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时代价值

2023-03-15吉颖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着力点。对共同富裕本质意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三位一体的共同主题。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内容及其流变轨迹进行系统梳理,并归纳、总结出相关的逻辑主题内涵,结合新时代战略与发展目标,探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价值,从而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信仰中共存的价值内核。

[关键词]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6-0029-06

[收稿日期]2023-07-20

[作者简介]吉颖晨,中共盐城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8次提到“共同富裕”,不仅再次强调了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重要特征之一,还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大本质要求之一,并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的社会变革、“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凸显“共同富裕”的成效与目标地位。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乃至更为广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共同富裕都是一个集结了人类文明观、历史观、发展观与革命运动史等宏大认知思考视角的重要主题,一定程度上维系着马克思主义理想目标与信仰光辉,关于共同富裕的认识、理解、思考与践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与运动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流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构想更为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論体系,旗帜鲜明地站在广大无产者、劳动者、人民群众的立场,揭示劳动者何以被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垄断所控制、剥削,以及劳动者如何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及其剥削制度,从而解放生产力束缚,建立一个由全体劳动者共同享有社会财富、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富裕思想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逻辑线索,兼具了实证性与批判性、现实性与理想性、学理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逻辑性,从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可被视为马克思恩格斯实现全体无产者、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导,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与不断成熟,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剥削与劳动者普遍贫穷进行了制度根源的探究后,构想了更为理想化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模式即“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P563-564)由此,将共同富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加以阐释展示。相对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共同富裕是目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逐步探索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要取得成果的理想经济状态;而相对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共同富裕既是特征表现,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以唯物史观的深厚宽广视野,深刻剖析并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剥削工人、资本造成劳动异化从而固化了贫富分化等的制度根源,据此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社会的构想,作为人类社会最终目标形态,它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条件和基本状态特征的、一切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解决了实践主体的问题,那么政治经济学则解决了路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经典著作系统论证了资本运动、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等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垄断全社会财富的真正秘密,并明确了无产阶级在进行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生产资料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按需分配,要实现经济地位公平从而实现政治、文化地位的公平,构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经济社会结构。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必然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

(二)列宁斯大林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列宁作为苏联的国家缔造者,他明确表示全体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下所拥有的的平等地位,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为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2](P112),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要杜绝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对劳动成果的剥削,不同劳动者仅仅是依靠分工不同而不是阶级划分,因而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都能够实现其自身的成果享有与发展自由,从而明确了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的经济特征,即“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3](P356)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设定,列宁实施了高度集中的生产资料公有化与计划经济体制,并严格执行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列宁的共同富裕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同步富裕甚至平均主义色彩。斯大林同样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4](P337)并通过更为明确和权威的苏联模式来践行其共同富裕思想,将公有制、计划经济确立为法律,并将集体化道路确立为现阶段最适应发展条件的、最切实可行的保障共同劳动、共享成果的模式,无论是农业集体化还是工业集体化。列宁、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深深嵌入到革命胜利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探索上,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和阶段任务,往往表现为更完整、更具有操作性的政策体系。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继续探索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三个历史阶段和飞跃,对应着过去、现在和不远的将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彻底解决来自帝国主义的外来民族危机,也解决了中华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剥削制度,从而确保将被压迫、被奴役、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从三座大山所共同筑造的反动落后的生产关系牢笼中得以解脱,为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奔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扫清制度障碍、奠定物质基础。

1.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共同富裕。毛泽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共和国的缔造者,兼具着革命家与建设家的身份,在革命思维与建设思维的转换对接中始终对共同富裕问题给予了充分的思想关照和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首要问题就是带领全国人民摆脱贫困以巩固新生政权,从而为国富民强打下基础。可以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的。首先,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与共产主义理想内在统一性的论述,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5](P790)毛泽东是将共同富裕建立在对国情的认知与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基础上的,充分认识到新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既谈不上强也谈不上富,需要一个长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力的过程。继而毛泽东基于中国独特的阶层阶级状况,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阶级基础是农民的共同富裕,继而提出了农业合作化、集体化道路,强调要将分散的个体农民联合成为互助组、合作社等组织,凝聚力量、共同艰苦奋斗、整合劳动成果,从而真正实现农民富裕。作为三大改造中首位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并努力实现“三农”中的分配平等甚至绝对均等,缩小条件差异以探索集体致富。这种做法在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的社会主义初级建设的摸索期有积极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绝对平均的分配制度也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启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于共同富裕有着经典论述,即“先富后富共富”之论。这也成为邓小平真正践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建设主题之明证。首先,基于“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将社会主义与经济建设、人民根本利益与共同富裕结合,重新澄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看到,这个“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表述和内容内涵是以“生产力”为先驱,并以“共同富裕”为归宿,将之深深嵌入到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论述上,足见其重要地位。继而邓小平提出了更具有实践性的“先富后富共富”论,在确保分配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的基本制度前提下,立足解放生产力、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允许部分群体、部分区域的先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6](P172)这里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力本位与标准。而“先富带动后富”则是通过经济增长的市场溢出效应和政府的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方式实现。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经济社会的公平问题愈加凸显,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了生产力标准与政治标准,尤其提出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文明要求,将共同富裕确立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作为制定国计民生重大战略的充要依据,因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这个目标是不会改变的,是一定要实现的。”[7](P164)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进一步将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加以战略性整合,同样是对共同富裕原则的忠实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和谐社会则对应的是利益分配公平。胡锦涛强调:“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形成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8](P287)由此将共同富裕与以人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指出全体人民应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突出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正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理论创新与实践开拓的统合,形成了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的、持续推进又绝非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

