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动态教材建设路径探析
2023-03-15杨彬任霄雅
杨彬 任霄雅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石家庄 050091)
动态教材是在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支持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支持超媒体链接,实现教材系统开放与共享,多终端输出的教材建设新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动态教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了电子教材和互联网教学平台,将教材的开发、应用与管理在互联网平台上融为一体,实现教材的开放与共享。在教材与师生的关系中,动态教材不仅是静态的教学工具,更充当着师生协作交流、对话分享的动态载体,它可以实现教师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教科书进行修改与完善,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主动分享和上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笔记和资源,实现了教材、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传统教材静态、孤立的状态。在教学内容上,动态教材并不是单纯地将传统文本教材电子化,而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将文本、课件、教学视频、配套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并根据学科知识的发展变化、老师学生的需求与反馈实时更新,提供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内容。在使用上,动态教材支持多终端输出,师生可以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阅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打印纸质版,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支持。
一、高职院校建设动态教材的必要性
(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职教材建设应由单一的传统纸质教材逐渐转变为数字化教材。当前高职教材的开发形式仍主要以纸质教材为主,纸质教材内容固定,更新速度慢、使用周期长,难以适应现代技术发展与知识更新的速度,造成学生学到的技术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的技术。且目前可供高职院校选择的纸质教材数量虽多,但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多样性与相关配套资源,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所需的教学线上线下一体化形式。动态教材是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融合运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建设模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教材的开发、更新、管理与应用。教材的开发团队可以依据知识、技术的更新情况以及学生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动态教材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学需求。
(二)职业教育教材需凸显类型特色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职业教育教材需具有独特的内容与结构,应以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为本位,以实际岗位需求编写教材内容,注重增强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源于普通高等教育,许多院校所使用的专业课程教材仅是将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进行了压缩,教材内容仍更偏重学科专业理论体系,并未针对岗位、职位实际需求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开发,未能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岗位活动的生产逻辑,仍为普通教育教材范式。高职动态教材的建设凸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点,搭建多元化的教材研发体系,将行业企业纳入教材开发、编写、评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深入调研企业实际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强化教材内容与岗位能力之间的关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教学内容更多以案例教学、情境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呈现,摆脱本科压缩型教材,使教材具有良好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有效支撑区域产业的发展,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优化专业的布局与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目前,职业院校多数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生产实践,未能及时呈现行业企业生产实践中所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且现有教材出版周期长,教材从编写、校审、排版、出版到学生手中,相关内容已有所滞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新要求。动态教材的建设可组织学校教师、行业专家、职业教育领域专家等人员,将学科理论知识、最新的行业技术与岗位需求、职业教育最新理念等内容相结合,编写高水平、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教材。
二、动态教材建设的路径
(一)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类型特点
类型教育决定了职业教育教材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动态教材的设计要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重点,以国家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实际岗位职业要求为参照。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制过程中要把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调研岗位和职业需求现状,确保教材内容符合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能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基础与学习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素质与能力,体现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与职业特色。
(二)以德育为主线,全面融入思政素材
教材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对青年个体思想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巨大,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国家文明的优劣也产生着间接影响。2020 年1 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指出,职业教育教材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业教育教材在承载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动态教材的建设与编写,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取向,以德育为主线,规划顶层设计。基于此,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内容渗透于动态教材中,以教材中每个模块的基础知识、技能实操、能力测试等为依托,融入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加强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设置配套的动态教材思政素材库,深挖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涵盖我国工业发展史、相关行业及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时代楷模、科学巨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专业行业内的突出人物、技术人才、企业先锋等人的突出事迹,为教师讲授课程提供丰富、新颖的思政素材,激发同学们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干苦干、刻苦钻研的职业素养。
(三)搭建多主体教材研发团队,协同完善开发
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动态教材对教材的设计开发、素材收集、编审校对以及出版印刷等各个环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动态教材的研发与建设团队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信息技术人员、学生多主体参与,搭建多元化教材研发团队,确保教材兼具权威性、专业性、职业性、动态性、互动性。在动态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团队应以满足人才成长规律为宗旨,各取所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度参与到教材编写中。其一,政府部门应组织高职教育界专家学者、职教课程专家等负责审核动态教材形态与内容的先进性和规范性,确保教材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其二,学校与专业课程教师要从职业教育中的实际教学需求与专业发展情况出发,将最新的专业知识编入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材要适应情景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式,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应用。其三,行业资深人士、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将最新的行业信息、企业用人标准、能力要求以及企业在实际生产中运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等内容纳入到教材中,使教材内容契合实际岗位需求。其四,信息与技术人员根据动态教材的总体设计,运用现代计算机与媒体技术,搭建互联网教材平台,呈现新形态教材,持续更新教材内容。其五,在动态教材中增加学生反馈模块,增强教材的互动性,定期总结学生反馈的问题与建议,根据学生需求合理优化教材内容与设计。
(四)建立动态审核机制,推动教材规范发展
教材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教材的良莠不仅影响着教师课堂与知识传授的质量,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动态教材作为高职类教材新形态,应做好统筹规划,将教材的审核机制贯穿教材建设的全方位,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优化提升动态教材的内容,促进高职教材的优胜劣汰。
具体而言,一是成立专门的教材管理委员会,由省级教育部门相关人员、高职教育课程专家、高职院校教务部门负责人、专业课程教师、行企专家为主要组成成员,委员会成员利用自身所长,各司其职,在教材建设与开发过程中督促教材建设团队严格落实上级部门关于高职教材编制的各项政策,明晰教材编者的责任,指导教材的编写与内容选用,监督教材的具体应用。二是建立教材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动态教材内容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这就要求内容审核周期缩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教材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教材内容线上审核会议,对需更新的内容进行集中讨论与审核,同时对教材中的原有的内容进行删除与调整。三是要建立教材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使用动态教材的一线教师与学生开展有关教学成效与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调研,充分考虑师生意见,评估动态教材在实际课堂中的效果,根据调研报告及时调整、优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
(五)建立大数据后台,动态管理教材
动态教材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立,应建立相应的动态教材数据后台管理系统,利用科学、准确的数据分析服务教学活动。首先,参与动态教材开发与建设的信息与技术人员应利用大数据后台对动态教材使用用户进行管理并维护教材的正常使用,根据教材编写与审核团队的意见及时增减教材的教学课件、视听资料、实践案例、试题库、相关文献链接等教学资源,调整教材的结构,实现教材的更新与完善,保证动态教材使用流畅。其次,技术管理人员要在大数据后台完成相关教学活动数据的统计,掌握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记录教师与学生使用动态教材中各个模块的轨迹、分析动态教材内的学习互动行为、反馈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使用的评价与意见,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精确了解教师与学生对动态教材的使用情况,为动态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团队提供科学的统计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教材的完善与更新,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结语
高职院校建设动态教材符合现代教材改革需要,为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动态教材的建设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握好职业院校类型特色,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有效促进高职教材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相结合,提高教材建设水平,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