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以南华大学2016—2020 年就业数据为样本

2023-03-16孙美兰李先国

高教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核工程专业本科南华大学

孙美兰,李先国

(南华大学 就业指导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1)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一项重要工作[1]。近年来随着核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核工程类专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南华大学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办核工程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具有丰富的核工程类专业办学经验,为我国核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南华大学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3 个核工程类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是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本研究以南华大学2016—2020 届核工程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为例,通过统计分析该专业近5 年来毕业生就业数据,并结合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探索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及时发现在教育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核工业发展。

一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 规模与性别构成

南华大学核工程类专业2016—2020 届本科毕业生共1 784人,其中,男生1 410人,女生374人,男女比例为3.77∶1。

2 生源地省份构成

南华大学2016—2020 届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布广泛,涵盖29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毕业生中来自湖南省的最多,达494人,占比27.69%,其次分别是四川省和甘肃省,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7 人(12.16%)和176 人(9.87%)。

(二)毕业去向

1 毕业去向落实情况

近5 年来,南华大学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首次选择以入职就业为主,人数为1 212人,占比67.94%;其次是继续深造433人,占比24.27%;自主创业3人,占比0.17%。总的来看,越来越多的本专业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同时可能受专业本身的特点影响,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求职工作。

2 就业行业

近5 年来,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共328 人(27.00%),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40 人(19.75%)、制造业219 人(18.02%)、卫生和社会工作168人(13.83%),还有部分进入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从事行政工作。

3 就业区域

南华大学2016—2020 届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覆盖了国内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湖南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有208人,占比17.16%,其次广东省159 人(13.12%)、北京市106 人(8.75%)、浙江省99 人(8.17%)、四川省90 人(7.43%)、甘肃省79 人(6.52%)、江苏省55 人(4.54%)、上海市54 人(4.46%)、福建省51 人(4.21%)、贵州省50 人(4.13%),在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就业的人数低于50 人。

4 就业单位性质

本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国有企业(占比43.47%)、民营企业(占比36.69%)、医疗卫生单位(占比4.30%)就业,且到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

二 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一)调研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别对南华大学2016—2020 届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及招聘单位进行调研,跟踪调查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就业反馈。针对毕业生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2 份;针对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 份。

(二)毕业生反馈评价

1 满意度评价

已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总体较高,满意度由2016 年的91.86%升至2020 年的94.26%。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月收入在4 001~5 000 元区间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33.64%),其次是5 001~7 000元(24.30%)、3 001~4 000 元(23.36%)。总的来说,已就业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月平均收入由2016 年的4 765元升至2020 年的5 958元,调查显示,71.22%的毕业生对薪酬表示满意。

在对学校满意度调查中,96.88%的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对母校表示满意,表现了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93.98%的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指导表示满意,期望学校在就业服务指导上对就业政策宣传与讲解、创业咨询与指导、就业创业指导课和职业咨询与辅导等方面加强改进。

2 求职过程分析

62.30%的本专业毕业生求职时间在1 个月以内,成功求职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10份,68.33%的成功求职毕业生参加招聘次数在5 次以内,55.17%成功求职毕业生面试次数在1~3 次。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主要途径有母校推荐(校园招聘会、老师和校友推荐、母校就业网站等)、自己直接联系应聘(参加社会公考、直接联系单位)、亲友推荐,分别占71.82%、13.64%、4.55%。这充分体现说明南华大学为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多。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度最高的是薪资水平(92.31%),其次分别是发展空间(53.85%)、就业地理位置(38.46%),对单位的社会声望、单位培训等方面的关注度比较低。毕业生认为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专业背景(47.06%)、个人素质(40.00%)、实践/工作经验(34.12%)、母校声誉(32.94%)、学业成绩(22.35%),制约毕业生成功求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适合自己专业和学历的岗位不多(60.78%)、用人单位待遇和条件不符合预期(56.86%)、缺乏实践经验(47.06%),这说明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背景、个人素质、实践经历越来越重视。

3 专业相关度

调查显示,2016—2020 届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总体相关度为87.16%,其中26.61%的毕业生表示工作岗位与专业“非常相关”(图1)。5 年来,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有所下降,2020 年仅82.77%。毕业生从事专业不相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本专业相关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符、本专业相关工作环境不好、收入待遇较低。

图1 2016—2020 届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分布

4 工作稳定性

在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本专业毕业生中,有92.59%认为所在单位工作稳定,其中有部分毕业生更换工作,离职率为11.11%。毕业生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8%),其后依次是薪资福利偏低(43%)、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4%)等。

5 对专业教育教学的反馈

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教育教学满意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满意度为95.42%,其中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的教学满意度在96%以上,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的教学满意度为92.27%,略低于其他专业。

