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3-03-16吕婷婷

旅游纵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旅游

王 伟 吕婷婷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引言

从我国研学旅行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从古代到现代主要经历了古代游学期、近代海外修学旅游期、现代修学旅游期、当代研学旅行期4 个时期。关于“研学旅行”的说法出现较晚,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 年,教育部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掀起了中小学广泛开展研学旅行的热潮。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由此看出,近十年,国家逐步系统地提出了研学旅行助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思路。

当前研学旅行方兴未艾,这也引起了学术界的积极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文献,从研学旅行的概念、特征、参与动机、影响因素、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以期把握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的总体情况和趋势走向,并对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启示。

一、我国研学旅行研究内容

(一)研学旅行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从旅游的本质来看,旅游是由“闲暇+异地+体验”组成的,也就是说,旅游可以看作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异地进行的一种休闲体验活动。其中,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类型,是以“研学”为目的所开展的游乐活动,在活动发生过程中伴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研学旅行以“研学”为目的,但是更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对是否离开常住地而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则没有明确要求。如图1 所示,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的交集部分表示以研学为目的组织开展的离开自己常住地的活动,且活动主题明确,注重参与者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交集的部分表示研学旅行这部分是指未离开自己的常住地范围,而研学旅游这部分不强调集体活动,也不强调有明确目的地开展学生身心教育的活动。

图1 “旅游”“研学旅游”“研学旅行”三者关系图

学术界对研学旅行的含义、价值、应用等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同,先后出现过多种不同的定义。不过关于研学旅行的诠释和界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目前研学旅行的概念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白长虹、王红玉认为广义的研学旅行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1],具体来看,参与主体不局限于青少年群体,同样包括在校大学生;参与方式不局限于集体组织方式,也包括旅游团队、结伴出游、单独出游的方式。狭义上,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界定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2.特征

目前,学者对于研学旅行特征的研究多是从狭义的研学旅行概念出发的,如乐进军认为研学旅行作为非正式学习,需要把握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多样性、情境性六大特征[2],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张帅、程东亚从育人和活动组织形式的角度考虑,认为研学旅行具有主体性、集体性、实践性、教育性、本土性五方面特征[3]。因此,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总结,最终得出研学旅行的特征具体包括四方面,即教育性、自主性、探索性、综合性。

(二)研学旅行的参与动机和影响因素

1.参与动机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参与动机在研学旅行各个行为主体上所表现的特点,并将参与动机视作影响研学旅行行为主体的决策出行、产品选择的内在驱动力。总体来看,学者对研学旅行主体参与动机的研究多是采用定量分析,如周彬、陈园园、虞虎等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受访者参与研学旅行的动机进行深入剖析发现,研学旅行者的参与动机包括六种类型[4];张鑫、冯庆、苏托兄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研学旅行者参与动机进行聚类分析,将研学旅行的参与动机划分为文化研习型、探新求奇型、社会交往型、自我实现型四种类型[5]。具体来讲,研学旅行参与动机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学习。研学旅行为课本理论知识实践化提供了机会,研学旅行参与者有机会与“活化”的历史近距离对话,亲身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求新求奇。青少年好奇的天性和活泼的思维使他们对世界充满求知欲,自然探险、航天科技等研学旅行产品为他们开阔视野、探索新奇提供了渠道。三是社会交往。研学旅行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四是自我实现。学生群体参加研学旅行的动机之一就是寻求挑战,以得到自我实现。研学旅行不仅可以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还可以充分激发个体潜能,发现和展示其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2.影响因素

由于研学旅行涉及不同方面的行为主体,学术界对研学旅行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其中,学者对各类行为主体研学旅行障碍性因素开展了较多研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首先是安全因素。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一直是被热切关注的话题,因为安全问题的不可控性,学校不敢轻易开展活动,家长也会心存顾虑;其次是时间因素。学生群体除了日常的校内课程和家庭作业,周末还被安排有辅导班、兴趣班,时间上与研学旅行相冲突。再次是外界制约。教师认为研学旅行占用课堂时间、打乱课堂计划,家长认为研学旅行耽搁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和休息的时间。最后,汪小倩、路幸福通过研究发现,参与者研学旅行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涉及研学情境、主观规范以及行为态度等[6];李羽莎还认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影响因素涉及行为主体的认知水平与实施方式等[7]。

