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逻辑与发展路径*
——基于成渝双城经济圈视角

2023-03-16田文进张瀚文冯诗瑶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巴蜀双城经济圈

赵 斌 田文进 张瀚文 冯诗瑶 赵 兰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呈现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1]。发挥成都、重庆“双核一体”地位,辐射带动川渝地区整体发展,势在必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重点任务之一,强调成渝两地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川渝地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赋予重庆、四川两地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的重大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旨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强化重庆、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教育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提升成渝发展主轴的教育”[3]。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制约教育协同高质量均衡发展的一大短板。“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4]117,这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发展动力。川渝特殊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川渝地区特殊教育能否形成共同发展目标和协同发展动力,形成良性对话、积极合作和成果共享机制。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构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关键。本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背景,探讨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与发展路径,以期为促进川渝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思路。

一、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优势条件

构建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实现川渝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构建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主要包括:国家战略指引了发展方向、巴蜀文化提供了优质土壤、现实优势铸就了协同发展根基,为构建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家战略指引了发展方向

国家战略指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到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时,也强调要“办好特殊教育”[5]。全面办好特殊教育,实现整体提质,离不开多地区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建共享。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6],《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此进行进一步详细阐述,要求推动教育合作发展[1]。为此,成渝地区在教育方面作出了回应,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提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3]。特殊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川渝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协同发展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政策上不断得以落实,特殊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将特殊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7]。《成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成都将实现更高水平的、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建成具有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全国一流教育高地[8]。《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9]。诚然,新的政策理念与发展趋势也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这一中坚力量。这也是川渝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的驱动力。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致力于构建完善特殊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特殊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以成渝为中心的川渝地区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上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川渝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巴蜀文化提供了优质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0]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并不断丰富与完善。“坚定的文化自信彰显伟大的中华文明,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连绵发展的价值根基”[11]。一方面,文化具有传承性。巴蜀文化不只包含狭义的古巴蜀文化遗产,更是指以川渝两地为核心的多民族文化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从古至今的文化总和[12]。在商周时期,蜀国、巴国均发源于四川盆地,朝代几经更替,历史变迁,各个朝代对两地的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多次合并建制,划为同一行政区。1997年,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与四川省同为省级行政单元。川渝地区地域接壤,同源于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当下川渝在行政区划时被割裂开,但是两地犹如“同胞兄弟",各方面发展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相互扶持,形成凝合川渝地区协同发展的“无形纽带"[13]。两地的地缘与文化特质使两地人民在生活习俗、语言、饮食等方面具有诸多共同特点。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发展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14],巴蜀文化亦如是。巴蜀文化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丰富和充实,从古巴蜀文化中的三星堆遗址文化、金沙遗址文化,到近现代的川军抗战精神、红岩革命精神以及郭沫若巴金等人的文学作品,再到当代的三峡移民精神、“5·12”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文化积淀也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各阶段各科教育均在积极挖掘巴蜀文化的教育价值,如语文教材中的《蜀道难》《三峡》《家》《飞夺泸定桥》等文学作品,历史教材中的大禹治水、李冰筑堰、“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革命烈士江姐等名人事迹,政治教材中的《文化生活》板块,均涵盖了巴蜀文化素材,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应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丰富生活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15]。教师将巴蜀文化作为宝贵教育资源融入教学,既能达成育人目的,又能实现巴蜀文化的“塑形"与“铸魂"功能。将巴蜀文化融入特殊教育,能够促使文化与教育融合,既是区域特殊教育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文化赓续传承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构建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具备合作共赢的天然条件与土壤。

(三)现实优势铸就了协同根基

二、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要素阐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合作共赢”理念,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外交的话语体系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推介共同体理念[2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2]的部署,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要求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5]。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正是基于共同体理念与区域协同发展要求展开的。

(一)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二)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要素

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提高教师教育与康复能力、教研与科研能力、创新与发展能力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的学习型组织,本文将其主要建设要素归结为学习群体、规则制度、共享资源、技术支撑四个方面,即由谁组成学习共同体、如何建立保障机制、共同体怎样进行合作、有什么条件支撑四个方面。

1.学习群体

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是共同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组织的主体成员包括特殊教育教师、普通学校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高校专家、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医疗人员、教研员以及其他特殊教育管理相关人员。这些学习主体在年龄、经验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可以转化为优势互补的资源,为合作学习提供源泉和动力[26]。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并不是成员间的简单集合,而是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及共同学习。组织内成员既可以是助人者也可以是寻求帮助的被助者,这种身份的转化,有助于组织成员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重构,促进不同层次成员共同发展。

2.规则制度

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坚实有力、行之有效,就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规则制度的功能在于整合川渝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各个环节,使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遵守共同的规则。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只有具备高度的组织性,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学习者才能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得到提升,从而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共同体成员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在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跨区域管理机制探索中,可以借鉴川渝两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按照“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原则[27],建立过程管理与绩效相结合的共同体评价机制[28],打破旧有壁垒,科学管理川渝两地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3.共享资源

4.技术支撑

三、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逻辑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正处于提升与完善的转型时期,特殊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促使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转型以及教师角色的重新设定[33]。在此背景下,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一专业化的教师团体联盟,是我国特殊教育转型和变革的有效教育创新形式[34],是特殊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下面就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建设逻辑进行阐释。

