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2023-03-15王国莲
王国莲,汪 博
(1. 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深刻回答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城市为什么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怎样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重要命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征程上推进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国家战略部署,主要从时代背景、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重要论述的丰富意蕴。
1 新时代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
近代以降,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相伴而生,城市得以繁荣和发展起来,“城市是经济活动发展的摇篮。”[1]318我国传统城镇化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的基础上,面临资源约束、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难以为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和安全感指数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2]3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论述正是在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中形成的。
1.1 从问题导向看,绿色低碳发展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发展。这种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累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生态环境方面问题尤为突出,不少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4]212015 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4]29这一形象比喻来反映我国城市病的严重性。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新时代,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聚焦人民对宜居、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1.2 从发展阶段看,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入较快发展的中后期的必然选择
正确认识历史方位及研判其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和战略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当前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开始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城镇化速度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城市发展将转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阶段。三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城市管理能力等不能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各种城市病有可能集中爆发。四是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社会结构将造成较大冲击,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容易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五是城市发展方式不足将逐步显现、边际效用递减,而资源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将不断递增,迫切需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4]30。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科学研判和精准分析,表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和系统性,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切实将城市发展方式由粗放扩张转变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上。
1.3 从发展规律看,绿色低碳发展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按规律办事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推进事业向前的重要原因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4]31其中,最重要的规律是生态法则,即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循环再生规律。城镇化受自然条件制约,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要把提高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作为硬任务,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更不要去搞大跃进、大干快上、一哄而上。[4]22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史告诫我们,通过人为强制、超越发展阶段和自然禀赋推进“造城运动”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对我国而言,只有不断推进绿色转型,把绿色化、低碳化融入城市化,以绿色化、低碳化提升城市化,谋求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顺应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审视,要求我们做好城市工作,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生态红线和底线,坚守生态法则,切实推进城市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
2 新时代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创新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开展的重心,在现代化的建设全局中举足轻重。如何正确处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如何推进城市宜居宜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城市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些课题,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矛盾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以其敏锐的目光审视着近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并对“城市病”有着深刻洞见,“现代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挤满了工人的所谓‘恶劣的街区’,是不时光顾我们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5]272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城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号召,1960 年4 月,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液、废气,毛泽东提出“综合利用,化废为宝”的思想[6]。1957 年4 月,邓小平指出: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也不少。规划是必需的,不规划是不妥当的,问题是怎样规划[7]266。1996年7月,江泽民严肃指出“城市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并向农村地区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8]534新世纪之初,胡锦涛强调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9]35870余年来,党领导人民在不同时期为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的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不断探索。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城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城市营建生态文化相结合,传承党的城市环境保护思想、汲取先发国家城市建设有益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做好新时代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1 善于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城市生态理念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对于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中国城市营建中积淀了丰富生态文化,为新时代的城市工作理念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当谈到城市规划应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理念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两千多年前管子提出的生态理念,“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0];2015 年12 月20 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当谈到“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他借用“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10]的哲理进行阐释,进而以杭州西湖为例,谈到白居易、钱镠、苏东坡等古代先贤对西湖的持续保护和风景营造,正是古代中国城市营建理念的接续传承,才有了现在的“人间天堂”。在国内城市调研和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吟诵中华古诗词描述山水城市的美丽景致,如大理洱海的“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海南儋州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等,为当下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2.2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理念
英、法、德、美等为代表的先发国家在二战之前已基本完成城市化,现今城市化发展迈上了较高水平,城市建设的先行探索,如“精明增长”“紧凑城市”“海绵城市”“重新自然化”“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被实践证明是富有成效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善于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市建设要吸取国外优秀有益经验。”[11]605针对我国城市建成区越摊越大甚至将来会出现一些“空城”“鬼城”的现象,他谆谆告诫:“美国城市规划协会提出的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值得研究借鉴。”[11]600“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发展经济是理所当然的,但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127-128针对我国城市缺水问题,他提出:“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11]603针对我国城市建设中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如填埋河湖、湿地、水田,用水泥裹死原生态河流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 世纪80 年代,德国、瑞士等国提出了‘重新自然化’概念,将河流修复到接近自然的程度,很值得借鉴。”[4]129这些论述体现了对国外先进理念的学习和汲取,既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又推动了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2.3 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城市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场域,势必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确保城市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市民对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呼唤,十分牵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明确指出“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4]139,城市群要“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4]55,“倡导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4]135等。这一发展道路科学回答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发展之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文明向度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3 新时代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路径
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绿色低碳革命,统一于新时代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擘画。其中,城市规划具有权威性、前瞻性和引领性,要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嵌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和操作性,要将践行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融入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具有针对性、复杂性、长期性,要对症施策,精准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病灶,推进绿色治污体系和治污能力现代化。
3.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城市
城市规划是基于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历史文化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制定的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4]74-75。在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我们的城市往往不是没有规划,而是规划编制时对未来发展估计不足,对绿色发展标准不高,批准之日即已落后于实际。”[4]80因此,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高标准规划城市。
其一,要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要控制开发强度,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转向限定性规划,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多规合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4]138
其二,要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三生”空间。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关系,既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4]126
其三,新区规划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是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绿色发展高地。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期间,强调“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12]
3.2 坚定绿色转型路子建设城市
城市建设是以城市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改造城市人居环境,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及自然生态的永续利用。因此,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4]37
其一,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土地是财富之母。推进城镇化不可避免要占用土地,但不能没有界限。在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城镇化占地用地弊端,即一方面是城市建设贪大求洋,土地利用率很低,得了虚胖症;另一方面是城镇用地结构很不合理,工业用地偏多、居住用地偏少,建设用地偏多、生态用地偏少。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他明确指出:“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4]70此外,他还强调要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其二,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运行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在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要加快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加快运量大、速度快、能效高、排放低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建设,使之逐步成为超大、特大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骨干客运方式。……要充分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荒山坡地、污染土地,开展植树造林,为城市戴上“绿色项链”。[4]130-131
其三,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自然是生命之母。城市无论多么华丽繁荣,归根结底是“自然中的城市”,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尊重、顺应和保护“城市中的自然”。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4]124在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4]128,“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4]129
3.3 构建绿色治污体系治理城市
城市治理首要任务是治理“城市病”,比较典型的是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等,这些困扰城市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仅降低了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认可度,而且影响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绿色治污体系及提高绿色治污效能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其一,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一段时间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使燃煤排放物、交通排放物及建筑扬尘等有害细颗粒物聚集在各大城市的上空,造成了城市大气的“复合型污染”。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开出了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的组合拳。要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持续发力压减燃煤以改善空气质量。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要推进和强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严格限制高污染黄标车上牌,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比例。要建立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及划定红线,要严格指标考核和加大环境执法监管等一揽子绿色治理新政。
其二,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态之要,水是公共产品,要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2]17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他提出了精准治污策略,提出要完善水治理体制,建立制度落实水权和排污权交易等节水控污具体措施,强调治水的关键是要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
其三,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垃圾围城是城市发展之痛、治理之难。但“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首要之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倡导“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还明确提出“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2]284,切实做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就要加快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的法律法规,加强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文明素质教育,开展“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污染防治要统筹协调城乡。城乡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呼吸着相同的空气,城市污染治理不能仅就城市而言,而是要置于生态大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重要论述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传承着丰厚的思想资源,贯彻着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阐明了新时代如何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绿色发展的理论宝库,为美丽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