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斯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利用现状
2023-03-15姜海春罗生金
李 文,姜海春,罗生金*
(1.哈密市畜牧工作站,新疆 哈密 839000;2.哈密市巴里坤县大河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巴里坤县 839205)
我国大部分地方黄牛品种表现为适应性强,但体型较小,生长缓慢,产肉性能较低,牛肉的供给无法满足人们对优质牛肉需求的持续增长[1]。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内引进安格斯牛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
安格斯牛是原产于苏格兰的中小型肉用品种,全称为阿伯丁安格斯牛。该品种牛头小而方正,头额部宽而额顶突起,四肢短,体躯低矮宽深,背线平直,腰部丰满,体格结实紧凑、呈圆筒状,体躯平滑,全身肌肉丰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难产率较低,早熟,易育肥,饲料转化率高,生长发育速度快,日增重快,产肉性能好,以优良的肉质得到广泛认可,是理想的商业杂交品种[2]。国内通过以安格斯牛为生产优质肉牛的终端父本品种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杂交后代结合父母代有益基因性状,提升了本地黄牛生长速度、屠宰性能和优质牛肉生产产能[3],提高了牛肉营养价值、感官特性和风味,满足了市场对高档牛肉的需求。文章对安格斯牛与国内不同区域黄牛杂交后代体重、屠宰性能、肉质遗传性能及肉质改良效果进行阐述,以期为利用安格斯牛助推国内肉牛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安格斯牛杂交本地黄牛对体重的改良效果
国内利用安格斯牛(♂)与本地黄牛(♀)开展杂交生产商品肉牛效果良好。全灵等[4]通过安格斯牛改良新疆褐牛,安褐F1牛体重增长快,早期发育优势明显。严海波等[5]通过安格斯牛改良北沙牛,安北F1牛的 6,12,18,24月龄体重较北沙牛分别提高22.4%、50.0%、43.0%、42.9%,差异极显著。杨海等[6]通过黑安格斯牛改良湘西黄牛,安杂F1牛体重增长较湘西黄牛具有相对优势,6~18月龄为育肥高峰期。吴健等[7]通过红安格斯牛改良中国草原红牛,安草Fl公牛18月龄体重比中国草原红牛重41.76 kg,日增重提高10.31%,增重效果明显。赵拴平等[8]通过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大别山牛,安大F1牛体重优势极显著。杜俊成等[9]通过安格斯牛杂交改良湖北本地黄牛,杂交后代体重显著高于湖北本地黄牛。崔冰冰等[10]通过安格斯牛杂交改良枣北黄牛,安枣F1牛肉用性能大幅提升,初生重及6,12,18月龄体重比枣北黄牛分别提高51.91%、45.27%、40.51%、33.99%,差异极显著。李光全等[11]通过安格斯牛改良务川黑牛,安务F1牛生长性能优势明显,安务Fl公牛比务川黑牛初生重及6,12,18,24月龄体重分别提高26.62%、27.82%、30.51%、33.61%、38.09%,安务F1母牛比务川黑牛初生重及6,12,18,24月龄体重分别提高22.69%、26.19%、28.77%、32.96%、38.14%。
综上所述,安杂F1牛与本地黄牛相比较品种间杂交配合力强,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体重显著提高,对寒冷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强且抗逆性好,杂交优势明显。
2 安格斯牛杂交本地黄牛对屠宰性能的改良效果
牛的品种、类型和性别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育肥效果。李娜等[12]采用安格斯牛杂交改良新疆褐牛,安褐F1牛产肉性能优势明显,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分别比新疆褐牛高0.86%、3.95%、3.08%;与全灵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安褐杂交牛屠宰率和净肉率明显优于其他杂交组合。李光全等[11]采用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务川黑牛,安务F1牛产肉性能显著高于务川黑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分别提高40.82%、57.43%、5.92%、71.80%、8.96%,与徐建忠[13]的研究结果一致。刘镜等[14]采用安格斯牛改良关岭牛,安关F1牛较关岭黄牛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值、眼肌面积、高档肉块重均极显著提高,分别高144 kg、1.33%、2.79%、0.19、11.05 cm2、15.48 kg。