(三)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

1.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要注重研学基地建设、研学线路设计、实践点设置、营地建设、教材建设等内容,依据具有情境性、凸显体验性、体现探究性的基本原则设计研学问题;依据导向性、独创性、实用性、开放性、趣味性原则,从纵横两个角度设计研学课程资源,做到与学校课程标准相辅相成,对不同学段的学习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建立一定的学段课程区分点。还有研学基地的建设要配备基础服务设施、课程需要的实践性器材以及安全保障设施,这不仅符合政府政策性的规定,还顺应了市场需求。

2.课程实践

随着研学旅行从课程建设走向实践,研学旅行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安全保障问题,如钟林凤、谭诤从学生和学校两个层面入手,探讨了引发研学旅行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着重从加强安全教育学习、增强安全管理监督、建立追责机制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8]。二是缺少专业化的研学导师,导致教学目标弱化。目前研学旅行行业存在人才缺口,班主任、相关任课教师或导游往往会成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是其专业性不强,容易造成过分强调学习“只学不旅”,或者注重知识输出“只学不研”,或者走马观花“只旅不学”等弱化研学目标的现象。三是课程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研学旅行课程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认识不到位,缺少课程化的设计理念,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等问题,学校与校外研学机构合作所形成活动外包的现象也层出不穷,缺少有效的课程监督和评价机制。

3.课程优化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一些学者基于自身的理论基础和背景提出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提升路径,如杨文奇、张华兵、徐小芬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探讨研学旅行的课程优化策略,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实践化、常态化[9];邓纯考、孙芙蓉、李子涵认为研学旅行允许学生切身感受、沉浸体验,强调全身心学习的重要性,秉持具身性、嵌入性、生成性原则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衔接[10],追求设计具有情境性、体验性和探究性的研学活动;张巧娜认为研学旅行应树立协同创新融合理念,构建分层次的研学服务体系,利用优势资源打造高质量研学课程,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和课程评估体系[11]。

二、我国研学旅行研究展望

(一)研学旅行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研学旅行活动得以开展,是以其所依托的资源为基础的。为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界有必要对研学旅行资源条件进行调查与评价。由于目前尚缺乏此类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标准,部分学者在研究中仍延续采用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标准,然而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的跨领域融合,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凸显其教育价值,因此其调查评价机制要有别于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机制。一些学者在地方性标准下对研学旅行资源开展调查与评价,但是各地区的标准尚不统一,容易形成研学旅行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差异性,进而扰乱研学旅行市场,出现研学旅行资源不达标或者资源类型划分不明确的现象。在此情况下,研学旅行资源调查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研学旅行产品的创新性开发

随着研学旅行活动的广泛开展,其面对的受众对象不再局限于中小学生,逐渐向大学生、职业群体等方面延展,所以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设计不应只关注中小学生,大学生、职业群体等也应被纳入考虑范畴。分别根据各类研学旅行受众对象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发研学旅行产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研学旅行品牌。此外,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旅行使人们近距离就可以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所以加强研学旅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研究势在必行,研学旅行产品的高科技创新应用也将快速发展起来。

(三)研学旅行专业人才的培养

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在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此方面岗位在研学旅行市场上存在大量空缺,多数学校或组织机构只考虑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导致班主任或相关学科教师、导游等被迫上岗,但是这部分群体不符合研学旅行对专业导师的要求,部分学校还因为缺少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而减少或者不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造成研学旅行实践效果不佳。因此,系统梳理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所具备的胜任特征,探讨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对提升研学旅行导师的能力水平,促进该领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旅游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旅游
夏日旅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