(一)以自我发展为起点,开启川渝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全方位成长

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做一名好老师的要求,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5],强调教师的素质要求,体现了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个体全方位成长是影响教师价值观和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体现了对教师的关怀,而且体现了对教育的思考。《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6]。川渝特殊教育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借助于来自高层次教育专家和学者给予的指导和协助,不断突破固有框架,实现跨界成长,即实现专业知识视界、教学问题视界、认知视界、角色发展视界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不断提升自我的目的。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在共同体中进一步深化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理解与追求,增强使命感和自豪感,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形成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从而在特殊教育实践中源源不断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基于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个人愿景之上,实现教师个人发展既是共同体的发展指标之一,也是缓解教师个人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与体现。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效率,植根于每个成员的学习自主性;而成员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则取决于共同体对成员权益和需求的支持与保护。

(二)以群体提升为载体,促进川渝特殊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协同发展

新时代特殊教育创新实现新突破,迫切需要通过教学一体化来破解教师队伍建设难题。依据群体动力学理论,个体内在需求与外界环境力量共同塑造个人行为,且群体本身具有内驱力、凝聚力、支撑力和持续力[37]。在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共同体的一致目标是激发成员的动力,提高成员集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的经济、文化、政策以及现实条件下,有自我提升需求的、承担类似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聚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为此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之间本就是支持性与建设性的关系,能够融洽相处,积极对话、分享与合作,从而形成融洽和谐的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良好的发展氛围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有发展需求的教师加入,也能够进一步促使共同体成员以共同体为平台谈论专业、钻研教学[25]。共同体成员不仅会更加注重个人行为与学习提升,而且会培养出和谐的同侪关系,提高成员的沟通有效性、拓宽知识丰富性、产生心灵归属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升华集体荣誉感。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不仅包括特殊教育教师,还包括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名校长工作室以及高校专家等,是一个集老中青于一体的学习共同体,每个成员为共同体赋权,维持其运转,从而为川渝特殊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以辐射协调为落脚点,谋划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均衡化格局

四、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路径

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对川渝特殊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及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更好地促进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优质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下面根据当前川渝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逻辑,提出一些可行之道。

(一)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平台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种软硬件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变革,各种互联网学习平台应运而生,为教师学习和教研提供了有力支撑[40]。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川渝教育一体化发展是重要一环。教育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区域各地共建共享课程、课例、教案、学案、作业、课后服务等资源,因而十分有必要搭建川渝特殊教育教师互联网线上学习平台。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实时互动,充分发挥专家先进理念的引领作用、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作用以及相关经验分享的指导作用,在学习共同体所提供的平台上广泛开展学习和继续教育,有利于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41]。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地域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共同体内的教师将优质教育资源发布在学习平台上供成员相互下载学习,使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在区域和院校之间合理流动,相互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师开阔眼界,完成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专业成长,而且能以此为契机从整体上提升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师资力量。

(二)创生贯穿巴蜀文化的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库

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和汇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川渝地区的特殊教育根植于巴蜀文化的沃土,具有吸收和传承巴蜀文化精髓的先天优势和义务,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教师均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进而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基于巴蜀文化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可以在川渝两地特殊教育教学实践中无障碍运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将独有的地域文化优势转变为校园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从而增强巴蜀学子成长发展的自信心、培养爱国心和爱乡心,传承巴蜀地方文化的优良传统。此外,我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还未涉及德育教学内容,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开发巴蜀文化的德育功能,如通过川军抗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体会以红军长征为代表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见证以百万民工出川为代表的祖国建设事业、传承以川剧为代表的四川地方戏曲文化,将德育贯穿于文化传承的始终。

(三)发挥立足名师工作室的特殊教育教师成长体系

名师工作室是学习主体在彼此信赖、尊重、支持和密切合作的环境下,通过课题研究、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成长的学习共同体[42]。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名师工作室各成员遵守共同规则,提高凝聚力和驱动力,以群体行为促进个体成长,并进一步推动群体发展。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将川渝两地特殊教育教师凝聚成一个集学习培训、交流探讨和实践应用为一体的共同体。而在这一共同体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将作为群体学科领导者的角色,与工作室其他成员形成学科专业互补关系。名师以自身作为媒介,将共同愿景、学习内容和成长经验传递至工作室成员,从而形成川渝特殊教育教师成长体系。已有的相关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如西南大学“遵义市特殊教育工作坊主持人培训项目”,该项目以培训特殊教育工作坊主持人为抓手,以“种子教师”为媒介,通过更新其教育理念、提高其专业管理和专业发展能力,从而带动区域内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团队专业成长发展[43]。

(四)聚集联动名校长工作室以点带面的管理模式

校长是区域发展的领航者,也是一所学校的领头羊,名校长更是我国百万校长群体中的领军人物,在促进教育改革、引领学校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44]。在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名校长在培养骨干校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培养更多的优秀特殊教育校长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非常有必要设置特殊教育名校长工作室,发挥对成渝双城区域办学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实现川渝地区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与各成员共同组成学术共同体和学术研究团队,虽然学员校长之间有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且所在学校面临的发展状况与问题也有不同,但是大家抱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彼此信任,一同学习、研究、切磋、探索、分享,主持人将自己所在学校的管理与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工作室成员也将所在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提出来探讨[45],在这个过程中,学员校长的学校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提升,达到双向联动、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效果。

(五)形成着眼于特殊教育学校优势互补的片区联盟

特殊教育学校是实施特殊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46],且在各个地区之间分布较为均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是推进特殊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在学习共同体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是主体,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必须着眼于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应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师资,储备后备力量。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为川渝地区特殊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聚合了特殊教育不断创新的理念,具有组成共同体发展的先天优势。此外,社会机构教师的加入能够使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不断壮大和延伸。在川渝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整合特殊教育学校、高校、社会机构等师资力量形成合力机制,构建互助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适应变化的共同体,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川渝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要义。

猜你喜欢

巴蜀双城经济圈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进“首博”,观“双城”——18世纪的北京与东京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