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理路

2023-03-15姚修杰折亮亮

关键词:人的解放异化劳动人的本质

姚修杰 折亮亮

[摘 要]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向和价值遵循,那么如何认识人及人的本质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扬弃了费尔巴哈“感性对象”的形而上学人本质观,从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人的存在,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人学思想,摆脱了以往抽象人本质论对人本质的歪曲,真正实现了哲学史上关于人的认识的革命性变革。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的本质;感性活动;异化劳动;人的解放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6-0010-05

[收稿日期]2023-08-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观及其价值引导研究” (21YJC710015)

[作者简介]姚修杰,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折亮亮,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 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的新征程上,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全体中国人民,也更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奋进。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如何更好践行新时代“人民至上 ”的发展理念,以及更好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十分丰富且系统化的,是马克思在吸收西方先哲以及近代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创造性的人学思想,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科学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及现代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飞跃性的、革命性的贡献。

当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时便会发现,如今许多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的解读存在着简单的、形而上的误解,而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真正解放,而脱离人的阶级性空谈人的解放只能存在于幻想的世界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分析了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揭露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条件下人被压迫剥削的本质。而且,马克思提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从而为人的解放指出了一条现实途径,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都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从抽象意识到现实个体

费尔巴哈的抽象人论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第一个切入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2](P152-153)费尔巴哈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前一种人,他所确定的人是从设想和想象出发的“一般人”,只限于一种抽象的意识。但他一旦置于现实的世界中时,他的意识和感觉便好像处在另一个虚幻世界,不时地与现实世界的存在发生冲突。而费尔巴哈为了达到他心目中的感性世界的和谐,他只能诉诸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也就是自然科学的直观,借助解剖学家或化学家的眼睛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直观。

回溯到哲学史的源头,我们可以捕捉到费尔巴哈与古早哲学家的传统人学之间是殊途同归的。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黑格尔,在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上,理性主义占据了绝对的上风。现实的存在只有作为理性对象存在时才是存在的,世界正是由这些合乎逻辑的理性存在构成的概念性的、超感性的世界。黑格尔把理性当作他认识人的“眼睛”,绝对精神是他手中紧握的“圣经”。在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西方哲学话语下,人只是一种“超感性的”的理性存在物,是“纯粹的自我”。费希特这样认为:“人之所以是他所是的東西,完全是因为他存在,也就是说,他所是的一切,应该同他的纯粹自我,同他的纯粹自我性相关联;他之所以应该是他所是的一切,纯粹是由于他是一个自我。”[3](P6)

费尔巴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唯心主义人学观的框架,他把对人的本质的探究拉回了感性领域。概念的、思维的存在在费尔巴哈这里是不具备现实性的,只有能被感性确定的现实才是存在的。与之相适应,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感性对象”,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物。但是,费尔巴哈走到这里就开始原地打转了,他只把人看作“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没有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去考虑人的存在,把自己禁锢在理论的泥沼里无法自拔。所以费尔巴哈无法解释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人,也不懂人的生活条件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他想象中的只有形而上的、永恒不变的人。而且,存在于费尔巴哈脑海的感性存在的人也仅仅是在感情范围内才被他所承认,除了概念性的爱与友情之外,他不知道人之间还有其他的什么感情。一旦当他遭遇现实的难题时,他也只能向“最高的观念”或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祈求。也就是说,当他置于历史视野中时,费尔巴哈只得又坠入唯心主义的深渊。相较于理性思辨哲学的人本质论,费尔巴哈跨出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一大步。但无论是上述哪一种,都把人理解为了抽象的人,都是从抽象的意识来观察和思考人的存在,而不是从人现有的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作为基本点,这就导致了对人真实存在的理解的障碍。

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哲学视野的转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P146)马克思反对从抽象概念和思维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现实的人是可以通过感性观察到的、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的人。要理解这样鲜活的、现实的人,就要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探析。因为现实的人正是处于社会历史中的从事着社会活动的人。而有生命的人第一个离不开的就是他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第一个条件。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的个人”既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有着固定不变的本质的“抽象的个人”,也不是施蒂纳所说的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状态中的“唯一者”,而是真实地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现实的、具备生命体基本生理结构的人必然地与客观活动相联结并以此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理解现实的人的存在状况和本质,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人的感性活动之于人本质的重要意义。从感性活动对于人之为人所具有的重要的本体论意义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何要从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人。由此,马克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由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现实个人的崭新大门。

