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析
2023-03-15聂洪涛岳安生
聂洪涛,岳安生,苏 洁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相关文件,不断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育人功能,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础体能+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和评估,推进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采用以教学及技能训练为主的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1]。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出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专业人才需求,构建与职业特色相关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建立重要联系。
1 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上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相比于体育运动,部分学生更喜欢静坐,导致其体质健康测试的各项指标偏低。以某高职院校为例,统计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入校新生的健康状况,学生体质状况的不合格率由12.18%上升至15.45%,学生的柔韧、力量类评测指标和速度、灵巧类评测指标都呈下降趋势。按照正常体重、较低体重、肥胖和超重4 个等级的标准,对学生的BMI(body mass index,BMI)身体健康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正常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该数据由65.96%下降至64.71%。肥胖的学生人数比例处于上升趋势,在2021年达到11.7%。
通过BMI指数、肺活量、1000 m跑步、50 m跑步、引体向上、柔韧、视力等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对入校新生进行测试,对比发现学生的测试成绩有下降的趋势,在反映体脂率的BMI指数、肺活量和上下肢肌肉力量方面下降尤为明显,说明学生的肥胖率升高、肺功能下降,学生整体运动能力下降。
2 工作岗位对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多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岗位,工作条件较艰苦,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能和智能条件。学生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一线的环境,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实现技能、工艺突破。
例如,电网输配电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架线、布线、线路维护检修等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过硬的高空作业心理素质,具有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挑战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身心状态;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需要长时间站立,容易造成静脉曲张和关节酸痛,如果不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身体调适活动,长期工作后身体状况会更差,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旅游、航空专业的学生需要注重体型、体态,需要掌握形体训练方法及营养与健康知识。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不断适应工作岗位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才能胜任专业工作。
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和认知度不够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调查,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7.68%。有很多学生喜欢运动,但不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意识相对较差。
对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占比情况进行统计。其中,看书活动时间占比为15.67%,上网活动时间占比为40.35%,个人交际活动时间占比为20.85%,卫生整理活动时间占比为11.66%,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占比为11.47%。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社交,没有合理地分配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差距。
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科学的认知。首先,学生的体育运动技巧知识较匮乏,只有21.67%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运动技巧。其次,学生的体育锻炼规划能力较差,只有25.78%的学生有自己的锻炼计划。最后,学生的健康知识比较匮乏,9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运动创伤,也不懂得运动相关的伤害预防措施及安全急救知识。
3.2 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直接参与者,与体育健康教学活动直接相关,承担着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竞赛组织工作,也是课程改革创新的坚实力量。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存在一定问题。教师队伍存在老龄化现象,专职教师平均年龄过大,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较多,不便于开展更丰富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师的营养、健康、安全知识相对缺乏,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3.3 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有待创新
现有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有的体育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内容陈旧、缺乏新意,与高职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偏差;二是体育课程授课内容过于传统和保守,仍停留在每学期固定的运动项目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欢程度,难以培养学生对多种运动项目的兴趣;三是体育课程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忽视了未来就业岗位对学生体能素质的要求[2],在学生基础体能训练、科学锻炼培养、健康知识和安全技能学习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3.4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效果较弱
当前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够全面,教学内容大多为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忽略了对学生体质健康和常识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没有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中的“育人”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健康、安全知识,提高人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4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
为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和“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4 个目标,推动职业教育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了以下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4.1 科学谋划体育教学课程设置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中规定,必须为一、二年级专科生安排不少于108 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 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 min。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方向和学生的专业类型,科学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特色体育教学内容,确保学校体育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3]。例如,面向普通专科班学生开设5 个学期的“体育与健康”必修课,面向定向培养专科班学生开设4 个学期的“体育与健康”必修课,面向五年一贯制学生开设8 个学期的“体育与健康”必修课,同时开设特色运动项目作为学生必选课程等。
4.2 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不断优化“健康知识+基础体能+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从第3 个学期开始,体育课实行运动技能项目选项必修制,每学期提供体育专项课程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固定,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和教师,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1)运动技能项目选项必修制,即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及爱好,自由选择本学期开设的运动技能项目,每人每学期限选一项。如所选项目满员,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项目,学院可根据学生实际报名情况合理安排运动技能项目。
2)体育课程按运动专项进行分班授课,同一专业班级的学生安排同一时间段进行授课,按照每4个班级为一组或每6 个班级为一组的形式,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按所选的运动专项分班,由专项体育教师进行授课。
3)为每个班级的每个体育项目安排学生助教,负责本班级、本项目上课活动的统一组织和安排。
4.3 丰富体育教学课程知识模块
在每学期教学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运动健康知识、基础运动技能项目和基础体能练习等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基础,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运动健康知识。通过设置体育健康与体育运动内容,讲授体育概论、奥林匹克、运动训练、体育健康及运动营养等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体育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健康知识和运动创伤处置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状态,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2)基础运动技能项目。通过开展基础运动技能项目,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特色运动等运动项目,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几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练习方法和运动技能技巧,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3)基础体能练习。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测试要求,科学设置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练习内容,例如跑步、立定跳远等。通过常态化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简单、有效的练习方法,重点提高学生的耐力、速度、灵敏和力量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4 全面做好体育教学“三项”结合
1)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每学期自由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2)基础体能训练与运动技能训练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体质健康测试要求,在传统单项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的基础上,增加50 m 跑步、耐力跑、立定跳远等基本体能训练项目。通过加强学生耐力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3)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和发挥高职院校线上学习平台的作用,做好线上学习资源开发、应用及迭代,加大对线上优质资源的应用[4],不断提升核心教学能力,切实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4.5 优化体质健康测试和考核评价管理
推进课内、课外一体化建设,加强体育社团建设与管理,按照“课堂内基础教育、社团内促进培养、课堂外骨干集训”的递进层级,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组织、信息技术在促进校园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中的积极作用,将第二课堂作为课上教学的有机补充。保障体育社团梯队建设,促进校园体育活动开展,不断提高竞技水平。
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精神,完善相关制度办法,优化测试方案,持续加强测试工作信息化建设,改革学生体质测试模式。将第一课堂体能训练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加强体质测试结果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体质测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全程化考核原则,对学生线上学习完成率、课堂活跃程度、团队协作力度、技术动作练习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设置各考核项的分数占比:基础体能训练考核占比为40%,运动技能考核占比为40%,健康知识考核占比为10%,线上学习完成度占比为5%,体育社团参与度占比为5%。
5 结语
本文对基于“健康知识+基础体能+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及创新,更新与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突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合理的体育考核评价机制,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