刘莹莹等[15]采用安格斯牛改良湘西黄牛,安湘F1牛屠宰率和净肉率比湘西黄牛分别高8.13%、12.00%,眼肌面积比湘西黄牛高48.83%,肉骨比显著高于湘西黄牛。杨凯等[16]通过安格斯牛改良云岭牛,安本F1牛产肉性能明显高于云岭牛。王长义等[17]通过安格斯牛改良枣北黄牛,安枣F1牛屠宰率、净肉率、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眼肌面积分别比枣北黄牛提高8.15%、9.34%、114.4 kg、87.7 kg、77.3 kg、15.6 cm2,与崔冰冰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刘召乾等[18]通过安格斯牛杂交改良蒙山牛,安蒙F1牛屠宰性能明显高于蒙山牛。罗启龙等[19]进行了安昭F1牛和昭通牛育肥效果比较研究,安昭F1牛胴体重、净肉重、脂肪重均极显著提高,分别高78.99%、85.22%、88.27%。张花菊等[20]通过安格斯牛杂交改良郏县红牛,安郏F1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比郏县红牛提高8.92%、14.17%、2.85%、2.62%,产肉性能优势明显。
肉牛的饲养环境、营养水平因素均会影响屠宰性能。刘莹莹等[21]对湘中黑牛(安格斯牛×湘南黄牛)强度育肥,结果安湘F2牛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分别比F1牛高4.23%、6.32%、2.01%。王珂等[22]对早胜牛与红安格斯杂交F1牛实行早期强度育肥,安早F1牛生长发育指标明显高于早胜牛,宰前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比早胜牛高40.71 kg、48.19 kg、3.93%、4.06%,差异显著,高档肉块比率高1.39%,优质肉块重15.64 kg。吴燕等[23]采用不同配比的饲草料饲喂安格斯牛,结果表明,饲喂混合牧草可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日粮中适当增加豆科类饲草,减少干草配比,提高产肉性能。
综上所述,安格斯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后代产肉性能明显提高,胴体重和净肉重增加明显,肉用性能进一步提升,但需要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饲养环境,才能使安格斯杂交牛的产肉潜力得以有效发挥。杂交牛良好的育肥效果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同,有利于肉牛产业的发展。
3 安格斯牛杂交本地黄牛对肉质遗传性能及肉质的改良效果
安格斯牛因产雪花牛肉而闻名,肌内脂肪含量高,鲜嫩多汁。牛肉品质可增加牛肉产品的附加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肉质性状主要的评定指标是肉质嫩度、瘦肉率、大理石花纹等级、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肉色等,嫩度与肌纤维密度及多汁性呈正相关[24-25],安格斯牛肉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含量低,IMF、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和亚麻酸(C18∶3n3)含量高,肉品质好[26]。
3.1 影响肉质的候选基因
肉质候选基因的利用是当前提高肉牛生产率和改善肉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已鉴定的与肉牛肉质性状有关的候选基因有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 CoA desaturease,SCD)、柠檬酸合成酶(crtrate synthetase,CS)基因、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ain,CAST)基因、PPP1CB基因、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ANGPTL3)基因等。施安等[27]比较不同品种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发现与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候选基因有APP、CACNAIS和TPM2基因,APP的低表达有利于肌肉及脂肪的适度沉积,CACNAIS具有调控脂肪在肌内沉积的作用,TPM2参与脂肪酸代谢及脂肪沉积。