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版块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2023-03-15杨景悦
杨景悦
(唐山市曹妃甸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29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语文作为中职教学的基础课程,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沉淀数千年,是语文教学之中不可多得的宝藏。教学中,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版块内容,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粹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带领学生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把语文课程育人导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一、在阅读与欣赏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中,“阅读与欣赏”这一个版块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感知语言艺术的魅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文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变得优雅自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道德及习惯。
(一)深入挖掘现代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与人为善”“上善若水”……中华民族是重视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历来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现代文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崇德向善的篇目。例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中“阅读与欣赏”的一组文章都与人类社会追求真善美有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知道——人,应该追求真善美。它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锤炼,在社会实践中养成,在与他人交往中发扬。例如,在讲解《合欢树》一文时,可带领学生深刻分析作者史铁生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分析完课文后,向学生们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地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无限涌动的心血。然后让学生们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对母亲的爱,同时要求学生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并将这些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对学生的合理引导,让学生真正接受孝和感恩教育。又如,在讲解《善良》一文时,首先教师让学生认知善良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人性之美,美在求善。然后重点对善良的内涵进行新的开掘,通过对善良与邪恶的比较分析,让学生认识善良的伟大力量,加强对善良的坚定信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再如,讲解《人生的境界》一文时,可带领同学们分析作者提出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等级,引导学生将繁难的、深奥的哲学道理与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通过启发,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职学生,又该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呢?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了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感受体验现代诗歌中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教学内容中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现代诗歌也不例外。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认识,将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学习语文知识[1]。例如,在讲李瑛的《黄河落日》时,分析完大量意象后,又重点分析了诗歌中出现的唐诗,像炭火、星星一样闪烁、跳荡的唐诗,穿越了时间,始终在闪烁。通过分析,学生更清楚了象征着从古时延续而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的光芒会一直闪耀。特别是在课堂最后,升华了《保护黄河,传承文化》这一活动环节,通过播放黄河遗产和黄河文化的视频,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时提出的要求,向同学们发出号召: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用实际行动保护黄河遗产,传承黄河文化。这样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
(三)感悟理解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气韵
唐宋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学好唐宋诗词,对于学生了解唐宋时代发展、对于深入领会唐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唐宋诗词也为我们展现了那一时期的时代风会和时代精神。所以,带领学生领悟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展示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操,对于我们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材古诗词欣赏与阅读章节中,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古诗词都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人文思想价值不同,为人处世方式和哲理不同,对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重要影响[2]。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因各方面因素,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失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贬官文化”来引导学生放宽心胸,积极进取,乐观向上[3]。如,李白被贬而作《将进酒》,引导学生感知,人生仅此一次,少年当如李白一般,时刻提醒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面对挫折困难时,不要对自己失去自信心,要永远怀着自信坚强地走下去,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信自己的才能。每个人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别人无法取代的,要多培养自己旷达的胸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未来要有希望!相信美好事情即将发生。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中每个单元都设有“表达与交流”版块,主要是通过口语交际、写作案例,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教学实践中,“表达与交流”,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渠道。
(一)口语交际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课堂环境,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和调动。例如,在《介绍工艺流程》一课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本校平面设计专业张洁同学的非遗作品《筑梦》及王子琪的《匠》为例,向学生播放了两位同学介绍芦苇画制作过程的视频。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苇叶,学生们很快掌握了芦苇画制作的工艺流程以及介绍时应注意的事项。此时,教师趁机向同学们渗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并引用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的“蒹葭”就是指芦苇。然后介绍芦苇画的由来,它是从唐宋时期白洋淀苇编之一“苇席”演生而来的,明代取名“苇编画”,是将芦苇剐开碾轧成条后将其编织成各种图案,整体为单色。清朝苇编画受瓷器和西洋文化的影响,开始了大胆的创新。从色彩和立体效果上进行了改进,从而更名为苇编工艺画。接着又介绍了曹妃甸湿地芦苇画是曹妃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教育学生争做非遗传承人。此模块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加深了与中华传统手艺的亲近感,在积极参与、锻炼口语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并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写作训练中传承传统文化教育
在写作课中,教师可尝试将诗词的底蕴、历史的底蕴、民俗的底蕴、精神的底蕴等熔炼提升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升华为文化的品味,通过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传统文化吸收利用。当然,中职生写作能力欠缺,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读书学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在写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大难题。为此,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从传统文学文本中挖掘创作素材,注意平日素材的积累,让学生搜集祖国壮美山河、古代建筑物、民族传统节日等较感兴趣的资料,特别要求学生熟背熟记中华经典古诗文,并注重日常的训练。在重大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结的传统节日,如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都载誉着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每逢这样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写上随笔一篇,可以让学生对节日更加了解,更加珍惜、继承民族的传统节日,学会写出有文化素养的文字,体现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停留于文字、图片上的记录,更是历经岁月变迁后生动鲜活的文明传递,饱含时代赋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正因如此,在中职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让广大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4]。
(一)在专项活动中践行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单单局限于课堂,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得到拓展,而且多样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领悟也会更加透彻和深刻。例如,在中职语文材料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奏响蓝色畅想曲——“保护水资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水与人类文明、都江堰、长江三峡等重大水利工程,各大水电站和治水人物等资料。学生深刻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水泽万物、水利千秋,中华民族水文化源远流长,水利建设成就辉煌。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正是在与水的抗争、依存、改造和治理中,不断孕育、塑造和发展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此外,利用清明节、“七一”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王翠兰烈士陵园、李大钊纪念馆、西柏坡等红色教育基地扫墓,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感受清明文化,受到爱国、孝悌等思想教育。
(二)在饮食服饰中探究传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其深层内涵来说,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教育,自己动手尝试做美食,体验生活,并通过视频、照片记录下整个过程并在班级群中展示,让学生懂得“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道理的同时,弘扬了中国文化、中国美食。此外,结合课文内容,尝试让学生深入了解、探究中国美食、服饰等传统文化。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带领学生了解了生动、形象、精美地饮食药膳、建筑园林、服装穿戴等,《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饮食服饰,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从细节着手,引导学生主动对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奥秘,逐步锻炼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5]。此外,还通过组建茶艺、汉服社团,定期汇报表演,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间的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在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地域文化加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6]。
(三)在古诗词诵读中体验传统文化
诵读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诵读,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师可以传授学生多样化的诵读形式,读、诵、吟、唱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内容多以古诗文为主。古诗文具有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等特点,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母语的魅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获得价值感悟的提升[6]。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认真开展课内古诗词诵读活动外,还可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课外诗词诵读篇目,并把诵读扩展为每日晨读经典活动及语文课前一分钟诵读。诵读内容有唐诗、宋词、弟子规、千字文和优秀诗歌散文等。同时,还通过开展好书伴随我成长——优秀图书推介会等形式为学生们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境界,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与熏陶,让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素养根植于内心,外化于行动。
结语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不断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方式,构建多措并举、底蕴深厚、形式丰富、协同育人的语文新课堂,不断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仁大爱、大德大能,培根铸魂,润育生命,培养更多拥有中国智慧、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善于传播中国价值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