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探析
2023-03-15金泽琳
金泽琳
(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为锻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提供了先决条件,也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动能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为“两创”)的内涵要义可以概括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充分考虑不同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方式改造部分表现形式陈旧但对当下仍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使其呈现现代化表达形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现需以时代最新发展进程为参照,丰富其理论内涵,促使其感召力与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在“两创”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文化自卑心理产生、负面思潮影响和传承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对于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依靠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程度,以最新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新内涵、以全新话语体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述的策略,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赋能增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家园,“两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现进程中,也存在着文化自卑心理产生、负面思潮影响和传承体系不够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文化自卑心理产生
中华传统文化发轫于农耕社会,是宗法文明的产物,难免残留一些具有封建倾向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局限性的集中展现,其部分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负面影响。中华传统文化集中展示了对于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的重视,追求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氛围中,社会人伦就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就相对较为薄弱。儒学经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次序和走向规律具有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而在封建统治者的压制下所形成的重义轻利、重社会人文轻自然科技的保守倾向亦造成了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科学相关问题探索的缺位。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也束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丧失了很多创新机遇。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其局限性。同时,近代社会的思想倾向之一就是把各种社会问题归咎于传统文化。这一倾向使得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现代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播,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使部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态度,进而造成了“文化自卑”心理。部分中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匮乏单薄的,甚至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才是正确态度。这就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多方面价值得不到重视与显扬,限制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影响了传统文化本应有的提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效果。
(二) 负面思潮影响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对人们的思想甚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儒家等为典型代表的错误思潮,干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阐释与创新发展,以至于延缓了“两创”进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奋斗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特征,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渗透,从而实现消解人民对主流文化形态的认同和信仰的目标。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和“反思历史”为借口,对中国近代历史文化进行曲解,企图混淆视听,消解人民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了人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所谓“意识形态多元化”,从而诋毁中国历史文化,意图泯灭中国文化自信的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为媒介,以削弱主流文化影响力,扰乱民心为目的。现代新儒家思潮妄图用新儒家思想来替代马克思主义,通过儒化党和社会的方式,使新儒家思想替代马克思主义,甚至在中国建立儒教政权。实际上,对待以儒家文化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秉持正确态度,以科学的眼光对待其可取之处与理论糟粕。这些错误思潮阻碍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立场,对错误思潮予以精准辨识和坚决抵制,从而杜绝它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负面作用,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
(三) 传承体系不够完善
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正确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应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但是如今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却不够完善,甚至背离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重焕光芒的初衷,没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赋能文化自强中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得以发挥。例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相关演绎不到位甚至“魔改”,导致了人们对于其相关内容及人物的误解,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部分人为了从中获利,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分的鼓吹和推崇,从而谋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政府和社会在共同构建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环境方面力度不够,政策保障不到位。市场不够活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完善,未能发挥其应有之效;学校未能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很好熔铸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化闭塞,实践内容缺乏,未能使学生在掌握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水平、实现人格升华的同时,更好地将之融入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进程相对迟缓,与外来先进文化的交流相对较少,在实现交流互鉴、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实现自身丰盈创新等方面的效能相对较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落实,对于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增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根脉,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定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发文化活力,实现文化自强,进而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历经数次社会结构的变革与思潮背景的更迭,依然在以自身的调适升华回应实践要求,推动时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创新,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内涵的不竭动力,为保持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质,提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提供了现实媒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有利于在传承传统文化内容精髓的基础上,实现对其内在资源与深层潜力的进一步挖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显著特征在当代得以彰显,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展现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奠定基础,为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赋能增效。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增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提升人们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从而抵御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条件,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树立了标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渗透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为传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凸显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创设了情境,为将“增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厚植了鲜明底色。
(二) 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提供了精神力量,具有理论、经济、治理等多方面价值。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价值指向、思维方式与理论特质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契合点为实现二者的深入结合提供了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蕴和内生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为民族化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创建了路径。所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有利于加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打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形态。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滋养和精神培养的作用,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人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两创”可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价值,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其次,“两创”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义利观念、奋斗向前和不断创新等理念,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发扬进取精神、鼓励科技创新,构成了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两创”有利于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面优势。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广泛的治理智慧,如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等,至今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有重要启迪。“两创”对于总结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方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有重要效能。
(三)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当今的世界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开放并进的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已然成为趋势与潮流。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考量因素,与国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精神追求和整体审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化奇观,具有极大的世界效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思想原则决定了它自身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不仅关系着其传播力与影响力,更关系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走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进度。而“两创”的内在要求之一即是对于国际先进文化范式的借鉴与吸收,以融合成为传统文化的最新标识。因此,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有利于在加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同时,“两创”的价值目标之一是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丰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都具有恒久智慧与世界眼光,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从“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到“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激发世界认同感和共情性的文化形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发掘,进一步发扬其具有世界意义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世界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从而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策略
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境界,要拓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深度,以科学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转化提供引领;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进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全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述。
(一)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在当代,为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点亮“两创”之路。首先,要着眼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契融汇,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两创”的指导思想,在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下持续推进“两创”工作。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是我党长期的指导思想。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保障“两创”的正确方向,使“两创”转化为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生力的必要条件。要参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甄选,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容的结合,加快二者的双向互动频度,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滋养。在杜绝“文化复古主义”和“指导思想多元”等错误倾向的基础上,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行发展稳步向前。而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分歧要给予充分关注,并在此前提下促进二者的互补共济和相互创生,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潜能。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参照,关注时代性实践与精神文明的最新进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需要,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治理思维和道德准则等相关内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相适应、同当代社会实际相协调、与当代国人的精神需要相匹配,为“两创”赋能增效,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
(二)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历史脉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实践为“两创”提供了广泛素材,是“两创”的现实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实践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篇章,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耀眼的现代风采和活跃的发展生机,为推动“两创”创设了情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实践相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时代内容,使各项理论、方针、政策更好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和接受。首先,要扎根当代治国理政实践,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两创”。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与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一些难题贡献了智慧,提供了方案。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为此,要围绕治国理政的最新实践及其相关命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全新诠释,提振“两创”的现实动能。其次,要立足外交实践,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以国际视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内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出彩的精华部分,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内容的赓续和超越,为以世界眼光为基准实现“两创”书写了范本。要在推进外交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两创”,以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提出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题与命题,在时代的交汇点上,以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价值。
(三) 以独具风格的话语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创新
构建紧贴时代、贯通中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是实现创新话语表述、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条件。打造兼具中国风格和时代气派、开放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既要立足时代、关注大众需求,也要放眼国际、彰显中国特色,对于加快“两创”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提炼符合实践时势和趋势的话语表达,渲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的时代气息和生动风格。实践是话语创新的不竭源泉,是检验话语体系有效性与科学性的直接依据。要从当下实践出发,对符合中国特色和实践发展进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表述、新话语进行总结、概括与升华,以符合现代实践需求的话语方式和表述风格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达与时俱进,持续构建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其次,要形成反映人民真实需求的话语表达,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普及创设情境。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要更多地使用通俗易懂和活泼生动的语言,关注当下最流行、大众认可度最高的表述方式,以接地气、多元化、易推广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作品和著作内容做出解读,力求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生动形象的话语表述出来。最后,要凝练具有国际水准的话语表达,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名程度和传播效度。形成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达载体,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古今的永恒价值,增强“四个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提供了现实路径。所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中要保障其话语转移和表达的精简性和准确性,构建更容易被更多地区和国家所接受与理解的表述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语言既能呈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还能保证融通中外的效果,开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视野,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步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世界文明先进成果拓宽思路。