二、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内涵

共同富裕虽然在语义学层面上表现出了某种普世性,但作为一种目标理想及思想体系,仍然是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往往是在一定历史阶段、获得必需的主客观条件,如物质基础、制度前提、政治社会模式与发展前途等。而马克思主义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上,深刻剖析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剥削制度背景造成贫困的体制性根源,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实现所需要的阶级主体力量、客观物质条件与系统实践载体,因而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奋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信仰指引与科学指导。

(一)谁的共同富裕——基于根本政治立场的人民主体性

共同富裕作为一种口头目标几乎出现在任何国家、政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承诺之中,但能够真正实现的却寥寥无几。再发达的西方国家,摆出引以为豪的经济总量和精心挑选的大众生活品质,也难以掩盖其极力回避的贫富分化、阶层固化、阶级矛盾恶化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对“共同富裕”的主体归属的认知存在分歧,导致共同富裕的真正实现成为很多国家的“乌托邦”。共同富裕之“共同”本身就是在回答主体归属性,即“谁的”。邓小平1986年即提出“全体人民的致富”,旗帜鲜明地表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共同富裕得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真正实现的主体力量保证,是共同富裕区别于少数富裕、表面富裕区别于根本富裕、暂时富裕区别于常态富裕的核心标志所在。二十大报告中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语境和实践场域中,都集中鲜明地凸显出了人民主体性这一根本价值立场,具有逻辑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展现出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其起点是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義理论语境下研究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起点,即“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结构中产生的。”[9](P193)这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鲜明的阶级立场,即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摒弃了基于唯心主义、抽象人性论、形而上学等虚伪虚妄、形式主义的减贫致富论。马克思恩格斯专注于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领域,集中关注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立足“劳动创造财富”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高度强调、明确“谁创造谁享有”的原则,即广大劳动者是社会公共财富的创造者,即应成为社会财富的所有者、支配者和享有者。在资本主义之前的奴隶制、封建制背景下,劳动者对财富的享有一方面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另一方面则是剥削制度框架下剥削阶级依靠国家暴力机器、人身依附关系、土地制度以及神秘主义等手段,将社会财富窃取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和发展,而资产阶级针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也将“人是目的”、“人民主权”、“自由民主”等价值推向了国家高度,客观上确实大大提高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但在社会财富分配、享有这方面仍然没有实质性改观,看似自由的雇佣劳动制度,其实质是资产阶级通过资本及其国家机器牢牢把控了生产与分配,通过更为隐蔽、广泛的剥削方式无偿占有广大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攫取剩余价值和高额利润。“人民主权”、“自由民主”似乎沦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的剥削制度与国家的工具。广大人民群众在“一无所有的自由”中仍然无法实现社会财富的共享共有。马克思恩格斯由此指出要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一个由全体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根本立场,正是基于这种人民主体的广泛性,即“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P477)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剥削本质与虚伪本性,系统论证、明确彰显了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是以广大劳动者、无产者作为国家主人、实践与价值主体的目标导向,其社会状态正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生产资料、共同公平协作、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的常态实现,凸显了共同富裕之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基础性、历史必然性,即“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1](P63)

