年多来,面对大而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山东能源集团党委把关定向,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变论资历为能者先、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发工资”为“挣工资”,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促进了企业跨越式发展。

一、畅通干部能上能下通道,破除 “级别只能升、职位不能降”顽疾。针对干部 “等靠要”思想,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竞聘上岗、择优录用,激发 “上”的动力,倒逼 “下”的压力,打造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一是深化 “瘦身健体”行动。在总部推行 “全体起立、竞争坐下”,机构减少 50%,定员减少 31%。推进区域产业重组,整合机构人员,以公开竞聘推动能者上、劣者汰,累计减少机构 513 个、管理人员 3273 人。二是强化担当作为考核。开展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专项整治,通过述职评议、督导考核等方式,强化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年度 “下”的比例达到 5%,降职免职 2%。对考核不合格的 3 个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解散重组,“下”的干部达到 202 人。三是实施“31789”工程。针对干部年龄较大的实际,通过挂职锻炼、增设专编转岗等方式,利用 3 年时间分别选拔 100 名左右“90 后”优秀年轻干部进入集团、二级公司部门副职和三级公司领导班子,优化 “70、80、90”年龄结构,打破论资排辈,拓宽优秀干部上升空间。2022 年“88 后”中层副职由 9人增至 41 人,科级干部由 277 人增至 408 人。

二、敞开员工能进能出大门,破除“国企进出难、一编定终身”困局。针对职工 “进了企业门、就是公家人”的依赖思想、身份观念,规范员工招、选、用、育、考、留、下等程序,全部从业人员由联合重组时 28 万人控至 22 万人。一是招育一批高端人才。严把入口关,加大人才储备,累计招聘高校毕业生 4890 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2年柔性或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 162 人。创新实施人才库建设,建成 16 个专业人才库,保持动态在库500 人规模。二是规范一批劳动用工。开展劳动纪律、工伤管理、病假管理、借用人员、劳动合同、劳务派遣用工“六项整顿”,精简规范用工5万余人,井下劳务派遣用工全部清零。开展学习型企业、知识型员工创建,建成 9 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减少井下作业人员 1.2 万人。三是分流一批冗余人员。坚持省内外联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成建制对口调配、劳务输出等方式,安置分流员工8000 余人,实现老区富余人员转移。

三、倡树收入能增能减导向,破除 “少劳不少得、同吃大锅饭”难题。针对长期存在的涨薪容易、降薪困难现象,坚持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发挥绩效薪酬、业绩薪酬、股权激励作用,确保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业绩得到一流回报。一是增加浮动工资占比。按照在年度重点工作分工中承担的任务量,设定工资浮动比例,集团及权属企业负责人绩效工资占比达到 80%以上,中层管理人员绩效工资占比达到 70%以上。适当拉开管理人员薪酬差距,2022 年二级企业领导人员薪酬最高相差四倍以上。二是制定收入倾斜政策。坚持收入水平与岗位职责、个人绩效、承担风险等紧密挂钩,将工资收入向贡献大的岗位倾斜、向高精尖人才倾斜、向重点创效单位倾斜,形成收入看业绩的良性机制。三是用好中长期激励。实施兖矿能源、兖煤澳洲、新风光、山东玻纤 4户上市公司股权期权激励,18 户非上市公司实行超额利润提成。选定 20 家重点创效单位实施精准激励,2022 年利润同比增长 39%。

聚焦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蓄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

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牢立德树人政治责任,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学校事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连续两年在省属一类高校绩效考核中位居榜首,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连续 3 年获得优秀。

一、优化顶层设计,明晰融合路径。树牢 “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坚持谋划、督导、考评协同发力,一体化推进融合工作。一是注重一体谋划。开展 “党建业务融合提升年”活动,实施全面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党建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引育、内部治理 5 个领域的具体融合路径,重点提出 11项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二是注重一体推进。强化抓调研、抓督导、保落实,以专班形式督导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的落实情况,2022 年对 32 个院系党组织党建业务融合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督导,重点工作按季度督办。三是注重一体考评。实施党建与业务贯通融合的考评机制,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嵌入,在《中层单位年度考核实施办法》中把党建考核指标融入各方面重点工作,建立任务清单、量化考评指标。

二、建强阵地力量,推动融合落地。通过强覆盖、强队伍、强示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融合工作落地落实。一是健全组织设置。着眼把支部建在教学科研一线、项目攻坚一线和年级专业上,实现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教研室、学科专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 “全覆盖”。着眼抓实支部这个基本单元,开展 “五好三强”过硬党支部建设,不断提升组织生活质量。二是锤炼过硬队伍。实施干部锻造提升工程,把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业务能力提升统筹谋划,通过专题培训、双向交流、挂职锻炼打造党性强、业务精的党员干部队伍。实施 “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为教师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师支部书记培养为学术带头人,推动双促进、双提高。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实施 “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学校入选全省党建示范高校,获评全国全省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 14 个。开展党员 “先锋出彩行动”,设立学思践悟、敬业担当、攻坚克难、为民服务、清正廉洁 5 类先锋岗,涌现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抗疫最美青年、齐鲁最美教师等一批先锋模范。

三、聚焦事业发展,提升融合质效。推动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同步提升思政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水平。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筹 “大思政课”和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建设全环境立德树人实验室平台、打造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实施学科振兴计划,抓好整体协同、梯次推进,获评国家一流专业 40 个,实现 A类学科新突破。二是同步提升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水平。成立师德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意见,结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部署开展 “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以优良党风带动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实施“青师启航”“优师助航”“名师导航”工程,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高层次人才引育行动,入选 “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31 人。三是同步提升党建服务中心大局和科研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加快打造资政服务新高地,去年形成省级以上应用类成果47 篇,其中被中央内参采用17 篇,获中央领导批示4 次。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依托黄河流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省碳中和研究院、黄河盐生植物研究院等,深入开展科研攻关,新增横向科研项目116 项,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毛遂自荐
“三高人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