二、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

马克思对人的“感性活动”的理解赋予了人以实践的意义,这是马克思对人学革命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人之为人正是由于现实的人是从事着客观活动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黑格尔在这一点上或多或少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人的一切活动构成了绚烂缤纷的世界历史。但在黑格尔眼里,人类一切的活动不过是“绝对精神”或是“上帝”为着某种目的所用的工具和手段。就这样,人的创造的活动被黑格尔带向了抽象的理性王国,并且笼上了一层十分神秘的面纱。尽管黑格尔十分认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是不可缺少的,但人的作用仅仅也是受最高存在支配的历史舞台上的一个配角或是一个有能动性的工具罢了。费尔巴哈看到了黑格尔这种唯心主义人本质论的缺陷,并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批驳,他肯定了人首先要吃饭然后才能思考,而不是先思考再吃饭。但费尔巴哈热衷于追求一种关于人的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人在费尔巴哈这里只是一个外在的,已生成的认识对象,这样就把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割裂开了。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异化的根源是宗教对人的束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人们只能把无法解释和无法解决的难题求诸于宗教。于是,只要摆脱了宗教的压迫,人的本质就能归还于自己,宗教的本质也就自然成了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不明白的是,人是处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于是他只能从抽象的、孤立的哲学视野来审视人的存在,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2](P135)。费尔巴哈脱离了实践来考察人的宗教感情和人的关系,他就看不到人的宗教感情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反而把人看作是脱离社会的个体的人,因此他在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上背离了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答案也就不能在费尔巴哈这里寻找。马克思摒弃了旧唯物主义的人本质论,提出了基于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人学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事件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P135-136),只有从实践出发,从实践的角度来考察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才能得到关于人的正确的认识。实践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方面,不论是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抑或是精神活动,都是人进行的有意识的实践,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本身也是一幅人类实践的历史画卷。

劳动是人类社会的起源,也是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在最初满足原始人类生活需要的劳动中,猿人演化出了近似于现代人类的生理特征。人体形态的直立,手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的整个肌体的进化都源自于劳动,在劳动中也产生出了对语言的需要和最初的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为了抵御自然带来的严酷挑戰、维持自身的生存,原始人类在劳动中缔结出了最初的社会关系和分工组织,劳动在创造人本身时也创造出了人类社会。从这时起,人就再也离不开社会而存在,人在社会中产生也在社会中得到塑造,不论是人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都脱胎于社会且不能独立于社会外而存在。人不仅是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还具有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本质。于是,马克思总结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135)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探究人的本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端。旧唯物主义从抽象和形而上的感性出发去认识人,对人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被动的照镜子式反映阶段。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始终处于割裂状况,人对外在世界也只有受动性,而不是在主动地、能动地改造客观的外在世界。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就是将人的现实生活对象化,人们在自我意志驱动下的感性活动中,发挥着自己的审美和内在原生力量,将本初状态的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人的这种主动性的能力被自我所确认,人的能动意识也在不断觉醒。并且伴随着人的感性活动的深化,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也与日俱增,自然界对人的压迫在人的活动中逐步被稀释中和,自然和人成为了和谐共生的整体性存在。综上可以看出,人的本质在感性活动中复归于人本身,人才成为了真正的人。而在感性活动中,人的本质也出现了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对峙局面,亟需和解而达到平衡状态。

三、从人的异化到自由全面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136)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视角下透析了人的现实状况,对人的类本质作出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回答。那么摆在马克思面前的下一道也是首要的难题就是如何复归人的本质,使人成为人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俨然成为了人性复归的一道障碍,寻找克服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的现实途径就成了实现人的解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在这样的过程中,马克思没有像以往的哲学家一般从愿望和想象出发,在头脑中预先做出对人的类本质的规定,而后从虚幻的规定性出发去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异化。相反,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运行状况出发,通过现实中遇到的异化问题而回归到社会现实中寻找真实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首先的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现象——商品出发去分析人的异化。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最简单的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孕育出了商品经济的胚胎;商品生产的胚胎发育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化时出现了以交换和出售为目的的商品经济的雏形,但这时的简单商品经济还只是处于小范围的经济形式;直到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经济才成为占据市民社会主导地位的最一般的经济运行形式并且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曾起到过革命性的作用,它推翻了封建枷锁的压迫,将人们从封建的人身奴役中解放出来,人身的自由以此得以归还给人自己。人的自由活动和新的交往形式从而成为了可能,也是在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中,世界逐渐成为了紧密联系的不可分整体。小农家庭式的狭隘的小生产也在商品生产的浪潮中破碎解体,为联合的社会大生产方式所代替,这其中也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革命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的登台亮相。