(二)怎样的共同富裕——基于系统完整的内容广泛性

共同富裕所反映的“全体人民群众”的主体广泛性,必然在实现目标上提出相应的内容广泛性,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路径与目标构想的系统性完整性。无论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从人类文明的高度而言都是一个内涵要素丰富完整的庞大系统而不限于单纯的经济或政治制度,而文明必然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完整体系。这是因为现代文明的进程与缔造,建立在不断普遍化、扩大化和复杂化的交往基础上的,由此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经济与不断丰富的社会生活。而这些又反过来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基础与有利条件。可以说,共同富裕在建设内容的广泛性,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外在宏观展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内容全面的富裕”,正是这种内容广泛性的高深凝练。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共同富裕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完整系统。首先,共同富裕必是经济领域的“各得其所、各尽其能”。马克思恩格斯在“劳动创造财富”的基础上论证了全体劳动者理应成为全部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进而阐明了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一切不平等、奴役的经济关系,才能真正祛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让社会财富在全体人民的共同享有的情况下成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正如在《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中指出:“生产者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才能获得自由。”[12](P264)明确表达了自由的基础前提必然是经济上的自由,生产的自由与获得生产资料的自由。继而是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即政治法权关系等。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所形成的腐朽反动的经济关系,往往是通过资产阶级同样腐朽反动的国家政权进行强制性推行与制度化保护,从而确保对工人劳动者的剥削得以稳定、持久、合理化。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就是用形式上的平等、自由,来实现事实上的不平等与奴役,即资本家的自由与特权、劳动者的奴役与无权的并存,成为了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目的,所谓“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13](P294)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更要着力于政治革命,推翻反动、腐朽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及其用以维护其剥削统治的政治上层建筑,从而建立真正属于劳动者、人民群众的国家政权与政治法律体系,消灭一切特权、垄断权,实现真正的平等、人权与自由。最后,则是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实行专政的同时,在实现了经济革命、政治革命之后则要实现文化思想领域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在革命胜利后继续通过普及文化教育使无产阶级真正消灭资产阶级文化,培育出能够真正体现全体劳动者、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共富共享等根本意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确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何以共同富裕——基于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条件客观性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语境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对于社会进步具有底层支撑作用,是全体劳动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最基本前提。正如马克思所指“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P31-32)共同富裕作为一种伦理价值所指向的则是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是一种制度状态;而共同富裕同时也是一种现实路径,表现出的则是一种分配方式,那么它必定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诉求。通俗地讲,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分蛋糕”的问题,更是“做蛋糕”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甚至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在解放生产力、创造巨大财富方面的巨大历史作用,并将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财富的总量作为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跃升的物质基础。如果缺少足够的生产力与物质基础,有限的生产资料就会被处于强势地位的剥削阶级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控制和垄断,那么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生产资料、劳动成果的构想就只限于空泛臆想层面,即“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P23)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制度、不平等的政治权利义务关系,造成的资本垄断、贫富分化、阶级对立,最终都是以损害劳动者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为现实结果的,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一定意义上就是这种规律的表现。之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确信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一方面在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较于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分配具有支配性、决定性地位,呈正相关趋势;而反过来生产力又能够对作为生产关系地位的社会交往产生其完善的推动作用,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促进的社会财富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阶级冲突和生产资料争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一种建立在生产力、经济关系构建的高度现实基础上的,从而有效规避了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流于抽象、虚妄的伦理学形而上,而真正为后发国家走共享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逐步推进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正是基于对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强调与强烈要求。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价值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時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宏阔的大历史观为指导、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归旨,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的基础上,直接将共同富裕列为明确而现实的目标,可以说是从战略设计与任务目标等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反贫困理论的时代化中国化,理论的时代化创新与时代价值的丰富可谓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共同富裕”的内涵与价值再次进行了系统升华,贯通了历史语境与未来语境、目标价值与过程价值,凸显并强调了使命感和必然性,意义深远,高屋建瓴。

(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共同富裕”都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出发,即从社会建设巨大变革、改善民生与增进人民福祉的角度,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角度,系统展现“共同富裕”的人民主体性的价值。人民性既是唯物史观视角的哲学表达,又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目标实现的主体使命担当,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体价值依托。人民性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党魂、根本宗旨,而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向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以人民群体作为历史主体与最终目的而实现推进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4]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与“共同富裕”作为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交互映照,彰显出理论高度与实践广度于一体的人民主体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发展,再到“全民共享”、“人民共富”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指导理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一以贯之地确信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而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也是人民,因此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积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推进全面、协调发展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5]可以看出,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内容全面、广泛、协调、综合的富裕,是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多个领域、多项指标的健康发展与完善。自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两手抓”,继而十六大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奠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战略,十七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基础上增加“社会建设”,十八大再加入“生态文明”,由此确立了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协同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洞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并聚焦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将共同富裕充实为全方位、多维度和高水平的富裕。

(三)共同富裕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全胜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即刻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深刻地认识到共同富裕不应限于解决当下问题的权宜之计,而要向更高远的境界挺进跃升。共同富裕并不能浅表理解为社会财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这是对“富裕”的一种认知矮化和狭隘化,因为富裕的意涵不是静止状态,而是不断进步、攀升的发展动态;不是单纯的经济目标,而是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明确的:“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8]从根本利益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归宿,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项目,它将是指向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在理想的制度框架内,在良善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下自由发展、发挥自身全部才能,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将自身的创造力与社会关系在更高层次达成和谐融洽,真正成为自然、社会与自身的主人,实现人的本质回归与彻底解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编:一九二一——九七五[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Study on Marxist theoretical logic and times value of Common Prosperity Thought

JI Ying-chen

(Party School of YanChe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Yancheng 224000,China)

Abstract:The exploration of the essential meaning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deeply embedded in the complete system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olitical economy and communist social conception, which is the trinity of historical dimension, positive dimension and civilization dimension. Will tell from this mean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one hundred, the history of struggle, led the nation through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realized the socialist system establish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poverty crucial victory, then open the common wealth,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 new journey, Both can be seen as Chinas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o put into practice the great Marxist idea of eliminating poverty and realizing the ideal society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by sorting out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theory and its evolution track,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ogical theme conno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new era,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he Marxist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times.

Key words:common prosperity;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責任编辑 常延廷]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