毕业生认为母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分别是实践教学(66.76%)、教学方法和手段(58.76%)、专业课内容及安排(57.25%),母校课程设置最需要改进的分别是本专业课程的实用性(63.18%)、实践课程安排次数(45.24%)、专业课开设的先后顺序(44.36%),母校学术教育最需要加强的分别是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56.94%)、研究方法(53.74%)、基础课程知识(53.38%)。

(三)用人单位反馈评价

1 聘用标准

用人单位聘用本校毕业生的主要理由是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专业对口、符合本单位职场文化和价值、学校声誉好(图2)。

图2 用人单位聘用本校毕业生的理由(多选)

2 使用评价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为99.94%,高于学校平均水平。100%来本校招聘过的用人单位均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本校毕业生。

用人单位对本校核工程类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100%,其中很满意占32%,满意占68%。

3 对能力、素质、知识的要求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沟通与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能力的需求程度(总分为5分,均为4.5 分)相对较高,对信息技术/电脑技能能力的需求程度(4.1 分)相对较低(图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解决问题能力(100%)、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96%)的满意度高,对创新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的满意度(均为81%)相对较低。

图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需求程度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素质中积极的工作态度、学习的意愿、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社会责任感的个人素质的需求程度相对较高,对创新意识的需求程度相对较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素质中学习的意愿的满意度(93%)相对较高,对创新意识的满意度(79%)相对较低。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水平的需求程度及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行业相关的知识需求程度相对较高,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程度相对较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行业相关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满意度分别为89%、83%、83%。

三 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南华大学核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都很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较高。用人单位对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对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为了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核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核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质量,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为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核电“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南华大学紧抓契机布局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的核工程类专业人力培养方案改革。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才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 年版)指出,核工程类专业要培养能跟随技术发展不断进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人才。在制定核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时,需要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学校专业教育教学、课程安排、科研条件和就业指导服务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满意度,分析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满意度。同时定期对核工程类专业的在校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求与期待。目前,学校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基于OBE 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3+1”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订单+联合”的核电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基于“导师制”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等4 种分类培养方案。为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新工科”的发展潮流,要综合考虑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等多方面意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并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定位[2],每年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核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二)顺应一流本科教育时代要求,系统设置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中指出,要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而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因此,打造一流的专业课程成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必要条件。课程体系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落实,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3]。一是系统整合专业课程体系。要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整体课程体系设计,设置课程标准,优化核心主干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与职业素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结合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课程内容要具备动态性与新颖性、独立性与交叉性、系统性与完备性,增设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研讨及实训,从而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提升课程挑战度、拓展课程深度、保障课程质量[4]。三是注重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核工程类专业对学生理论、实践能力要求高,学校建立虚拟仿真计算中心,开发20 多种虚拟仿真软件开设反应堆物理、医学成像等10 门核工程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既解决核工程类人才培养过程高危、高放射性的实践教学难题,又突破“时间-地点-资源”的限制,实现“时间碎片化、信息多元化、场地自由化、需求个性化”的多元协同[5]。

(三)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用人单位调查结果,用人单位对学校核工程类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满意度偏低,说明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核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仍待进一步提升。学校以国家核工业主管部门及中国核学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等核行业协会为基础,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合作,建立了“铀采冶—纯化—转化—核燃料制造—反应堆—后处理”的产学研联合体,研究探索与政府部门、产业、高校紧密结合、深度融合的模式,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学校建立“实验室建设+软件开发+开放教学”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平台教学模式,构建“学生流动+创意项目驱动”校内创新教育与联合工程实验室交融机制,开展核工程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6]。

(四)融入“三全育人”理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全育人”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全面性、系统性的育人指导思想,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有机统一,促进最大化育人成效。就业育人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不但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而且对于育人过程中时间的持续连贯和内容的多维落实也有着迫切地需求。一是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用人单位等全员参与的就业育人机制。学校要充分调动所有教职工人员参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应结合时代背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素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就业教育引导工作。同时,学校要联合学生家庭,动员父母关注学生就业诉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业观,共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学校要对接政府、用人单位,引入政府、企业等各方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职业世界,助力学生生涯抉择[7]。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阶段性、联系性、持续性的特点,从学生初入校门到毕业,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面临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前景认知、择业方向和求职就业等就业问题,学校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特点与需求,分年级、分阶段制定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如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升学生认识自我能力;大二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大三、大四期间,加强分类指导,为考研、出国升学的学生提供考研复习指导,为求职就业的学生提供简历撰写、求职技能、就业政策等指导。三是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学校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健全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的有效结合,利用各种教育媒介、教育载体,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全面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创新创业、就业形势、择业就业等各类就业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训练和提高求职就业能力[8]。

猜你喜欢

核工程专业本科南华大学
“核工程材料环境老化机理与服役性能评价”专刊主编 张乐福
南华大学召开学习丁德馨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获批57项!南华大学2021年度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取得好成绩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大业主模式的在建核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
Wang Chuanshan
影响核工程安装工作的几点因素探究
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西藏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新旧课程设置比较
中药专业本科中药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