周子航[28]采用了转录组学技术,测得黑安格斯牛脂肪沉积相关基因C/MPa所在通路与脂肪沉积相关,且发现与脂肪沉积相关的CEBPE、PPARG、CEBPG等基因存在互作关系,SCD基因有利于共轭亚油酸及UFA的合成,C/EBPa基因过量表达对成肌细胞中CEBPB、FAS、脂肪细胞释放因子CFD、ACCa、PPARG、LPL、SCD基因呈正调控表达,C/EBPa基因对脂肪沉积和成脂分化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王圆圆[29]研究SREBP-1和SCD1基因表达对黑安格斯牛血液及肌肉营养物质的影响表明,SREBP-1和SCD1基因表达量与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中的酪氨酸、油酸呈正相关,SREBP-1和SCD1基因可作为定向选育的依据。马正旭[30]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安格斯牛肉质性状相关差异表达基因PPARD、CADD45B和CEBPA基因可作为肉质形状选育的参考基因。
3.2 安格斯牛杂交后代肉质效果
安格斯牛作为肉用品种,肉质和产肉性能均优于本地黄牛,而本地黄牛在牛肉风味方面优势明显,通过安格斯牛杂交改良,提高了本地黄牛生产率并改善了肉质,安杂F1牛较本地黄牛优质,高档牛肉的产量显著提高,味道鲜美,肉质鲜嫩。部分安杂F1牛与地方黄牛相比屠宰率和净肉率差异不明显,但通过杂交繁育增加了优质肉块的产肉能力,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吴健等[7]采用红安格斯牛改良中国草原红牛,结果显示,安草Fl公牛与中国草原红牛的屠宰率差异不显著,但眼肌面积增加了17.35 cm2,生产优质高档部位肉的能力显著提高。赵拴平等[8]采用安格斯牛改良大别山牛,结果显示,安大F1牛与大别山牛屠宰率和净肉率无明显差异,但宰前活重差异极显著,胴体重和净肉重差异显著,养殖效益大幅提升。
高营养水平有助于提高胴体高档肉产率。刘镜等[14]采用安格斯牛改良关岭牛生产雪花牛肉,结果表明,杂交后代肌内雪花状脂肪含量、肉质及适应性提升,还可有效提高生长速度。父本的遗传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肉质,可根据不同的肉质需求,采用配套杂交技术生产高档牛肉。杨凯等[16]采用安格斯牛改良云岭牛产肉性能,结果安本杂特级肉块和优质肉块在总肉块中的占比显著高于云岭牛,脂肪率更低。吴健等[7]用红安格斯牛改良中国草原红牛产肉性能,结果表明,安草F1牛比中国草原红牛肉更易烹调和消化,口感更细腻、鲜嫩多汁、香味更浓,在保持了中国草原红牛特色风味的同时,提高了优质牛肉产量。眼肌面积是决定高档牛肉产量及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安格斯牛改良郏县红牛后代的上脑+眼肉、西冷、牛柳、高档肉块、优质牛肉、腰肉的分割肉块重量占绝对优势[20]。刘莹莹等[21]对湘中黑牛(安格斯牛×湘南黄牛)进行强度育肥,结果发现其肉质细腻、香味醇厚、肉汁鲜嫩,眼肌上脂肪呈雪花状沉积分布,大理石纹等级达特级标准;F2牛比F1牛眼肌面积更大,安格斯牛的优良特性更明显。王珂等[22]对早胜牛与红安格斯杂交F1牛进行早期强度育肥,安早F1牛比早胜牛肉的系水力和熟肉率高、剪切力低、肌肉更嫩、口感更好。
肉的风味是评价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与动物肌内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有关。罗启龙等[19]通过安格斯牛改良昭通牛,结果安昭F1牛与昭通牛相比,眼肌面积极显著提高(55.17%),胴体脂肪覆盖率显著提高 (18.58%),熟肉率略提高(3.61%),氨基酸含量也更高。张花菊等[20]对郏县红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后代肉用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安格斯牛改良郏县红牛后代的肉中风味物质肌苷酸含量最高,总脂肪含量最低。
4 小结与展望
我国作为牛肉消费大国,各地应结合当地自然禀赋特点,加大地方黄牛优良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利用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地方品种黄牛,杂交后代对饲养管理条件、气候、环境等适应能力强,耐粗饲,不挑食,采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产肉率高且肉质佳,牛群生产效能得以提高。同时结合杂交牛的生理特性,配套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尤其要加强犊牛早期补饲,以满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充分发挥杂交牛生长发育优势。育肥方面配套高档肉牛育肥技术措施,通过推广应用可以提升本地黄牛屠宰性能和高档优质牛肉产量,有利于高档牛肉生产,以进一步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