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少数与多数”写作指导
2023-03-16林启华
林启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当今社会,“少数服从多数”是广受认同的原则,但见识超群的人总是少数。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写作指导
“少数服从多数”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表面看来,是对立矛盾的,而仔细分析,它们有着内在联系。写作中,我们要有条理地分析“少数服从多数”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原因,并进而论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
1.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因有哪些?
每个人以各自感官为基础,站在自我中心来看世界,尊重多数人的意见,能弥补个体的认知局限。
人们判断事物所依据的材料不同,认识能力和感情好恶不同,而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就会使得组织内部产生不同的意见。多数人的智慧集合往往要优于个体智慧的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
人类属于群居性的动物,群体的社会生活往往会带给我们更加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少数服从多数所带给大部分人的公平理念和满足感,群体决策的最终结果将会让组织决策的制定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和执行。
2.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原因有哪些?
人的认知来源于背景知识,而人的背景知识是有差异的。少数人掌握“真理”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
少数人掌握“真理”是因为他们愿意为自身的好奇付诸行为的实践,愿意通过自身的知觉与理性来体系化生活中的现象及原理。大多数人对“真理”的错失并非出于自身没有得到真理的能力,而是缺少对真理的渴望和追逐,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渴慕着物质的丰富和情感的满足,他们对“真理”并不敏感,他们对任一熟悉的规则是拿来就用,他们对构成人知觉的一切习以为常。
3.“少数服从多数”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怎样的辩证关系?
少数人掌握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历史中真理一定先被少数人中发现;少数人掌握真理后,必将赢得多数人的认同。两者以一个无限循环的方式推动历史前行。
“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原则,有其一定道理,我们要利用群体的力量;“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正常现象,我们也要尊重个别人的不同意见。
参考立意:不盲从,有理性;锻炼能力,做见识超群的少数;辩证分析,勇敢质疑……
推荐素材
1.号称世界电气业和电子业五巨头之一的西门子公司,在125个国家设有销售和生产网点。执掌这个庞然大物大权的公司董事长卡尔海因茨·卡斯克博士在1985年接待一位记者时说:“如果我事无巨细样样亲自发号施令,事情肯定办不好。技术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都是涉及面相当广的问题,不倾听与此有关的所有同事,包括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的意见,即使我这个董事长也不可能作出决策。在这类问题上一定要集思广益。”
2.好莱坞电影《十二怒汉》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派掌握真理”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多数派的例子。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之外,其他人都认定这个少年有罪。最后在8号陪审员据理力争之下,越来越多的陪审团成员认可了其观点,最后少年被判无罪。
例文一
自由选择,主动承担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吴贞漪
在一个群体需要作出集体决策时,往往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服从的标准由数量决定。而真正见识超群的人往往会忽略数量上的压制,客观、冷静地看清事情真相。
首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一定的谬误,其中掩盖着人性盲从的缺点,人们往往在不知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而不做深入的思考,对未知的恐惧会使我们更愿意相信群体意识而非自我意识,即使我们确实对集体中大多数人的决策依然抱有疑虑,但是对自我意识的怀疑而使我们最终屈服于群体意识。此时,少数服从多数已然成为一种普适化的借口。
其次,对于错误选择的逃避心理也是“少数服从多数”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我们对群体意识尚且抱有一定的质疑时,也会对自我意识抱有质疑,当我们心安理得地摒弃自我意识而接受群体意识“冲洗”的那一刻,内心是侥幸的,因为即使如此,我们的失败也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的,它更是群体的,这种将自我意识藏匿起来而服从所谓“大多数”的行为实则是在逃避自由选择而需承担的责任。此时个体不再是个体,而是群体的组成部分,藏着对错误结果的本能逃避。
然而,“见识超群的人”就可以避免这两个谬误。他们可以在数量压制的情况下依旧紧抓自己的质疑,依旧没有随波逐流,而在自我意识中保持着支撑自己脱离群体的自信力。萨特说过:存在主义的首要动机就是要每一个人观照其所是,并为他们的存在承担责任。即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时,我们有自由成为任何人的可能,同时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这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见识超群的人,注定是少数人,因为使自我意识觉醒绝非普通人可以做到,他们规避掉群体意识对自我意识的影响,可以客观分析实际问题,将对未知的恐惧转化为沉着冷静的思考而非对群体的依赖,也就是这种超群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完成自我意识觉醒,根本原因还是对自我判断及选择的全权承担。
少数服从多数固然安适,但这样永远无法使完整的自我意识脱离群体意識,使自我成为一个“觉醒的人”,即见识超群的人。而在当今时代,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每时每刻告诫自己:自由选择,主动承担。
评点:文章见解独特、深刻,充满着哲理思辨的味道。作者借用萨特“自欺”的哲学思想,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是一种自我逃避的行为,“见识超群的人”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有自觉意识的人,而现代公民正需要这样的品质。
例文二
多数与少数的斗争平衡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杨凯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认同“少数服从多数”,但是也有人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此,我认为少数人会比多数人更智慧,但不可以代表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陶片放逐法”现象,人们将是否放逐一个囚犯的观点写在陶片上,通过同意的人数来对犯人进行裁决。后世的民主选举也同样采取这种方式,以确保国家权力不落入独裁者之手。而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元末明初,朱元璋所在的南京有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股势力,当时所有将领都认为先攻打较弱的张士诚,而刘伯温却认为先攻打陈友谅,胆小的张士诚不会施以援手。如果攻打张士诚,则相反。最终的事实证明了刘伯温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见,少数服从多数和多数服从少数是同时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的。一个集体在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人物的统领之下,会迸发出无穷的能量。古代许多的鼎盛王朝,都是君王的个人历史秀,从秦始皇,到叶卡捷琳娜大帝,无不是如此。这些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凭借他们丰富的历史阅历掌握了“真理”,并带领自己的国家创造辉煌。
然而,人类的历史发展到现代,人们放弃了“多数决定少数”的原则,将管理国家的权力下放给民众,将“少数服从多数”奉为真理。这是因为个体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存在着认知局限。同时,人类属于群居性的动物,群体往往給人们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群体的共同决策往往比个人的决策更加容易被接受和被执行,因为他们代表着大部分人的诉求。《三体》说,相比单独的个体,群体的行为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得到控制的。人们无法接受让一个具有不稳定因素的个体来决定群体事务,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个人意志被抵制,现代社会和国家的观念正是建立于自由的基础之上,国家不再是个人掌管的机器,而属于每个民众。
但是,将决定历史走向的权力完全交给多数人仍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与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只有见识超群的人才能透过表象与世俗迷障发现前进的方向。历史的路标往往是少数人竖起,然后普通大众紧随其后。
因此,我们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也要看到少数人卓越的智慧。
评点:作者视野开阔,把这次论题放在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论述,“多数服从少数”有着历史根源,“少数服从多数”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原则,现代文明的基石。论述深入,既剖析了原因,又揭示它们的辩证关系。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