诚然,“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P32)但是资本主义不过是用一种更为无耻、露骨的剥削代替了封建人身的剥削压迫,人从人的统治中刚抽出身来却又被“物”所主宰。人的劳动不再属于人本身而是转化为一种非人的力量反过来奴役着人,人的本质也在这种异化中被抽离,人的价值像一缕轻烟般消失得了无踪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劳动与人的本质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劳动者生产出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而自己得到的却只是可怜的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生计的太仓一粟。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越来越与自己所分离,他们所从事的劳动不是实现人的价值、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活动,而实际上是丧失人性、禁锢自我的一种谋生手段。人变得像动物一样,失去了自觉能动的内在力量,而只是为了维持肉体存在被迫地进行生产活动。当人的劳动成为劳动者获取生存的物质资料的必要手段时,人也就不可避免的被自己的劳动所奴役并且日益地想要逃离劳动,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本质。这种异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规定:

一、劳动行为本身的“物”化。劳动是具备一定能动性的主体运用一定工具或手段有意识地改造客观环境的物质性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人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现成的原始材料改造为物质财富。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辨证运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才得以确定和实现,人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精神动力在劳动中才外化表现出来。劳动体现了人改造内在和外在世界物质精神领域的不懈追求,人在劳动中获得自身的认可和自我价值的满足。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追求超额利润的资本逻辑同样导致了劳动行为的异化。人的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自我或他人需要的自觉创造性活动,这时人的劳动的目的仅仅是而且也只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和维持生计。商品充斥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不止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是为了出售,就连劳动者的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出卖。“物”的观念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原则,社会中现实的人再也不明白劳动的意义在何处,逃避劳动却成为了人的一般选择。

二、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己关系。国际歌中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劳动产品是劳动者主体力量的对象化产物,是劳动者的劳动而不是其他什么力量创造的物质财富,它理应属于劳动者且服务于劳动者的需要。可怜的是,劳动者创造出的产品不仅不属于自己反而还要受到劳动产品的管辖和奴役,劳动者往往是越劳动越贫穷,而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又不得不投入到日复一日枯燥、繁杂的劳动中。这样,劳动者和其创造的劳动产品“天然”地对立了。

三、劳动和人的类本质相冲突。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条件,而劳动的异化使人在劳动中寻找到的属于自己的本质属性又与自己分离了,人不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从事生产活动,反而是被迫地、强制地进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物质生产。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在劳动的物化中被本末倒置,“物”的价值观念凌驾在了人的存在之上。人的价值和人的幸福感成了可望不可及的遥远幻想。人在其中得到的只有麻木、压抑的精神空洞,人的体力与脑力天马行空的广阔天地被迫束之于高阁。

四、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下,劳动者的劳动不再属于他自己,资本家通过他所占据的大量生产资料和统治地位无情掠夺和占有了劳动者的劳动以及其劳动产品。人与人的交往成为了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冷冰冰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被反复引用的这段话:“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会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5](P33-34)最终,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根本对立表现了出来。

在使人之为人的劳动的异化过程中,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失去了本来面目。马克思通过哲学理论和经济现实两方面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本质的异化的批判,提出了要在私有财产的扬弃中返还人的类本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人的解放要以消灭私有制为基础,只有当人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奔波的时候,人的劳动才是充分发挥人的意志和本质能力的现实活动,人也才能够从一切束缚和压迫中解脱出来,人的本质才能属于人自己。而个人的解放是以全体人的解放为前提,只有当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地生活,既不受外物的压迫束缚也没有凌驾于他人的思想意志时,整个社会才能得到解放,成为“每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结 语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涵盖了哲学、政治和經济等多个领域,饱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底蕴。它科学地回答了人的本质在何处,人的解放该往何方的问题,为全人类指出了一条崭新的现实通途。我们坚信在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也会迈入新台阶,推动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进一步精准地理解和科学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涵,以及更好的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费希特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The Logical Reasoning of Marx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YAO Xiu-jieZHE Liang-liang

(College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he ultimate goal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is to realize the liberation of man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veryone's freedom, and this is also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and value of Marxist theory.In the process of critiquing Feuerbach, Marx sublated Feuerbach's metaphysical view of human essence as a "sensual object" and understood human existence from the "sensual activity" of human reality, forming a revolutionary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based on practice, free from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essence by the previous abstract human essence. Which has truly revolutionized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human essence; perceptual activity;labor alienation; human liberation

[責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人的解放异化劳动人的本质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为创业创新扫清障碍,实现“人的解放”
从“政治解放”概念看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思想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